前瞻基礎建設水環境第一期計畫當中,苗栗縣的天花湖與新北市的雙溪兩個水庫,預算遭行政院擱置,不過經濟部水利署認為,氣候變遷,需要水庫調節,持續編列預算推動,在台灣東北角的雙溪生態水庫計畫,甚至進入二階環評,居民已成立自救會抗爭!事實上,水利署視雙溪水庫為北台灣水資源建置的最後一塊拼圖,從民國八十年代評估規畫興建,遇民眾抗爭擱置下來後,到民國一百年又捲土重來,為何水利署從未放棄雙溪水庫?以興建水庫作為水資源建設思維,到底合宜嗎?我們今天的專題報導,先從認識東北角的雙溪開始,它曾是清朝中葉,往東部開發的必經之地,當地的呂、簡與魏三大姓都是先民開墾留下來的客裔,現今留下全台僅見石頭厝,這也是雙溪反水庫故事的源頭。
走進宗祠,虔誠地膜拜!這是在新北市雙溪區魚行里的呂氏宗祠!

[反雙溪水庫自救會 會長
呂瑞弘]
我們中國人對於地理環境跟風水很講究,那就我們這個呂氏宗祠這部分,它背有靠山,那前面呢,看的風景很遼闊。

[弘光科大文化創意產業系 助理教授
廖倫光]
整個都是石頭做的,從地板一直到屋頂,都是石頭做的,而它的建築的方式,對我們一個做古建築研究的人來講,那是太棒了,我們以前的一位李乾朗教授,他的研究,包含我自己的研究,它這樣的房子,我們在別的地方看不到!那如果不保存它的話,那我們會在以後,就再也看不到這樣的房子,真的很可惜,尤其這一些房子,是那些客家先民,在道光年間,就開始留下來的技術,那我們現在的人,甚至做都做不到。

文史學者廖倫光曾調查台灣東北角客家聚落,發現雙溪的客家先民,從道光年間就以石砌牆垣,興建耐久的民居形式,這在台灣相當少見!呂氏宗祠是在日治時期的昭和四年,也就是1929年整修至今,仍留下獨特的石牆、圓窗。不只呂氏宗祠「孝思堂」是石頭屋,雙溪另一個大家族,簡家的「追遠祠」在雙溪的內厝里,也是以石頭砌成,奇特的是,簡家的宗祠搬遷過,仍是以當年的石頭,原樣重建,壁上還留下精美的壁畫。

[反雙溪水庫自救會 會長
呂瑞弘]
我父親呢,是姓簡,那這邊是內厝,我們簡氏的祖先的話是,等於就是說,在大陸那邊福建,漳州(客)。
我聽我們那個一些叔叔講的,可是它以前的位置不在這個地方,是在另一個地方,那可能老舊了,那再把那個石頭,整個搬上來這個地方,重新再組蓋起來。

反雙溪水庫自救會呂瑞弘,父親姓簡,後來過繼到呂家,是所謂的「呂皮簡骨」,然而雙溪的呂、簡兩大家族,都是客底!俗語說「山管人丁、水管財」,呂、簡宗祠的設計,都是「前水為鏡,後山為屏」,在地的文史工作者林曾文彥,早年原本住外地,十幾年前回到家鄉,透過在地耆老,才了解呂家的發展。

[雙溪文史工作者
林曾文彥]
我在路上看下來,這裡怎麼有一間廟,結果下來,那後面有一戶歐吉桑,他跟我講,我們是客家人,這是客家的宗祠,是他的公祠,他才跟我介紹說,一支哦,到中和去,有沒有呂芳什麼,呂芳什麼,然後一支到,呂秀蓮,桃園那邊,一支來到雙溪!

[弘光科大文化創意產業系 助理教授
廖倫光]
雙溪這邊的客家,你包含說,我們常見的是呂啦、簡啦,或是魏這些客家,當初的一個歷史,很重要是道光年間,他們跟著那時候的吳沙,到這邊來開墾,開墾的時候,後來慢慢地,經過一段時間,再發展到了去那個宜蘭,這中間,一些人去了,一些人留下來,我剛講的這三個姓氏,就是留下來的。

雙溪是台灣的東北角,面積146.25平方公里,超過半個台北市(271.79平方公里)這麼大,全區人口卻只有八千九百多人,是以務農為,在清朝中葉,這裡是往來台北、宜蘭的重要孔道之一,部分開山打林的客家先民留了下來。

[弘光科大文化創意產業系 助理教授
廖倫光]
北台灣,從桃園,一直到整個大台北,到我們這邊看到雙溪,甚至到宜蘭的呂家,他們以前都是同一個祖先,我們叫萬春公,那這萬春公他們在清朝的時候,就形成一個很大一個組織,他們彼此就往來,共同地來做生意,做土地開發。

而就在呂氏宗祠的正對面,雙溪支流的丁子蘭溪上方,水利署水利規畫試驗所,正規畫要興建雙溪生態水庫。

[反雙溪水庫自救會 會長
呂瑞弘]
前面看起來有兩個山峰,那中間是一個突起,一個很深遠的,有一點像古時候那個元寶。
這邊對面要規畫一個雙溪的生態水庫,那對我們這個(呂氏)宗祠的一個地理環境,是不是會有一些影響或改變?這是,也是我們這邊的一個子民,相當擔憂的一個議題。

雙溪水庫的蓄水面積,預計58公頃,公有地卻只有4公頃,其餘全是私有地,總容量1700萬立方公尺,工程經費含水力發電設施,達130億元,預計工期約8年,目前已進入二階環評。

[水利署水利規劃試驗所 所長
陳春宏]
主要是供應基隆地區的這個區域,那我們跟貢寮堰的聯合運用呢,可以提供12.6萬噸,每天提供12.6萬噸這樣的一個水量,那這樣的一個水量呢,可以穩定整個基隆地區的一個供水。

事實上,雙溪水庫喧擾多年,最早在民國80至86年間,就辦理雙溪水庫初步規畫、可行性規畫及環境影響說明書,當時因民眾強力抗爭,雙溪水庫規畫暫緩,到了民國100年又重啟計劃,重新測量地形,地質鑽探,做施工前的橫坑實驗等等。

[雙溪文史工作者
林曾文彥]
民國85年的時候,淹沒區有一個詹武郎,他是村長,他很激烈地帶群眾去抗議,所以這個水庫後來就無疾而終,直到民國101年的12月,它又開始來我們雙溪開說明會,讓我們都很緊張起來。
很多人,他不知道啦。不知道這個事情啦。

[反雙溪水庫自救會 會長
呂瑞弘]
105年之間,一個10月24日,它們顧問公司呢,在有線電視台播出之後,我才認為就是說,這個好像都是一些資訊都,帶過了,我們都不知道,我們住在這邊的住戶都完完全全不知道,都交給這些頭人去控制、操作。

細心地挖出有機山藥!呂瑞弘在民國101年回到雙溪,在這近三分農地上專心種植三萬株左右的有機山藥,現在是雙溪區山藥產銷班的副班長,不捨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有機農業,可能被水庫毀掉!

[反雙溪水庫自救會 會長
呂瑞弘]
我在101年就回來我們雙溪這邊,那祖先呢,在這邊的土地上已經荒廢大概三十年了,這個三十年期間呢,有經歷過那個,兩次的大水災,九十年間,納莉、納颱的大水災,那以前這邊就是淹沒,全部是淹沒區,那留下了一些積沙,很適合種這個原生種植方法的山藥。

[雙溪文史工作者
林曾文彥]
現在又有很多年輕人回來做有機種植,這個才是雙溪長長久久,因為你建了水庫以後,這個整條丁子蘭溪,就變成死掉了!

水規所認為,受到全球暖化效應,氣候變遷劇烈,重啟興建雙溪水庫是不得不然。

[水利署水利規畫試驗所 所長
陳春宏]
基隆地區我們知道以前是雨都,那現在我們去,我們發覺,現在去基隆,很少在下雨,所以整個氣候的條件一直在改變,所以我們希望就是,在整個氣候變遷的條件之下呢,我們能夠有一個水源供應,穩定的一個水源,來供應整個基隆地區。

[雙溪文史工作者
林曾文彥]
政府它當然簡報裡面講很簡單,因應氣候的變遷,基隆地區會缺水,這個我覺得這個太籠統,這個訴求力,理由不充足啦。
你因應氣候的變遷,就要建水庫,而且北部跟基隆地區,也沒有新的工業區啊。

[反雙溪水庫自救會 會長
呂瑞弘]
雙溪在我小時候的時間是,相當繁榮,都是種水稻為主的,那農田幾乎說沒有荒廢,那今天我們有這個心回來我們的故鄉,希望把家鄉的一個農地,再種回來,那面臨到就是水庫做下去了,可能我們的農地沒辦法耕種了,那雙溪有未來嗎?

雙溪水庫重啟了計劃,而壩址下方,就是雙溪最肥沃的農田,居民擔心雙溪農業沒有未來,組成自救會,希望這一次的抗爭,和民國86年的抗爭結果一樣,再次擋下水庫興建案!

採訪/撰稿 鍾雄秀
攝影/剪輯 陳靖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