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一起到六堆地區中屬於後堆的屏東縣內埔鄉,這裡擁有許多珍貴的文化資產,守護地方三百年的天后宮,庇祐考生金榜題名的昌黎祠,都是後堆有名的景點,不過,在附近的內埔老街,卻逐漸沒落。在地的米倉藝術家社區協會,便邀請藝術家進駐,進行一場內埔老街產業藝術再造運動,藝術家以個人專才,將古屋結合藝術與在地文化,打造充滿人文故事的客家小店,讓老街變新,卻又更傳統。 [米倉藝術家社區協會
理事長 曾琬婷]
這裡原來是一個客家的聚落 那可能因為已經 時代過了五六十年 老街已經沒落了
[老街再造藝術家
張惠蘭]
是不是可以把它當做 是一本關起來的書 一個有灰塵 可是塵封很久的書來看 所以我就用這個概念 來重新打開這個空間 來重新跟這個空間對話
[米倉藝術家社區協會
藝術家 張新丕]
老街的老屋被創造需求 需求被創造了 人可以開始認為說 老屋也可以做生意耶
內埔天后宮、昌黎祠一帶,從古迄今都是六堆經濟與文化中心,有許多具歷史價值的建築文化資產,但隨著人口老化、移出,內埔老街落寞而蕭條。
在老街雜貨店23年了的阿婆呂細妹,看著老街起落,點滴在心頭。
[內埔老街雜貨店
老闆娘 呂細妹]
那時候生意很好 會來這邊抽籤 打彈珠這些 很熱鬧 之後小孩大了 比較沒有那麼多小孩了 漸漸的又越來越多人(開店)賣了 生意就比較不好了
[內埔老街打鐵店
老闆 邱兆華]
那時候晚上一兩點 路上都還有人 現在八九點就沒什麼人了 以前我們小孩子的時候 很熱鬧 晚上十二點多 都還有人
然而,一場老街產業藝術再造運動,風起雲湧,打破老街的寧靜。街頭成了藝術家的展場,大樹下的說唱表演,吸引小妹妹、老婆婆全部停下腳步,認真聆聽。
雜貨店來了兩三個小女生,興沖沖討論著抽籤抽到什麼,嘴裡吃著甜甜的小糖果。看著這樣的情景,老闆娘臉上掩不住欣喜。
[內埔老街雜貨店
老闆娘 呂細妹]
(雖然是)不值錢的生意 一元一元賺 但是老東勢 萬巒哪裡 大人都會載小孩來抽籤 玩趣味 因為抽籤現在比較少人賣了 要變成老街應該會比較熱鬧很高興 大家都很高興我辛苦是辛苦 但是我心裡很開心
多年前就已門可羅雀的打鐵店,這天擠滿了人,即使外頭下著雨,遊客的眼神卻炙著打鐵師傅的心,他對老街又燃起希望,就像手中燒紅的鐵塊,有無限的可塑性。
[內埔老街打鐵店
老闆 邱兆華]
就看看以後會不會比較有發展性 生意會不會比較好 讓人家來這裡玩 大家比較知道 外面的觀光客來 走到這裡來 看看生意會不會比較好一點
重新燃起老街居民信心的,來自配合韓愈祭慶典的這場老街再造活動,米倉藝術家社區協會將慶典軸心,由昌黎祠帶入內埔老街,改造包含陽濟路到清華路口、東成路、光明巷等區域,將老街重要的歷史建物,重新包裝,經由藝術家的進駐,結合客家意象,企圖用一種客家小店的方式,重新活絡內埔老街。
[米倉藝術家社區協會
藝術家 張新丕]
法文有布迪克(boutique) 在巴黎有一個小店 小型的精品店 什麼叫做小型精品店 就是說可能全部 都是限量 手工做的 很精細 很有趣 讓人家進來 藝術家很多 他們做了很多東西 自己做自己賣 (打造一個)客家布迪克
[米倉藝術家社區協會
理事長 曾琬婷]
就是期望說由藝術家去發想構思 然後讓這個社區的居民 能夠產生相互的共鳴之後 然後再去進行創作 所以在這過程當中 非常有趣的就是 你如何讓當地的居民(接受) 尤其走出來都是老人家 是在做改造商店的(藝術家) 他們就會很用心的 去跟居民去做溝通協調 尤其像我們都覺得 客家書坊的這個部分 就做得相當成功
曾琬婷口中的客家書坊,其實是一間歇業了十年的老雜貨店。
[內埔老街居民
李福妹]
以前我們會來這邊買 我就住附近 巷子那裡 有兩間 斜對面那邊 也是雜貨店啦 什麼都有啦 有鹽 味精 以前什麼都有在賣啦
居民記憶裡供應日常用品的雜貨店,任誰也沒想到,經過藝術家張惠蘭的創意發想,貼上一張張屋主家的老相片,將每一個早就退役的老家具,重新召回,古老的氣味,就這麼渾然天成,成了充滿歷史回憶的書坊。
[老街再造藝術家
張惠蘭]
從這個家族歷史裡 我可以看待整個好像 內埔的一些發展 從一個家族的縮影裡 我覺得其實可以找到很多
[內埔老街居民
黃志明]
喔 這個這個 大部分都是我拍的 (大部分都是你拍的喔) 是啊 (拍得這麼好)
有趣有趣啦 以前拍照啊 回來就拍 照像機以前還很少喔 那種照相機那時候很少 這都幾十年 三、四十年 四十多年了啦
[老街再造藝術家
張惠蘭]
屋主黃先生 他本身就是一個職業攝影師 所以他為那個時代留下非常多的影像 那我從閱讀這些影像 所以我也同時閱讀了很多客家的文化 那我覺得如何把文字 空間 影像 加在這個空間裡我覺得這是我藝術的一部分 可是也是很開心 可以讓在地的記憶跟我的記憶 跟我現在閱讀到的東西 重新整合在一起
像是拍拍灰塵,翻開塵封許久的珍貴古書一樣,張惠蘭用這樣的態度,閱讀老街歷史,走入黃家,將他們記憶迴廊裡的春風少年兄和羞澀學童,全都找了回來。
(什麼時候的啊) 四年級 四年級 (四年級考到的獎狀喔) 我不知道是不是獎狀
不要一直拍我 臉很紅啦>
當年羞澀的小學生,早已長大成人,陪伴小男孩成長的木馬,依舊盡責,不停擺盪,也將時光倒帶,回到十多年前。
[內埔老街居民
黃志明]
這個就是他啊 就他還小的時候 他坐的木馬都還在 木馬在這 木馬呀 (還留著 保留得這麼好呀) 對呀 坐了三個小孩唷 兩個兒子 一個女兒全部坐過 就小孩在玩的 這是也是啊
[老街再造藝術家
張惠蘭]
我自己是覺得感動是我們 我在跟這個家庭 好像從突然沒有關係 到有了一個關係 這個文化我覺得就是這樣子 突然互相彼此感動 那我覺得如果今天大家 覺得到底什麼是藝術 那我覺得藝術是人類 在尋找一種共同的情感 那如果這邊可以打動他們 也可以打動我的話 那我想很多對這裡有記憶的人應該一樣也可以被打動
動人的記憶,隨著藝術家的進駐,不斷被複製,重新顯影。這間酒釀湯圓舖,是另一個回顧老街歷史的場景。
[內埔老街居民
鍾吉枝]
我們以前是賣酒的 現在我們後輩來做酒釀 做酒釀來賣
[內埔老街居民
邱兆珍]
做酒喔 一百年前 怎麼說呢 我的祖先 現在我們第四代了 第一代的時候就做酒 來台灣就開始做酒 做了賺了錢 就去蓋了那個兩層樓的古洋房
燈籠高高掛,大大「酒釀」兩個字,質樸映照著後頭百餘年的古屋,源順酒庄。藝術家黃毅民運用簡單的燈光效果,重新營造了老街酒鋪的古印象。
[老街再造藝術家
黃毅民]
當時這是一個酒樓 做酒賣酒的就對了 那我的觀念就是說以前賣酒 我現在就再做一個賣酒的氣氛 我就先加一些燈光 桌子擺一下 很簡單 因為也不用做太多 做太多的話 變得太刻意
藝術家依個案不同環境特性,和住民不斷溝通,取得共識後,進行藝術創作,打造客家布迪克小店,大受歡迎。
[遊客]
很熱鬧 很有氣氛 有看了那些藍染 感覺很棒
[遊客]
很好啊 就是古東西 它有新的價值 不是古東西就是 舊的 不好的 其實它留給我們子孫 更深遠的意涵 值得發揚
[遊客]
利用假日的時候帶小孩出來 因為他們小時候沒學到這種 我們小時候還有學到這種東西 所以帶他們來看看 體驗一下我們以前是怎麼過來的
[米倉藝術家社區協會
理事長 曾琬婷]
其實你們進來之後就會發現 這裡的居民都是笑呵呵的 他覺得有趣 他覺得他其實不是 為了想要賺什麼大錢 他覺得能來參與這次的活動 有一些藝術家 在地居民 他是自發性的 我家裏有什麼樣的創作 或者我的寶貝 他們也會希望拿出來 跟大家做一個分享 或者是我有一個什麼樣的私房菜 我可以拿出來做販售
自動自發,掛起特大號藍衫和花布衫,原先不在老街再造規劃中的這間老街咖啡屋,就是受到周邊氛圍影響,才醞釀誕生的。
[內埔老街居民
李安琪]
老街要營造東西 我們是老街的第一家人 靜靜不做事好像冷眼旁觀一樣 沒有那種熱情的東西出來 就說好啊 很熱心 兩個大姐就說 那我們來開店好了 那一方面就是把老街的形象 模仿台南老街的東西 把古樸的意思 客家的風味帶出來 就是一起帶動這個老街 那我們順便感染周邊的人 把老街的老店 百年老店 一些居民的東西 把它帶出來這樣子
老街再造,不再只是切割整齊劃一的招牌、鋪上古樸的地磚,這群藝術家進入老街居民的生活,和住民一起動手,打造通往昔日的時光機,輕輕喚醒屬於內埔老街的記憶,在這裡,每一間客家布迪克小店,背後都有著動人的故事,每一棟老房子,都有耐人尋味的歷史,俯拾即是的人文故事,等著你來探尋挖寶。
採訪/撰稿 宋宇娥
攝影/剪輯 吳湘屏
- Jul 11 Wed 2007 16:55
28集-行入六堆庄(後堆/內埔)-老街的變與不變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