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長期支撐台灣經濟與都市發展,如今卻日漸凋零,然而農村的需求、農村的未來應該如何,得實際走入才能了解。苗栗縣南庄鄉南富、員林兩村,位於中港溪沖刷而成的河谷地,舊名為大南埔、小南埔,肥沃的土壤及便利的灌溉系統,更讓兩地被譽為南庄的穀倉,這典型的農村,近年來因為農業沒落,愈形蕭瑟。這個暑假一群大學生,來到這個聚落,一步一腳印進行訪談,希望了解整個大南埔的產業脈絡,進而為大南埔尋找新的產業發展可能。
暑假接近尾聲的某個午後,四個裝扮輕鬆的年輕人,走入路旁的碾米廠,開始他們的拜訪行程。
他們是來自台大 清大 政大,及東海大學的學生,藉由網路串聯,一同關心台灣農村問題,這個暑假,他們自發來到苗栗南庄南埔地區,進行夏耘訪調,重新認識自己的家鄉。
[大南埔夏耘訪調成員
李羽倩]
就想說我們現在年輕,年輕都到外地讀書,讀大學,都不知道我們故鄉,就是小時候長大的地方是長得怎樣,農民耕作的辛苦,我們都不知道,也不知道我們吃的菜,吃的米,是從哪邊來的,我們就想說,我們是不是有辦法,回來這邊做一個訪問調查,看看能不能幫忙些什麼。
大小南埔座落於苗栗頭份 三灣,和著名的觀光景點南庄老街之間,是中港溪沖刷而成的河谷地,肥沃的土壤讓大小南埔,被稱為南庄的穀倉。
[小南埔碾米廠老闆
黃昆賢]
南庄鄉田,大概有一兩百甲的優良稻田,所以說,我們南庄的米倉,就在我們南富村(大南埔)和員林村(小南埔)。
在70幾年前的關刀山大地震過後,日本人甚至把被夷平的大南埔聚落,重新規劃為田字形街道,以突顯這個聚落的特色。
[大南埔村民
林裕祥]
關刀山大地震以後,這個街道才重新設過,大南埔你可以看到的就一個田字,日本人說,這個是穀倉,來做一個田字,等於說你這地方對田的生產最大的,所以才會劃成田字型的街道。
走在田字型的街道上,地方耆老林裕祥指著一排排的洋房,講著大南埔街道從前有多熱鬧。
但事過境遷,雖然看得到老人家零零星星坐在路旁閒聊,房屋卻大多大門深鎖,甚至屋損樑毀也無人聞問。
[大南埔村民
林裕祥]
當時最熱鬧的時候,像大南埔因為有煤礦,還有生產很多,以前茶園,茶工廠就好幾間我們南埔這,兩三間茶工廠,你種茶的,生產樹木這些的很多,還有煤礦很多,所以來往的就很熱鬧。
早在六零年代,由於大南埔是南庄煤礦,和頭份物資交換運送的中繼站,因此大南埔的商業活動非常熱絡,甚至當時,大南埔有一半以上的居民都在礦坑工作。
[大南埔村民
張明彩]
因為以前我們這邊沒有工業,還沒發展,沒有工作可做,所以我們這條河流旁的人,頭份到南庄,所有人問到都說,到煤礦工作,挖煤礦。
但工作環境漆黑惡劣,還暗藏危機,如今想起那段日子,老礦工們仍覺歷歷在目。
[大南埔村民
張明彩]
還沒去做以前,像我還在學的時候,進去以後,那個燈泡這麼大顆而已,這麼恐怖,看過去那邊很像會塌下來的樣子,看過去很像會塌下來的樣子,但還是忍耐著,做了一段時間,兩個禮拜過後,我就不會怕了。
[大南埔村民
張榮福]
沒想到去做第三天而已,頭殼就被壓裂掉,三個月以來都昏迷不醒,好了以後就想說,這煤礦不能再做了,後來才會去做操作工,抽水機、捲揚機的操作工。
也許是這段礦工生涯印象太深刻,人稱「阿福伯」的張榮福,更經營了礦業博物館,收藏礦業相關器具,甚至打造了等比例的煤礦坑,親身為來訪的學生們介紹礦坑內的生活。
靠到這裡來,靠到這裡來的時候呢,就把這個煤,就兩手一直捧,捧到這個台車來。
[大南埔村民
張榮福]
因為我父子倆,還有我兒子都是吃煤礦的飯長大的,我們父子倆如果沒有把這煤礦收藏起來,我們下一代,不知道我們前輩,我們的祖先,我們的父母以前那麼可憐,怎麼在黑暗中生活下來。
養育了大南埔三代人的煤礦場資源枯竭後,工作機會變少,商店街開始沒落,漸漸地,人也走光了。
[大南埔村民
張榮福]
像這個南埔國小,每屆的畢業生,畢業學生,以前煤礦很興盛時,有250、260人,田美國小也一樣、南庄國小也都一樣,像現在,每屆的畢業生沒有20人。
沒了人就沒了勞動力,在大南埔聚落四周,雖然仍可見一排排的秧苗,振翅起落的白鷺鷥,但許多農田卻是雜草叢生,荒蕪一片,曾經的穀倉也得接受休耕的命運。
[大南埔村民
莊崴翔]
算是滿老化了,面積不多,兩、三分,三、四分,他算了不划算,(有的)讓別人代耕比較好,讓人代耕(田)又不會任它荒,(有的年紀又多歲了),年紀大了他算了不可行年輕人不幫忙,他老人家認為沒必要做了。
但對大南埔產銷班長莊崴翔,這種專業稻農來說,休耕卻造成他們無農地可租的窘境。
[大南埔村民
莊崴翔]
現在政府休耕的錢,一年一年增加,以前(一季)才四萬多,有一年到六萬多,今年又不一樣,今年(第一季)到八萬,農民算一算,八萬比耕作更好,我為什麼要種稻我就休耕,但是像我們要耕的人就沒辦法耕了。
沒了礦業又沒有其他產業,而農業也岌岌可危,為了了解大南埔地區的產業問題,這群訪調的學生,一一拜訪了農民、零售商、新住民等,並透過每晚的討論,希望能分析釐清大南埔整個農業脈絡。
[大南埔夏耘訪調成員
陳為廷]
現在年輕人都很少,大家都到外地去,我們就在想到,看怎樣的方式年輕人可以回來家鄉,但是年輕人回來也不一定要他務農,有很多工作可以做,現在還在發想,現在我們最大的目的就是是,看有什麼方式年輕人可以回到家鄉這樣。
大南埔的危機,在地居民其實也早看到了,曾擔任社區協會總幹事的林裕祥,在任內便開始推動社區美化工作,甚至把自己曾賴以維生的功夫也拿出來,希望能吸引觀光客。
以竹片和土磚做成的土礱,便是林裕祥的拿手技藝,早期大部分農家,都是用這土礱來碾米,林裕祥子承父業,從小就挨家挨戶幫農戶製作土礱,而近年來.他也在自家設立了「土礱間」,做為教學販售的用途。
[大南埔村民
林裕祥]
後來就很多人來看,地方人士,所有展示館、那些買古物的人,他們都會來,所以就找一個房間,專門在這碾米,也有很多人來看。
即便擁有土礱、礦業等產業文化特色,大南埔仍不敵相鄰的南庄老街與頭份,鮮有訪客,因此林裕祥等社區人士,在六、七年前,便配合政府的模範市鎮計畫,推動約10甲地的,南富農村社區土地重劃,希望把周遭的農田變住宅區,以吸引外地人來此購屋定居。
[大南埔村民
林裕祥]
土地重劃過後,外地人會來買一些土地,會增加人口進來,生意就可以做。一個村庄一定要(住)有3千人以上的人口,生意才能做,摩托車店也有、理髮廳也有、小吃店也有,如果沒有,什麼都沒辦法做,會沒落掉。
林裕祥更認為,這些土地開發後,外地人就不會在大南埔的山上購地建別墅,更能保護山林,但部分地方人士,在學生的訪調過程中,卻不斷提出他們的疑慮。
[大南埔村民
蕭正燕]
現在我們這邊將近有70戶是空屋,沒有人住,就是說都搬到外面去,假設說我們今天把它弄成建地之後,你認為就是說,會因為建地而更多人來買嗎,今天從都市來的人,他會想要來買這一小塊一小塊的建地嗎,那如果他要買建地,他就乾脆買這邊的房舍就好了,原來舊有的房舍就好了。
[大南埔村民
林裕祥]
(如果地賣不出去要怎麼辦),不會,現在一有(動作)就很多人問,(真的喔),問說(重劃)哪時候可以好我也要買一棟,因為地便宜,比如說頭份一坪起碼10幾、20萬,我們2丶3萬就買得到一坪,交通也一樣,那為什麼不買這邊。
然而農地變建地以後,農民勢必無地可種,這樣大南埔還算農村嗎,也讓許多農民憂心忡忡。
[大南埔村民
蕭正燕]
他(農民)認為農地還是他需要的,因為這個是他的祖產,因為他是世世代代為農,將來他有可能為農,而且對整個我們社區來講,農地的保留是我們的根,是我們這個農村,它真正的一個文化的源頭,否則你怎麼叫做農村。
[大南埔村民
莊崴翔]]
我們這邊又有叁山國家風景區,他又說盡量要土地原貌不要改變,但是這個土地重劃又可以(改變),我覺得搞得亂七八糟,像我們農民要做什麼,像這要整地,像這個小塊田機械化不好做,要整修成大一點,叁山國家風景區它又要管你,它又要管你說你這要原始原貌。
由於重劃案爭議過大,對於194位地主同意比例又看法不一,因此整個農村土地重劃計劃遲遲懸而未決。
[大南埔村民
林裕祥]
可能反對的人,就只有4 5人而已,沒有很多,(大部分都肯),大部分肯,可以說大部分都肯,但是4 5人反對會影響到什麼,不知道要怎麼辦的人,有同意、不同意、不知道要怎樣主張的,變成有這三種心理出來。
[大南埔村民
蕭正燕]
49個人同意,也就是我們換算比例,土地所有權人,他同意的只有25.25%而已,那也就是說相對來講,不同意的比例74.75%,但是這個很多是沒有寄回去的,但是它就刻意打做不同意只有2個,因此,我們的這個現在在主導的人他就講說,同意的人98%,不同意的2%,這個就和大埔的一樣,我是覺得,這個就是操弄,這真的是在操弄這個數字,它不以公文書為準,(公文寫著)你沒有寄回去就是不同意。
事先準備好抗議的布條,以防不同意開發的民眾權益被犧牲了,但村庄沒落的事實卻也不得不面對。
[大南埔村民
蕭正燕]
南富村是非常好的一個地,對不對,只是說,沒有透過一個很好的規劃,把我們南富的農地給它行銷出去,給它做一個很好的規劃,然後讓農村的這個價值提高,讓農村可以發展出一個產業出來,對不對,是沒有這種規劃。
而這也和學生們提出的看法不謀而合,無論農地是否變為建地,都得面對如何活絡在地農產業,在此次田野調查初步報告中,同學們更試圖提出解決方案。
[大南埔夏耘訪調成員
陳為廷]
大部分的農民,他的資訊是比較少的,所以他通路或銷路就很少,選擇沒有多少,可能他就賣去零售市場或是,大部分人他(原本)可以賣比較好價錢,但大部分都賣到果菜市場,它的價值就被人剝削了,所以我們現在也想說,看能不能弄一個新的農夫市集這種概念,我們想要試試,看這樣有沒有可能。
雖然農民市集在各地也陸續展開,適不適合大南埔還是未知數,參與訪調的同學認為,這只是一個開始。
[大南埔夏耘訪調成員
李羽倩]
一星期可能時間還不夠,可能需要兩、三年,三、四年,持續的一直調查這樣,不過我們現在就是想說,先從認識開始,再提出分析,一步一步來,這種事情沒有辦法馬上可以做出來。
[大南埔夏耘訪調成員
陳為廷]
其實這樣提出來的東西我們也知道,這可行度其實很低,我們其實也不是說有一個共識,就是有人丟想法出來,我們來討論而已。
從作物生產、批發到零售,拜訪農民、商人到退休新移民,十幾位大學生利用暑假,以雙腳一步步踏過大南埔,用筆、用電腦記錄下聽到、看到的,沒有傳統包袱的他們,希望跳脫舊有的思維,為大南埔提出更多的可能性。
採訪/撰稿 陳君明
攝影/剪輯 黃訓湧
- Sep 08 Wed 2010 20:07
192集-大南埔踏查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