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中低收入戶超過66萬人,但生活遭遇困境的人,絕對不只這個數字,因為不少窮苦人並不符合中低收入戶的補助標準。如果連吃飽都是奢求,該從何獲得援助?1967年美國開始出現食物銀行,將賣場還能食用的剩餘或即期商品,收集統整,加上個人與企業捐助,轉贈給需要的人。而國內也在這幾年開始發展,除了提供食物,也給予基本的日常生活用品,像是香皂、衛生紙等,然而,相較於國外食物銀行的蓬勃發展,台灣的食物銀行缺少法條的規範與鼓勵,使得這樣的公益設施難免綁手綁腳,企業界也不熱衷於捐贈物資。一起來看台灣食物銀行的現況與挑戰。[影片提供:中華基督教救助協會]


影片裡,中風的邱先生,連基本舀東西的動作做起來都很吃力,住在新北市蘆洲的邱太太,每天工作十二小時,但一個月一萬多元的收入,根本不敷她與先生和四個孩子的開銷。



[蘆洲1919服務中心
傳道 邱大信]
尤其他中風以後,那個他的一些醫療、營養食品,或是一些復健,這在家庭是一個很大的開銷。

中華基督教救助協會,得知邱家人的困境,便開始為期半年的食物包援助,降低他們的生活負擔。像邱家人這樣遇到困難的家庭,中華基督教救助協會,一年就約協助了4200戶,這些人往往不符合中低收入戶的標準,很難得到公部門的社福資源。

[中華基督教救助協會
處長 張謙方]
(可能)留一個祖傳的地下來,所以是這塊田、這間房子,所以他,可能政府的低收入戶就沒法核定,所以沒法核定,他就領不到那些中低收入戶補助,可是他的生活真的有這個困難,所以真的無法過。

這群社會邊緣戶,往往就因此生活無依靠,十多年來,長期在台中神岡地區,協助慈善事業的陳建業,回想起最初會開始幫助他人,就是因為鄰近發生的憾事。

[台中市神岡區食物銀行
志工 陳建業]
有一個婦人帶著三個小孩,燒炭自殺,因為這件事情就發生在我公司的附近而已,為了這件事情,我難過了三、四天這樣,離我這麼近的人,我竟然救不到。

[實踐大學老人生活保健研究中心
主任 李孟芬]
社會救助法比較限制的就是有一定的限制,那對於那種邊緣戶或是臨時發生狀況,家庭有狀況發生了,他就可能要透過申請歷程要非常的耗長,沒有辦法即時救助到他需要。

因此陳建業每個月,都會在住家巷子裡,設立愛心物資發放站,讓有需要的人來這裡領取。

[民眾
郭小姐]
一個月,他們一個月來一次,對 一個月來領一次,(你這樣領回去的東西可以吃多久),吃差不多十幾天吧,(那吃完怎麼辦),吃完就自己買。

[民眾
松小姐]
有時候冬天都沒有衣服穿,來這邊拿衣服,不過還好有,不然以前都不知道怎麼活。

[台中市神岡區食物銀行
志工 陳建業]
剛開始時,很多人是不相信,哪有人這麼笨,專門做這種\對自己沒有利益的事情的,來募集這些,是不是說募集來給自己,說要給人(結果)拿來自己吃,大部分的想法就是這樣。

台中縣市合併後,陳建業更加入紅十字會主導的,台中市食物銀行系統,有了穩定的物資來源。

[台中市神岡區食物銀行
志工 陳建業]
有需要的人,有辦法在最短的時間,得到這樣的幫助,家裡有這些米飯可以吃的時候,有人幫助的時候,最少可以維持這些生活的最低標準這樣。

[紅十字會台中市支會
總幹事 陳玠甫]
所以我們台中市,我們主要目前的70%,就七成,是幫助到社會上的邊緣戶,也就是說,你在政府的低收入,跟中低收入以外,但是你真的需要一些食物幫助的人,他會進來我們這個地方。

目前台中市29個行政區,已經有28個區設有發放站,紅十字會台中市支會辦公室,更設了台灣首座常態運作的實體食物銀行,架上分門別類分成,主食、副食、營養品、日常生活用品,甚至還有尿布等,每個品項都貼著價值點數,每位受贈者,依照家戶人口比例,像一到三人,每個月就有一千點的額度,可以照點數自由選擇所需要的糧食或物資,就像是走進超市採買一樣。

[紅十字會台中市支會
總幹事 陳玠甫]
實體食物銀行它所創造的是,你可以進來選擇,而且這種環境是讓你可以感覺到說,欸 我就像,進來逛街採買一樣,你沒有太大的壓力跟負擔,那選擇你所需要的。

依照兒福聯盟2012年的統計,全台有27%的兒童沒有天天吃早餐,也有14%的兒童沒有天天吃晚餐,更有53%的弱勢兒童,長期缺乏含鈣食物,四年前才開辦食物銀行業務的,中華基督教救助協會,在未開辦前,就曾提供弱勢家庭金錢上的援助,但部分弱勢兒童,卻未因此得到正常的三餐飲食。

[中華基督教救助協會
處長 張謙方]
我們還有急難救助金,然後你有急難事情我給你錢,有些志工說,就是,可是爸爸有酗酒、吸毒這些習慣,你給他錢,他又拿去喝酒,為了讓小朋友有得吃,我就給你食物,你要去變現,也比較不可能。

有人沒得吃,有人卻剩很多,按照環保署2011年的統計,台灣一年浪費275萬噸的食物,這些食物足以讓26萬低收入戶吃20年,也因此才有了食物銀行的誕生。

[紅十字會台中市支會
總幹事 陳玠甫]
銀行的觀念,它更重要的是,可能是一些即期品,然後透過食物銀行的平台,很快的送到所需要的這種機構跟家庭,它是一個環保的觀念在裡面。

簡單來講,食物銀行就是把多餘的食物轉送給有需要的人,目前國內約有五、六個單位建置食物銀行平台,2011年,中華基督教救助協會試辦1919食物銀行,如今全台約有三百多個服務中心。

[中華基督教救助協會
處長 張謙方]
我們全台灣有六個像這樣,有這樣的集散點,所以我們在台北倉庫,有廠商捐的(食物),我們直接會送到台灣這六個集散點,然後我們的服務中心,就每兩個月來這邊領回去,然後他回去之後,他再把它分成一包包的食物包,然後再由志工送到需要幫助的人家裡去。

不同於台中市食物銀行,由受贈戶自己來領需要的東西,中華基督教救助協會的食物包,是由各服務中心,也就是各教會的志工,親自送到各個受贈戶家庭。

[基督教平鎮崇真堂
行政主任 翁仁聖]
就會去關心他們,就去,順便聽他講話,和他講講話,因為像有些老人家,他就中風沒辦法出去,特別孤單,所以你去的時候,和他講講話,陪他一下,送給他東西,也為他祈禱這樣。

[中華基督教救助協會
處長 張謙方]
志工把這包食物包送過去,所以你可能會和老人家聊聊天,或是說,這戶可能有什麼需要,他明明就可以申請低收入戶,可是他就是因為他可能有些,可能不識字,可能他是外配的家庭,他對台灣的法令不太了解,所以可能,這個服務中心的志工,就會幫他申請一般的社會服務的資源。

但這樣的機制,是救急不救窮,也不能讓受贈戶長期依賴,無論是紅十字會,或中華基督教救助協會,對於受贈戶的物資領取限制都設定為六個月,最長一年。

[中華基督教救助協會
處長 張謙方]
我們這些一袋,這些食物包給他,他可以省一點錢,幾千元下來,然後他可以用在小孩讀書,老人家看病,用在這些方面,藉此幫助這個家庭,可以慢慢再重新站起來。

[紅十字會台中市支會
總幹事 陳玠甫]
最長一年的時間,也就是說,如果這一戶,一年還是需要補助的話,除非很特殊的案例,我們會另外再提供一些物資給他,那也希望在這一個過程裡面,應該政府、還是其他的單位進來,來去幫助他。

陳建業就曾經遇到個案,在金融風暴下中年失業,因為食物銀行的幫助,沒了後顧之憂,進而有了穩定的職業。

[台中市神岡區食物銀行
志工 陳建業]
我們這個食物銀行,神岡的食物銀行,我提供一年的服務,給你一年的服務,你好好地去讀,好好去考,他真的很努力,在99年的考試,公教人員考試,普考,他考到了,考到放榜時,他跑來抱著我哭說,我們神岡的食物銀行是他的再生父母。

學者就認為,食物銀行的建置,平時除了可以補足政府社會救助的不足,災難來臨時,更可以快速地配送物資到災民手中。

[實踐大學老人生活保健研究中心
主任 李孟芬]
一旦災難發生的時候,其實物資的來源就比較沒有問題,物資的管控也沒有問題,到配送的部分,只要你知道,你的點是哪些需求,就比較能夠,而且你到當地在發的時候,他本來就有可能有一群志工,他就很快可以動員起來。
翻攝自YOUTUBE 食物銀行最早起源於美國,自1967年就開始推行,如今每年重分配約100萬公噸的食物,更有15%美國人受惠,然而以台中市人口260萬來計算,目前列入食物銀行受助僅數千人,連1%都不到。

[實踐大學老人生活保健研究中心
主任 李孟芬]
一般NGO,它不敢做大就是它沒有,沒有這樣的一個規模,把這個貨品,它頂多可能就是地域型的來贊助這樣,那美國或者是全世界這種全球食物銀行,他們能夠做到這樣,事實上是很多企業在做贊助,然後讓它這種物流的制度是能夠非常地暢通,這樣才能夠做大。

曾在美國留學的李孟芬更指出,美國有些州,還會在學校特別安排,食物銀行的相關活動或課程,讓孩子從小接觸這個觀念。

[實踐大學老人生活保健研究中心
主任 李孟芬]
這一個州,我們每一學期可能有一天我們就是,請小朋友拿宣傳單回去,讓家長去清自己家裡可能覺得還可以用的罐頭,然後捐出來,那這就是一個很棒的學校教育,讓小孩子知道說,其實家裡物資在充沛的情況之下,你也要想到其他人的需要。

而國內食物銀行除了個人捐贈外,大部分來自於廠商或大賣場捐贈的即期品,但大部分的企業,寧願銷毀也不願捐贈,就是怕吃出問題。

[中華基督教救助協會
處長 張謙方]
我以前去拜訪一些廠商,我說說你那些賣場剩下來的東西,可以給我嗎,不可以喔,那吃壞肚子,出問題,我無法負責啊,所以他們就沒辦法,就把這些東西都拿去丟掉。

甚至辦理食物銀行的人,也可能會受到牽連,因此多年來,許多慈善單位無不呼籲政府,應該制定食物銀行法,讓善意捐贈者能免罰。

[紅十字會台中市支會
總幹事 陳玠甫]
善意捐贈者免罰,當我把這個物資好心捐給你的時候,那這個受助戶萬一吃了怎麼樣的話,他不應該懲罰這些善意的捐贈者,這個要把它很明確地制定下來,在美國就有一個撒瑪利亞法。當這個法進來的話,企業才敢放心地把物資交給我們。

學者更進一步指出,如果企業捐贈物品,能夠有抵稅機制更有鼓勵效果,也應效法各國作法,建立第三方檢驗機制。

[實踐大學老人生活保健研究中心
主任 李孟芬]
法規上面讓企業更能夠多一點參與,比如說在減稅的部分,還有包括說這個,能夠有一個機制,能夠讓,有一個審核的機制,讓那個捐的部分能夠在食物的品質、安全上面有個審核機制,類似這樣的一個規定,那其他的其實我就讓民間去做。

在各界的呼籲下,雖然去年立法院召開了數場公聽會,行政院也在去年年底,通過了社會救助法修正草案,但各界最關注的捐贈者免責權卻未納入,而立法院何時能修法完成遙遙無期。

[中華基督教救助協會
處長 張謙方]
台灣這個法律,這些可以快一點通過嗎,讓廠商去捐這些東西的意願會比較高,不然常常可惜這些東西,這就只是過了賞味期,不是說東西壞了,那就要丟掉。

一包米、一個罐頭、一罐洗髮乳,對於一般家庭來說,這些日常所需花費並不高,但對經濟遇到困境的人來說,光是「過日子」就無比艱難。台灣的食物銀行目前仍光靠民間的善心,缺乏足夠的法條規範,不但執行起來綁手綁腳,也增加了捐助者與受助者的風險。若能有健全的制度,有效統整資源,效益將相當可觀。

採訪/撰稿 陳君明
攝影/剪輯 陳靖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