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新豐鄉鳳坑村,當地居民大部分靠海居住,因此過去多以捕魚和養鴨維生,但現在養鴨人家越來越少,當地的姜家是大家族,第五代的姜政焜不忍心祖先、父母傳下來的產業就這樣沒落,他和太太呂曉婷接下傳承的使命,除了養鴨賣鴨蛋,還遵循傳統做法,利用當地紅土與粗鹽攪拌製程紅土鹹鴨蛋,還研發鴨蛋做的西式甜點,結合新竹當地的幾位年輕甜點師傅以及社區媽媽,一起來開拓鴨蛋市場,希望讓百年的家族事業延續下去也有更多元化的發展。
菜鴨們走路尾巴一搖一晃,在池子裡戲水,成群結隊的景象可愛極了,這裡是新竹新豐鄉鳳坑村,當地居民幾乎以捕魚、養鴨維生。

[養鴨戶 第五代
姜政焜]
那時候我們村莊,因為我們村莊算是沿海的村莊,所以那時候老一輩的,包含爺爺奶奶那些全部都是養鴨,所以我們這邊都是以養鴨為主,因為就是靠海,因為那時候不像現在有這一些可以搭,所以我們都是養在外面,那時候父親在養的時候,我們都是養在外面的,然後那時候就是每一戶都有養鴨啦。

這幾天下雨喔,蛋量都產得不好,下雨天就是這麼糟啊,(鴨子一隻可以產幾顆蛋),一天一顆,(就一天一顆而已),對,就一天一顆。

姜政焜是當地姜姓大家族的第五代,他與太太呂曉婷每天早上的任務,就是要到鴨寮巡一遍,撿拾鴨蛋。

[養鴨戶 第五代
姜政焜]
每天晚上是固定就是要整理我們自己的一個鴨場,鴨場都要整理啦,環境上都要維護,然後再來就是說每天晚上大概九點多、十點,就要把鴨子趕進來,趕進來之後,牠們自己會找位置生蛋,都很,牠們很規律性的會在那邊生蛋,然後,就是比較累的就是,一大早大概五點左右就要起床,要把門打開給牠們鴨子出去運動,那時候就是真正辛苦的就是說要撿鴨蛋,要蹲在那邊撿鴨蛋。

養鴨工作很瑣碎也相當辛苦,當地最盛時期養鴨數量有二、三十萬隻,但隨著成本增加、年輕人外流,養鴨戶越來越少,鴨子只剩兩、三萬隻。姜家因為累積許多忠實顧客,第五代決定繼續傳承。

[養鴨戶 第四代
許緞]
我現在我的客戶,大家都吃我的蛋就吃習慣了,別的地方都不要買,就是要來吃我們家的蛋,現在就是兒子他要接下去做,那我這個媳婦她也說,她也說媽媽不然我們就做,我說好啦,你們年輕人這樣說了,我就,好啦,就再養吧,加減做啦。

[養鴨戶第 五代媳婦
呂曉婷]
你不傳承的話,那就以後都沒有啦,對啊,然後再來是這一邊,因為我們在鳳坑,我們就是靠海,那以前的祖先他們就是靠這一邊的周圍養鴨這樣子,然後還有當漁民的維生,那所以如果說就這樣子沒了、停了,那我們的孩子,或者是以後的他們的下一代,他們也不知道說,原來我們這一個村子,我們以前不叫鳳坑,我們叫做鴨母寮,對,那所以我覺得傳承很重要。

不願放掉養鴨事業,生產出來的鴨蛋,他們也依照傳統,利用當地挖出來的紅土加入粗鹽,裹在鴨蛋上要製成紅土鹹鴨蛋。

[養鴨戶 第五代
姜政焜]
當我們在挖紅土的時候,當然會挑一些比較黏稠的黏稠的,然後 我們再用粗鹽,做一個一個這個混淆之後,跟水混淆之後,讓它整顆蛋像這樣子附著在裡面,把我們的粗鹽跟它一起附著在整顆蛋上面,讓我們的放的一定的時間之後,讓這些鹽分可以滲透到我們的蛋的裡面這樣。

曾在國外念書的呂曉婷,嫁給姜政焜後努力跟著婆婆學習,她發現要傳承也必須要創新,因此找來新竹當地的媽媽以及年輕烘焙師傅,一起研發鴨蛋甜點。

[養鴨戶 第五代媳婦
呂曉婷]
因為就平常我們看得到的就是三色蛋,然後要不然就是三杯皮蛋,然後泰式皮蛋這一些的,那但是,要不然就是皮蛋瘦肉粥,這是外面你最常看到的,那就是想說,那我們來試試看不一樣的,或許它會有不一樣的火花或驚喜,對啊,所以就一試之後有沒有,就每個師傅就一起配合然後就變成很多樣了,因為你去結合大家,做他們自己最會的事情我覺得很重要。

想跳脫傳統,有烘焙師傅將鴨蛋代替雞蛋,做出香濃好吃的焦糖布蕾和蛋塔,意外受到歡迎。

[烘焙師傅
彭聖祺]
吃起來比較,口感比較不一樣,鴨蛋比較Q,雞蛋比較沒有那麼Q,比較綿,就是結合大家各有所長,然後發揮到不一樣的程度。

甚至有社區媽媽,為了孩子做出低糖健康的甜點,除了鹹蛋餅乾,水果大福裡的內餡有紅豆、鹹鴨蛋以及香蕉,甚至在綿綿冰裡頭加入鹹鴨蛋,小朋友們都愛不釋手。

[手作綿綿冰 師傅
袁曉鈴]
那我的冰的話,我就是減糖,走向那個健康訴求,對,所以他吃到我的冰的時候,覺得我的冰有特色,那他希望我把那個鴨蛋加到冰裡面,那當然我做了很多試驗,就是我希望就是以牛奶牛奶做冰的底層,然後把鴨蛋再加到牛奶裡面,所以你們剛剛吃起來的時候,的確就是鴨蛋很明顯,對不對,一入口就有鴨蛋的味道,然後還有一個鴨蛋獨特香香的味道。

[甜點師傅
張玉仙]
因為剛在模擬的時候就是有太鹹啊,味道不對呀,那我們一就一直試,試到我們覺得鹹度OK,然後香度,我要的香度有出來,然後把它包進水果,因為其實很多吃甜點很怕膩跟胃酸的問題,還有就是太甜,那我們那一次加了鹹蛋之後發現,欸,鹹蛋大福還滿好吃的。

這些年來的禽流感風暴,許多養鴨人家受到打擊,但是姜政焜和呂曉婷正面迎戰,串聯更多人的力量,用創意突圍。

採訪/撰稿 吳怡君
攝影/剪輯 洪炎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