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七月二十是義民祭,新竹新埔義民廟總會舉辦盛大的祭典,不過今天,要帶您看的是後山花蓮的義民祭。花蓮縣富里鄉是個純樸的客家庄,鄉親大多是從桃竹苗遷徙而來,在此生活了三、四代。光復初期,因為稻子染上病蟲害、家禽家畜也感染瘟疫致死,於是地方人士,就到新竹新埔,分香請來義民爺坐鎮,果然地方就變得平靜了。一開始只是供奉在人家裡,後來大家才集資蓋了一座廟,然而,難得的是,義民爺分香過來後,村民每天輪流奉飯,六十幾年來,沒有一天中斷。鑼鼓喧天、鞭炮聲此起彼落,下午一點,早已在路旁等候的輪值區車隊,準備進場。

車子陸續駛入廟前廣場,人潮也開始聚集,大家都是來參加這一年一度的地方盛事,義民祭典。



另一頭,信徒準備好的牲禮,也擺滿整桌,香煙裊裊繚繞整間廟宇。

[富里竹田義民亭
主委 葉日男]
從民國34年(分香)來這裡後,像我們挑飯也是要(中午)12點過後,祭典拜義民爺也是一樣,要下午,(中午)12點過後來拜。



吉時一到,祭典開始。

[祭典司儀
徐義雄]
慶祝神明生日叫做「六禮祝壽」,六禮祝壽的意思是說,一茶 二酒 三花 四果 五壽桃壽麵 六財帛。



[祭典司儀
徐義雄]
祝文就是村裡的總爐主、副爐主,正副爐主的名字全都要列入,列入之後,什麼年月日、什麼神明生日要唸。

村民不僅準備了豐盛祭品,也將神豬裝扮成各種造型,今年拿到特等獎的,還是福佬人,顯見地方對義民信仰的虔敬和族群融合。

[富里竹田義民亭
主委 葉日男]
今天所有的敬神的豬羊有13隻,其中一條是山豬,羊有6隻。



[神豬競賽特等獎得主
潘阿珠]
吃很多啦,他們都一直講說,誰的很大,誰的很大這樣,我都不要講我的很大怎麼樣,我現在第一名,上次我也是第三名啊。

大家忙著準備祭品,而81歲的鄒錦偵,則是忙著要去割牧草。

[地方耆老
鄒錦偵]
之前我身體不好,(女兒)她帶我去觀音佛祖廟,祂說,(義民節)你們就準備牲禮而已,也沒有仙桃 麵線,還有馬來這麼多,那兵有得吃,馬沒得吃,所以你回去要割牧草,我說好沒問題。

雖然現在只有鄒錦偵會割牧草給馬吃,不過老人家說,早期是有這項禮俗的。

[地方耆老
鄒錦偵]
以前沒有這種的牧草,要割芒草嫩芽,如果沒得割,曬好的稻草也可以,斬成一段一段的。



祭典前有許多準備工作,一早十點多,殺完豬後,總爐主就宴請親朋好友先飽餐一頓。

[義民祭總爐主
張月漢]
很多年沒有殺大豬了,今年殺大豬就請親戚朋友一起來吃個午餐,晚上拜好再吃晚餐這樣,很多遠方來的,有新竹來的、花蓮來的、台北來的,都來很多。

[富里竹田社區發展協會
總幹事 陳保志]
我們竹田義民廟,本來是屬於我們,竹田 新興還有羅山三村的信仰中心,我們在民國84年的時候,我們就分為四區,東區就是埔頭、西區算是溪埔,南區是羅山、北區是學校園和馬加祿。

富里客家人,大多是從桃竹苗二次移民來的,因為前山生活困苦,只得攜家帶眷,到後山另謀生路。

[地方耆老
鄒錦偵]
7歲搬到這裡來,搬過來就沒什麼好做的,租人家的田來耕,好的田也租不到,後來的人都只能先耕比較差的田。

鄒家從新竹峨眉遷來,已經四代,鄒錦偵和六個兄弟姐妹,當初跟著父母下山、從竹東坐火車、再從蘇澳上船、到花蓮後再坐公車,折騰了三天,才到達富里。

[地方耆老
鄒錦偵]
還好有我爸的朋友,以前住同村的,跟我伯父兩家人,去他的穀倉那裡睡,睡好幾天,租到房子了,才找一間先住著來這樣,非常的辛苦。

羅山 竹田 新興三村,有九成務農,但光復初期時,地方上很不平靜,不僅稻子遭受病蟲害,家禽家畜也感染瘟疫致死,於是地方人士便想到請義民爺來坐鎮。

[富里竹田義民亭
主委 葉日男]
以前在西部的時候,相當靈驗,就想說請義民爺過來坐鎮,來保佑農作物和人,六畜,來保平安。

幾年後,地方人士在現今廟址,以茅草搭建廟宇,幾經演變,才成如今規模。而一開始義民爺安奉在住家時,就有奉飯習俗,這習俗,六十幾年來從未間斷。

[村民
曾秀鳳]
先端飯,很燙,我要墊著,會燙人。這樣就好了,我拿扁擔。這籃是菜,這籃是飯,飯就另外,跟碗筷而已,有的吃素,所以飯不要跟菜放在一起。這是葷的,這是素的。

每天下午一點,輪值的班就會從家裡挑來一籃一籃豐盛飯菜。

[村民
林銀妹]
(妳今天準備哪些東西啊),這鴨肉啦,這雞胗、雞肝啦,這花枝、這竹筍。(妳挑飯多少年了),我這麼大就挑飯了,我這麼大就挑飯了,十幾歲就挑飯了。

[村民
彭梅英]
一般挑飯、拜拜,拜義民爺,會準備這個金紙,除了一般的金紙,還有這個馬甲金,牽馬的,要穿的戰甲,叫做犒軍啦。

以前生活艱苦,只有半個月、一個月輪到奉飯時,才有肉可吃,小孩每每期待這天到來。

[村民
林銀妹]
喔,那很高興,很高興說有肉可吃,挑完回去,很高興喔,以前很苦,就是吃番薯,挑飯特別就要煮飯來挑。

當初分香,請來義民爺令旗和敕牌,而後來信徒還幫義民爺雕了金身。

[地方耆老
李祥錦]
我們出門,遊覽車出門,放一個敕牌出門,大家看到,唉唷,怎麼有祖先牌位,這樣很不好意思,就看說別人的廟也有金身,我們也來雕好嗎。

於是在取得義民爺同意後,便請佛像師傅為義民爺打造金身。

[地方耆老
李祥錦]
就問他(佛像師傅),那沒臉、沒什麼的,沒有要怎麼雕,他說沒關係,我會燒香(請義民爺)託夢,他會來說,所以就陳、林、李(軍師),雕三尊,黃軍師忘記雕, 所以我們這個黃軍師,你看到臉臭臭的,他生氣嘛,哈,有這樣的歷史啦。

每年十月,竹田鄉親也總會帶著義民爺,回新竹新埔本廟進香。


[竹田義民亭
主委 林玉桂]
我們每年要回來一次,一年回一次,今日八十多人兩台遊覽車,我請敕牌和令旗全部請來,請來過爐,每次都有。花蓮縣富里鄉竹田義民亭,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林玉桂,統帶委員眾信士,向新埔義民廟主神列位神祇,行上香禮,一上香,再上香,三上明香。

[竹田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葉日男]
我們是依慣例,每年來本廟進香,從民國三十八年之後,自新埔分香回竹田義民廟,每年固定一次,我們要來回娘家。

而今年8月,竹田義民組更是難得北上,扛著神轎來參加新埔義民祭活動。



[富里竹田社區發展協會
總幹事 陳保志]
像我們神轎算是第一次,跟本村的人,跟我們廟的委員,到新埔義民廟回娘家是第一次。

藉著與本廟的連結,串聯起大家的情感,而竹田義民組代表的更是新時代的傳承。

[富里竹田社區發展協會
總幹事 陳保志]
因為這(竹田義民亭)也是算花東最大間的義民廟,也要做一個文化、一個特殊的竹田文化出來。

雖然面臨人口流失與老化問題,不過在地鄉親還是很樂觀,因為有一群人默默在地方上耕耘著。後山的義民祭典,雖然規模沒有本廟大,鄉親對義民爺的崇敬絲毫不減,也相信義民爺會繼續守護著這個村庄、守護著大家。

採訪/撰稿 林秋伶
攝影/剪輯 陳靖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