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化縣埔心鄉靠著濁水溪肥沃的沖積土,種出了好吃的蜜紅葡萄、寶島蜜芭樂、和金蜜芒果,稱之為「三蜜」,然而這塊土地,孕育的不只是豐饒的農作,還有一群客家人。彰化是台灣福佬客最多的縣市,其中以埔心鄉比例最高,據公所調查,埔心客家人占了八成以上,以來自廣東饒平和福建詔安為主,從埔心的寺廟、地名和族譜上,都能找到客家痕跡,只是一般講到埔心,並不會讓人聯想到客家,公所近年積極調查資源、建立資料,也藉以打造埔心客家印象及景點,期望有更多人了解埔心的客家故事。
照以前在講是叫作石鎖,但是又跟石鎖不太一樣,它這是兩(手)抱這個 這樣,抱這樣甩給它動的,在動,在運動的,這兩個。

黃達雄講著爺爺黃耀南,以前是怎麼用這一百多斤的石鎖健身的。

這個一直風化了,小時候不知道這個,拿來磨刀子,不曉得嘛,以前也沒有什麼磨刀石嘛,磨刀子,所以它這個有稍微彎彎的。

這大刀大概上百斤啦,它這個,曾經被人偷拿走啊,所以我們現在會把它鎖著,不然會被人偷拿走,這個,他在舞弄是可以這樣舞弄的啊,他騎馬,我就說他有騎馬,有馬鞍的啊。

黃達雄的爺爺黃耀南,十歲開始習武,是清朝最後一位武舉人,日治時期,還曾擔任埔心庄長。

[黃耀南後代
黃達雄]
從那邊(中國)要回來,那就甲午戰爭結束了,已經就日本管了,所以回來,根本沒辦法豎旗祭祖了,日本時代就是說,找一個比較有名望的人出來,就像現在的鄉長就對了,以前就叫做庄長。

黃家來自廣東饒平,來到台灣遷徙過幾處,最後才定居在埔心。

[黃耀南後代
黃達雄]
我們有一些姪孫輩是住在這個中壢,他們的客家也永遠保持,他們都講客家話,所以他們回來這裡,跟我叔公講國語、講台灣話,他們回去(中壢)那都說客家話。

講到彰化埔心,大多不會聯想到客家,不過鄉公所調查,埔心鄉客家人比例高達八成五。

[埔心鄉 鄉長
張乘瑜]
所以我們,這些祖籍在客家的這些鄉民,他為了要生活,所以他學習融入河洛、閩南的生活,所以我們很多的鄉親,包括我自己的父親、跟爺爺、奶奶那一輩,他們都說我們是客底的,客底。

和其他地方不同的是,埔心客家人雖然已經變成福佬客,但他們仍保有客家認同和一些客語稱謂。

[埔心鄉 鄉長
張乘瑜]
我們叫爸爸叫阿叔,然後姑姑叫阿姑,阿姑,然後呢,我們叫媽媽叫阿伊,阿伊,這些的語音都屬於客家的用詞,我們鄰近鄉鎮,因為過去開發得早,所以他們很多外地的移民進去,那外地移民進去就會稀釋掉當地 所謂族群的認同,那我們埔心鄉因為過去比較封閉,所以人口外移的多,移入的少,所以在本身對祖籍認同的部分,不會有很大的差異。

公所透過調查,盤點出客家資源,希望串連起來後,讓更多人知道埔心客家故事。

[埔心鄉 鄉長
張乘瑜]
當我們知道我們是客家後裔,是最密集的地方之後,我們公所為了讓這一個客家文化的精神,跟在地的社區營造能夠融合,我們就用區域性的方式,包括軟體、硬體,我們都把它做一個串連跟整合。

因為過去資料極少,了解歷史的長輩也大多凋零,調查過程困難。

[台灣造園景觀學會 規畫經理
吳孟娟]
彰化整個的就是這個福佬客的文化,其實過去真的沒有好好的去蒐集跟保存過,所以我們這一次,透過我們這個計畫,其實調查到很多,非常有特色的一個古厝,然後甚至連他們的飲食文化,其實都還是可以看到一些客家的痕跡。

從高處往下看,張家老屋占地寬廣,前方有個半月池,聚落門口還有保安營,庇護家族子孫。

[台灣造園景觀學會 規畫經理
吳孟娟]
這邊的所有的古厝的尺寸,都是有經過神明的指示才去蓋的,對,非常的講究這樣子,比較明顯的一個客家的特徵就是 在他們公廳裡面,有字畫,然後有棟對啦,燈對啦,這些都有。

張家老屋位於芎蕉村,家族繁衍,左右護龍不斷增加,而有現在規模。

[台灣造園景觀學會 規畫經理
吳孟娟]
那他們是在十七世的時候來到台灣,那原本是在落腳在台中石岡,那後來就是有搬遷到員林的火燒庄,那因為,就是那時候就是會有閩客械鬥這部分,然後所以他們又輾轉又搬到埔心來。

福佬客文化流失嚴重,公所正積極打造客家亮點,留存歷史,也推廣出去。

[台灣造園景觀學會 規畫經理
吳孟娟]
譬如說這個古厝可能多少還有會一、兩間的閒置空間,我們是不是可以去成立他們自己家族的類似他們家族的博物館,把這些資料慢慢的把它整理起來,這些是,等於是福佬客很重要的一些歷史文化。

像是武舉人黃耀南故居所在地,公所朝向營造成客家文化村,藉以活化老聚落。

[埔心鄉 鄉長
張乘瑜]
其實武舉人因為他們當時在地方滿有勢力的,所以它的那個三合院,一個村落都保留,保存下來了,我們幫你打造、修復,把整個立面跟,這整個一個巷道,把它整理了,所以我們外地人來到這裡,我們就可以體驗到,過去的舊的文化。

[黃耀南後代
黃達雄]
這把它做一個故居,做一個客家文化的,一個像是定點,我們埔心鄉的定點,當人家來參訪的時候的一個定點,我也很贊成。

埔心鄉位於彰化縣中心點,舊名武西堡,公所所在地「義民村」,地名由來正是因為這裡有座義民廟。

[埔心鄉 鄉長
張乘瑜]
清朝末年的時候,林爽文事件,那我們在地的客家人,有協助清朝政府,做鎮壓的那些,協助平反叛賊,所以我們在這裡成立了一個義民廟。

從宗教信仰,也能找到客家線索。

[埔心鄉 鄉長
張乘瑜]
埔心有霖興宮、霖震宮、還有那個霖鳳宮,霖字輩的,就是天降甘霖的霖,都是三山國王的信仰,可是我們在很多,我們的當地的媽祖廟,旁邊也祭祀著,三山國王宗教信仰。

霖鳳宮外就有一條文化小徑,訴說著三山國王的故事、和在地人文景觀,而這裡之所以叫芎蕉村,就是因為日治時代盛產香蕉還外銷,而現在的埔心鄉,則主要種植芭樂、葡萄、和芒果。

[埔心鄉舊舘村 村長
郭萬從]
它的口味比較不一樣,屬於比較甜的那種口味,金蜜芒果就是說,你要讓它在樹上成熟的才採,催熟的都不好吃。

熟度要夠才能採,無法長期儲放,銷售都以宅配為主。

[埔心鄉舊舘村 村長
郭萬從]
採七分的,七分的這樣採回去,你寄出去到人家收到,差不多二十幾個小時左右,他就打開,他要吃就可以吃了,再多放一天會更好吃,(如果)這金蜜芒果寄行口,你有的人賣不起,有的不知道要買,你說,沒有固定的人,他買不下去啦。

量極少的金蜜芒果,有著土芒果和蜂蜜的香氣。

[埔心鄉舊舘村 村長
郭萬從]
越小顆越細嫩,大顆就是一定漂亮的,讓你看起來都很漂亮,反而比較不好吃,纖維比較粗啦。

埔心鄉金蜜芒果種約二、三十甲,另一項重要農產是葡萄,約有一百甲,這棵巨峰老樹,見證了埔心葡萄產業發展。

[埔心鄉葡萄農
黃俊仕]
到了民國78年,我們就改種蜜紅葡萄,到了92年左右,我們又改種了現在目前,畫面上看得到的這個叫黃金葡萄,這個品種就是比較硬、比較甜,吃起來有點脆,那甜度很高,那很適合宅配。

早期這裡原本都是種田的,但葡萄的收益高過其他作物許多,漸漸的埔心和周邊鄉鎮,就成為台灣葡萄的重要產區。

[埔心鄉葡萄農
黃俊仕]
以前我們也是種稻田的,那因為那個年代,稻田的收益不好,所以我們就58年之後就改種,我爸就,我爸跟我爺爺就那個,58年就開始改種那個葡萄。

[埔心鄉 鄉長
張乘瑜]
那有水果,有閩客融合的文化,還有台糖舊鐵道的自行車道,這些點跟線跟面串連之後,我們希望我們這些在,留滯在外面的年輕人,能夠返鄉,然後除了這樣之後,還讓我們的鄉親能夠,創造更多的財富。

彰化縣是台灣福佬客最多的縣市,約有40萬人左右,其中又以埔心鄉比例最高,沉寂的埔心客家歷史,正一點一滴被挖掘出來,透過傳承與保存,要重新連結起埔心和客家。

採訪/撰稿 林秋伶
攝影/剪輯 羅應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