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交通部觀光局統計,去年國人國內旅遊總計1億7800多萬旅次,支出為3600多億元,國外來台旅客1044萬人次,觀光外匯收入高達4590億元,觀光產業收益驚人,難怪政府、民間莫不想破頭製造噱頭,吸引遊客搶商機。不過觀察近年台灣發展觀光模式,似乎都落入炒短線的窠臼中,迅速複製竄紅模式,卻忽略了在地本身的獨特性與文化底蘊,甚至張開雙臂笑迎觀光客的同時,讓蜂湧而至的過量遊客破壞了在地原有的寧靜生活、農耕作息。觀光經濟發展與在地人文生活之間難道無法取得平衡嗎。
1、2、3

大大的雙人愛心,為姐妹情誼留下見證。

[遊 客]
很漂亮,很漂亮 (你們為什麼會來這),就是因為之前一直在電視上有看到 然後有報導有看到,然後就想說,欸,既然要環島了,就是這其實也是一個地標,就是要來看一下。

[遊 客]
這附近應該還沒完全弄好吧,可是我覺得完全弄好之後 應該會更不一樣,對,因為現在只有鞋子好而已。

今年初,嘉義縣海濱地區新佇立了一座十七公尺、近六層樓高的高跟鞋教堂,獨特亮麗的外型,一開幕就吸引四十四萬人次造訪,然而這只湛藍的巨型高跟鞋,卻也令許多人覺得突兀。

[時任雲嘉南濱海風景管理處 處長
鄭榮峯]
第一年、第二年在做的時候,我們在講說做小龍,做漁村,深度之旅的認識,就做傳統的,那結果呢,都靠政府資源去做,那我覺得這樣是比較無感,那我們就回回來,怎麼先把人潮先帶上來,人潮上來以後,再來帶什麼,帶產業,帶我們周遭人文文化、深度文化。

[嘉義縣布袋嘴文化協會 總幹事
蔡炅樵]
雲管處說先有人潮,再來談地方文化,那現在我們看到很清楚是人潮已經進來了,那雲管處下一個責任,是繼續追求更多的人數呢,還是要來談地方文化了,那你現在說高跟鞋是跟烏腳病有關係,那可不可以週邊的小物件裡面,可以有那麼五件十件,是跟烏腳病真的有關係的某些裝置藝術或創作,你這樣子才不會掛羊頭掛狗肉。

[遊 客]
你看大家拍完就走了,你如果可以,讓我們在這邊停留更久一點,它的收益會更大,那你要怎麼讓我們停留更久一點,你要想辦法啊。

[遊 客]
就一個東西在那邊而已,旁邊也沒有配合的東西,應該要弄一點配合讓它,襯托它這個高跟鞋。

高跟鞋教堂爆紅,雲管處一度計畫繼續複製貼上,在濱海區興建與地方文化、產業毫無連結的鑽石教堂,幸好最終喊停。實際上,不到半年,高跟鞋教堂造訪人次就下跌三倍以上,證明短線操作的手法,能吸引的人潮,也很短暫。

來 可以試吃看看,原創始店喔,正老店喔==ns==來 好吃的花枝丸,一支二十,三支五十。來 甘蔗汁,有熱的也有冷的,熱的甘蔗汁,有熱的也有冷的。

複製成功的觀光模式,不能不提到台灣的觀光老街,攤商奮力叫賣,遊 客掏錢捧場,又吃又喝,這人山人海、喧鬧不已的街市,若沒抬頭看看一旁的巴洛克式老建築,可能還真不知道這裡是新北市三峽老街,台灣的觀光老街同質化,販售的小吃、商品大同小異,常令人分不清楚身在何處。

[遊 客]
(老街)其實還滿差不多的,就只有可能九份會有什麼芋圓,比較點,然後鶯歌會有壽司,就是比較特定景點的,可是其實,旁邊的周邊商品差不多吧。

[遊 客]
就像你說的都大同小異啊,就這一些東西,商業的東西它都是大同小異的。

長兩百六十公尺的三峽老街,是台灣最長的老街,一幢幢的紅磚拱廊建築、巴洛克式立面牌樓,可看性十足,今年三峽老街正好一百歲,也是老街重新整建滿十年,只是這幾年老街過度商業化,沖淡了人文氣息,逛老街,似乎只剩下吃喝,逛哪個老街都沒差。

[三角湧文化協進會 常務理事
林三德]
你太商業化之後,我們在那個地方來講,變成,在經營上我們就會感受到一些些的壓力,所以我們只好就是慢慢慢慢的,還有文化的部分好像就慢慢地撤退。

[三峽老街管委會 常務委員
陳瑞穗]
那現在都是商業進駐啊,大家,房東來講的話,他們就是要房租收入啊,所以這個東西很難去,做一個影響,除非政府出力啦,政府有心出力說,希望成為一個文化街,有特色的(老街)。

[南華大學旅遊管理系 助教
陳貞吟]
就算初期有地方的特色,可是因為,有人潮以後,外地的人就進來了,那外地的人來,他沒有,沒有對地方的感情,他可能賣的東西,是跟別人大同小異的,就會變成造就整個老街都一模一樣,這是很可惜的。

好 三分鐘自己放下去,來 你們的拿起來,擰乾,等一下,擰乾,再染下一次,你第二次嗎,第三次,第二次了,好 第三次。

雖然銅臭味就快要取代人文氣息,但好險老街的文化底蘊夠醇厚,三角湧文化協進會就始終沒有放棄彰顯地方特色,透過手作、深度導覽讓更多人深入認識地方文化。

[三角湧文化協進會 理事長
王淑宜]
這些年來,站在觀光的一個角度,他們(外國人)來到三峽,除了祖師廟、文物館、老街、李梅樹紀念館,這樣的一個參觀之外,他們也會想要有一些可以手作的一個體驗,對我們來說這個就是文化的這個部分,然後也透過手作、透過觀光,把三峽藍染做一個行銷。

[三角湧文化協進會 常務理事
林三德]
不只是說,來這邊只有吃,或者是,這樣表面然後逛一逛三峽老街,能夠讓他們更深度去了解三峽早期的文化,這邊民眾或者是這邊,住在這邊他們當時的生活場景是什麼,所以我們就會慢慢帶他們到一些的老店家。

[南華大學旅遊管理系 助教
陳貞吟]
為什麼到老街,研究出來每個人都只有小吃這件事情記得,其它事情都不記得,而且每個人都告訴我說那邊的紀念品沒有什麼兩樣,所以他也沒有值得說他一定要到這個老街來。你去思考你的(發展)優先順序是什麼,你的在地是什麼,真正思維你的在地,在地是什麼樣才叫做在地,你的文化到底真正的文化是什麼,老街也應該要重新徹底地去思維這些事情,哪些是該要的,哪些是不要的。

一條又一條複製刻印般的台灣老街,乍看活絡了經濟,其實只是「一次性」的短暫榮景。唯有保留在地文化特色、結合在地歷史做出差異的老街,才能在既有基礎上讓觀光升級。

雖說人潮帶來錢潮,但當「家」變成觀光景點,遊 客的觀光行為其實嚴重衝擊在地居民的生活,三年前一支航空公司廣告,大明星一句「I See You」,頓時讓全台灣都看見台東池上伯朗大道的「金城武樹」,光是今年春節九天連假,就有三十萬人次造訪這個在籍人口不到八千五百人的池上鄉,遊 客一多,亂象隨之湧現,農田裡出現垃圾,遊 客硬生生踩進田埂取景。

[遊 客
游小姐]
比我想像中還漂亮,因為它這邊風吹會有那個稻浪。(是因為太多觀光客來),(然後其實這邊農民有一點點反彈這樣)?喔,我不知道吔,可能因為不是當地人。

大量觀光客湧入產業道路,遇上農忙期,農民與遊 客間更是劍拔弩張,農機出入頻繁,遊客汽車擋住出入口,影響農務作業,讓農民氣得跳腳。

[池上農民
王保保]
因為遊客進來,他妨害到農民的那個(工作),因為這個路很小條,遊覽車進來根本不能會車嘛,對不對,他農民要耕作,他有時候要拉管,或者是說他有大型機具要過來,會造成影響啦。

無獨有偶,觀光客與在地居民間一觸即發的緊張局面,也出現在陽明山祕境八煙聚落==ns==

[八煙聚落居民
許月女]
很吵,你都不知道,有時候(晚上)十一點多遊客還來,還有狗,狗屎亂拉,那你東西亂丟,我不時就要撿啊。

[八煙聚落居民
蔡進忠]
就是遊客太多,我的田都踩壞,種菜也是照樣被踩光光。

雖然位於陽明山國家公園內,但八煙聚落屬於私人土地,遊客紛至沓來,對靜謐樸實的小聚落帶來大衝擊,世居於此、八十六歲的進忠伯,扛著鋤頭在田裡鬆土,一旁遊客閒晃而過,居民的生活場域被迫成為觀光景點,他們只好在家門前、農田前設立警示牌、標語,盼望劃清界線,甚至圍起柵欄,不讓遊客進入,

[新北市八煙三生發展協會 專案經理
錢佳佑]
其實老伯伯他就不得不自己釘了一個這個,這樣的一個柵欄,那其實他也是不得已的,那也希望說大家來到聚落可以維護當地的環境。

進去要收費,一個人多少,一個人三十,收一個維護費,好。

八煙最聞名的「水中央」景點,如今得付費了,地主蔡文照決定今年四月開始收費,以價制量,同時維護遊賞品質與環境。

[八煙聚落居民
蔡文照]
如果說,之前沒有管,沒有收費的方式,整圈都是人,你要拍個照也不方便,那個田地、田埂都跟我踩壞了,人太多了,對 都給我,我時常一天到晚都在這邊修理,沒有,沒有費用。

也有居民認為該安排專人導覽,透過收費、團進團出的方式,同時兼顧觀光發展與生活品質。

[新北市八煙三生發展協會 理事長
林辰陽]
這一定要從路面那邊開始做管制,除了這樣才有辦法去管制人員的進出,要讓這個地方有比較好的,的旅遊品質,就是要有那個人家專門來帶,做導覽的這個動作才有辦法啦。

學者認為,政府和居民、或是居民內部都該頻繁對話,充分討論,找出觀光承載量,才能有效遏止觀光亂象,降低對居民的衝擊。

[台東大學文化資源與休閒產業學系 主任
賴亮郡(客籍)]
地方觀光很重要,那當地的農業生產也很重要,他們生活步調也很重要,那,是不是先找農民來談一談說,他們可以忍受的最大負荷量是到什麼樣的程度。

不可否認,觀光熱潮帶來經濟利益,尤其不少窮鄉僻壤,更是眼巴巴地盼望觀光客快來,好活絡地方經濟,然而若只著眼於利益,原本對遊客最具吸引力的人文特質,常被磨損,甚至扭曲。反觀日本三年一次、今年已是第三屆的瀨戶內國際藝術祭,不只吸引遊客造訪這些「不方便」的小島,帶來上百億元日幣商機,翻轉經濟,更讓人口外移、老化的小島逐漸恢復生機,令人意外的是,策展人北川富朗說,辦藝術祭的目的不是為了促進觀光。

[瀨戶內國際藝術祭 策展人
北川富朗]
很多觀光客來到這邊當然是對地方經濟很有幫助,但是這並不是舉辦藝術祭的目的,很多人覺得都市裡面的生活一直在前進,島嶼的生活是停滯不前,但實際並不是這樣的,在島嶼上的生活反而是充滿人味的一種生活方式,人們來到島上,島民也因此對自己的生活感到驕傲,這才是這個藝術祭的目的。

發展觀光促進經濟不是過錯,只是當一切設計規畫都以遊客為主,圍繞著商機利益,短線操作,忽視甚至抹滅當地的歷史、文化和生活,外來遊客無法與這塊土地產生共鳴與情感,這樣促進觀光的模式,只是不斷消磨耗損地方的人文資源罷了,長遠來看,實在「促進」不了甚麼。

採訪/撰稿 宋宇娥
攝影/剪輯 戴志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