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的圍牆上,有自己做的藝術品,一定會很得意吧?雲林好幾個社區,草根藝術方興未艾。為了年底將舉辦的農業博覽會,雲林縣一年前就以鄉村為藝術創作舞台,舉辦「草根藝術祭」,用一年的時間,由雲林縣政府媒合外地藝術家與社區居民,與居民交流互動,將對人、土地、農作物的關懷以藝術行動展現,發展出獨特的人文風景,也希望讓人重新認識農村。雲林北港劉厝社區重要的「三黑產業」,烏魚子、黑金剛花生、黑麻油,居民以釘畫呈現出來。

全台生產毛巾最多的雲林虎尾埒內社區,婆婆媽媽跳起毛巾舞展現社區特色。

雲林林內林北社區是縣內罕見的客家社區,牆壁上就畫著穿著藍衫彎腰插秧的農婦,讓人一眼看出社區與眾不同之處。雲林縣政府為了今年年底將要舉辦的,農業博覽會,從一年前就啟動「草根藝術祭」,為農博暖身,找來藝術家進到村裡創作,營造農博亮點社區。

[雲林縣文化處
副處長 楊仙妃]
在今年年底,12月25號要辦一個全國農業博覽會,那我們就會開始在想的是說,這個博覽會是要面對什麼樣的族群,或者要說些什麼故事,那包含說,它發生的場域,是不是只是一個所謂的園區式的一個博覽會而已,還是說它應該變成是一個運動,我們會覺得說,它應該是要用各種方式,讓人家來重新認識農業,重新認識農村,所以我們是希望說,透過藝術的擾動,然後加以所謂的,社區總體營造的概念進場來做。

藝術家拿著電鋸,鋸開大木頭,進行木雕創作前的初步工作,這裡是林內鄉的歷史建築舊寶隆紙廠,藝術家游宗穆,將以木雕創作表現出紙張和樹木的關係,希望讓人們省思環保問題。

[藝術家
游宗穆]
因為這邊是寶隆紙廠嘛,那我就以紙廠這個,就是紙這個東西為發想,紙在我們的生活中,用量其實很大,那我們消耗的時候就是,樹也就是一直被砍伐、一直在消失,那所以我這個作品就是,以紙跟樹木做結合然後做一個發想。這些木頭就是之後會裁成一片一片的,像板子這樣子,那就是把它做成像紙一樣,然後其中會有一棵比較,就是原木的木頭,然後會把它一個部分刻成像紙的形狀,然後那個, 有一個小部分是,像紙一樣會飄起來的感覺。

作品不僅從在地特色發想,創作過程也不能少了在地民眾的關注和參與。

[藝術家
游宗穆]
這樣子的方式就是除了,讓地方有比較多一點的文化藝術氣息之外,那藝術家進駐到這個地方,做一些像是現場創作的動作,那民眾就可以知道,原來這件作品是這樣子完成的。



鄉村再平凡不過的生活情景,成了社區創作「釘畫」的取材來源,雲林北港劉厝社區,在藝術家胡達華的帶領下,居民學習釘畫藝術,用回收的飲料罐、喜餅鐵盒為材料,釘出自家獨一無二的藝術門牌。

[雲林縣文化處
副處長 楊仙妃]
跟這些社區居民的對話方式,我們並沒有講得那麼深奧難懂,我們並不是說,我們要用藝術來改造你們,並不是這樣,而是說,我們帶進一些有趣的東西,或者帶進一些有趣的人,跟大家一起生活,那慢慢地一步一步去建立這關係,然後也從門牌這件事,因為每個人家都有門牌,那用釘畫來做門牌,那等於開始讓民眾知道說,喔,原來這是一種藝術創作方式,就是用不要的鋁罐,然後敲敲打打,它就可以拼湊一幅很美麗的畫,那讓他們知道說,原來他也自己可以這麼來做。

社區居民還自發性完成一幅一層樓高的釘畫,將社區一處平凡的空白牆面,變成劉厝社區美麗的景色,因為劉厝是花生故鄉,於是四處可見的花生田、在三合院曬花生的情景,都在壁畫中呈現出來。

[劉厝社區發展協會
理事長 蔡碧聰]
胡達華老師進駐我們社區,有半個月的時間,後來我們釘釘釘釘,釘了覺得很有興趣就繼續釘,這片,都是我們社區裡的故事,對啊,我們覺得說,鋁罐廢棄物的東西,可以做藝術,我們社區做了覺得越做越有趣,所以我們做了這片之後又延伸過去這樣。那裡面有我們的三合院,三合院裡面有曬榖跟曬花生的庭院,還有我們的水池裡面有魚也有鵝,都是自然的生態。

居民以鐵鋁罐當作顏料,細細拼湊出社區特色,令人大呼驚奇。其實,前期光是收集鋁罐就很不簡單。

[劉厝社區發展協會
理事長 蔡碧聰]
我們有去回收場,我們光一天就跑了六家回收場,因為光是人家提供的顏色不齊全,我們就要去回收場找,所以說也滿辛酸的,而且找這顏色也是碰運氣,不是說你要什麼顏色就有,對啊,也是碰碰運氣啦。



就連剪鋁罐也沒想像中那麼容易,一不注意,手被刮傷流血是家常便飯。

[劉厝社區民眾
蕭月娥]
剛開始做的時候,參差不齊,手就被割傷流血,晚上擦藥抹一抹 擦一擦,隔天又繼續做,為了要社區好,當然就要忍耐點,比較辛苦些,大家才會,這個社區才會比較,如果比較熱鬧這樣看能不能好看點。

雖然製作過程辛苦,不過當社區居民同心合力完成一幅大壁畫,也意外地增強了凝聚力,光做這些已無法滿足,現在他們想做更多、更大。

[劉厝社區發展協會
理事長 蔡碧聰]
那時候在找很辛苦,不過做起來的那種心情真的爽啦。而且我們那個廢棄物又可以當藝術,所以說我們就繼續努力要繼續釘,像現在我們打算說,要打造一條藝術街。

[雲林縣文化處
副處長 楊仙妃]
我們原本只是說,好我們就是會這些前置的擾動,然後會在我們的社區的一個公共場域,選擇一個大的一個牆面,我們來做這個釘畫,那做了之後,就是在地會覺得,這很好啊,我們也很喜歡,那我們另外一個地方,我們也有一塊空地,然後也有一個,願意來提供給我們使用的牆壁,那我們可不可以去做。這個就不是當時我們設定的一個狀況,那也是因為民眾他們,覺得這件事對他們是有趣的,也是他們可以讓自己發光發熱的一個機會,所以像這樣加碼的狀況其實也還不少這樣子。

社區就像是片大畫布的例子,也出現在林內鄉林北社區,香港3D彩繪畫家西尼克,利用社區磚牆,畫出3D立體圖,農婦彎腰插秧、老牛漫步田間小徑、孩童在鄉間小路奔跑等景象,栩栩如生映入眼簾,成為吸睛焦點。

[林北社區發展協會
理事長 黃秀雲]
覺得這牆沒什麼東西,有這個圖在這裡,感覺說這個環境就好很多,小孩子,尤其小孩子很高興,我們老人家看到也很開心,他這次畫的是立體畫,有社區的阿婆騎腳踏車從這邊過,說怎麼有人一早就在那邊拔草。

[林北社區居民
林文陞]
有啦 比較好一點啦,跟以前差很多啦,我也是從北部搬回來,以前在這邊出生的,其實也感覺滿好的,自己家鄉變好。

除了讓社區居民眼睛為之一亮,還有外地人從網路上看到,特地到這閩南庄裡的客家小村落逛一逛。

[林北社區發展協會
理事長 黃秀雲]
算是在林內鄉很少數的客家人,以前就是人家都不重視,可能有人會認為,大家會認為,我們是最弱勢的族群,不過我們的弱勢,要變成我們的優勢,以林內來講,(客家)是很少的族群,不過我們突顯我們的文化很快就被看到。再來就是說,有這機會突顯文化,再再來是我們的環境要怎樣搭配我們的文化,不要讓住在這的客家人感覺說,我們是很弱勢、然後又很自卑的,現在環境做起來,大家也比較有信心了。

頭戴紅花、腰上繫著毛巾,虎尾埒內社區的婆婆媽媽威風凜凜地耍著花槍,表演特有的花槍毛巾舞。

[埒內社區發展協會
理事長 林聰發]
藝術家進來的話,他先跟我們的居民互相討論說,我們的社區有什麼特色,那我們村庄裡面是拜趙子龍,趙子龍,三國時代趙子龍,知道他是耍槍,那我們就說,我們來耍槍術好了,還有我們埒內社區裡面毛巾是最多的,全省最多的,出產毛巾最多的,所以有毛巾,毛巾舞,耍槍來結合毛巾(舞)。

虎尾埒內社區,是台灣生產毛巾最多的小村庄,家家戶戶幾乎和毛巾產業脫離不了關係。

[埒內社區媽媽
林素蓉]
我們自己也在做毛巾,對,我從小姐做毛巾做到現在,我們自己也是在開毛巾廠。

舞蹈家彭筱茵進駐埒內社區,便將社區的傳統信仰和產業結合,教導社區媽媽,如何結合花槍與毛巾兩個元素,跳出動人舞蹈。

[埒內社區發展協會
總幹事 許秀琴]
她要教我們舞蹈以前,跟我們社區的居民還有我們的志工媽媽,大家都一起在討論,看我們是以什麼特色來展現出來,然後我們就想了好多,就想說,以前我們也練過耍槍,以耍槍作基礎,然後再毛巾的話,再請她來教我們毛巾,毛巾我們以前沒跳過,剛好可以再教一點新的融入,這樣就很好看了。

藝術家結束駐村後,這些社區媽媽依然對舞蹈樂此不疲,持續每週練習兩次。

[埒內社區發展協會
總幹事 許秀琴]
就在我們練習的這一段期間,我們互相都會,互相有很好的一種感情,情感的融入,大家感情就會很好,會有一種團結的向心力,凝聚力就會很好。

[埒內社區媽媽
林素蓉]
我們是鄉下,都比較保守一點,對跳舞有的都,都比較不敢出來,如果有藝術家進來,我們有的就比較會出來學,就會學一些新的東西這樣。

[雲林縣文化處
副處長 楊仙妃]
透過舞蹈家跟婆婆媽媽的互動,那讓這些故事在這個裡面被產生,所以我們在呈現上的時候,它比較像是一個活動,就是說,你可能不是每次到社區會去看到這些事情,但是在重要的場合你一定會看到這個,像譬如說,因為這樣的一個隊伍形成之後,他們拱雲宮今年的五月份的一個廟慶,他們這一支隊伍,就龍飛鳳舞,這一群婆婆媽媽們就出來表演,那甚至有外縣市也在邀請他們,所以我覺得這個都是很棒的一個結果,那也是其實讓我們雲林縣的社區,或者社區總體營造,開始開出不一樣的可能性,那這個東西也許,從我們的觀點叫做「藝術去介入」,但是從他們的觀點是,他們找到另外更多種方式來表現社區在地的能量。

透過藝術家進駐社區,農村居民找到不同以往的方式,來展現在地豐沛的能量,也重新讓外界認識自己的家鄉。

[雲林縣文化處
副處長 楊仙妃]
希望讓雲林的改變,讓自己看到,也讓別人看到,那這個改變並不是放棄我們原有的東西,而是在我們既有的基礎上面,去轉換出新的價值,並且讓這個價值可以說服更多人,那我相信,如果這樣子的話就不會,再有那麼多的年輕人會湧向大都會,而他們會覺得說,回到農村、回到鄉村,他們一樣可以在這邊落地生根,一樣可以在這邊生活,好好活著,而且活得很不一樣。

採訪/撰稿 宋宇娥
攝影/剪輯 蔡裕昌
照片提供 雲林縣政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