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縣林內鄉的紫斑蝶季剛結束,這是每年「國道讓蝶道」的生態盛事,就在紫斑蝶道、通過的觸口,這個地方是林北村,也是雲林縣第一個通過農村再生計劃的社區,來看看這個雲林最北邊的客庄,如何從沒落的農村,改造變身成為人人稱羡的農再模範生。紫斑蝶三兩成群想要飛越高速公路,一翻過護網,不小心就會被,呼嘯而過的大卡車所捲起的氣流吞沒。
我們去拍攝時,等了一天的好天氣,正好適合紫斑蝶遷移,即便如此,還是無緣一睹紫斑蝶滿天飛舞的壯觀景象,頂多見到幾十隻到幾百隻蝴蝶,一位在地的志工羅先生路過,見我們守候多時,很熱心地幫我們捉了一隻紫斑蝶,「就近」觀察。
<聲音來源>
[林北村志工
羅志成]
(那為什麼現在看起來),(不是紫色的),因為,它那個有一個角度,那個背面的話,背面才(看得到)(紫斑在)那個腹部嘛。
雖然羅先生是觀賞紫斑蝶的專業志工,不過見他把手上的紫斑蝶翻來翻去,我們還是擔心,會不會一不小心就把牠弄死了?
<聲音來源>
[林北村志工
羅志成]
(不要把牠弄死了),不會啦,像這樣子(觀察),您看喔 等一下你拍牠假死。
只見假死的紫斑蝶,忽然在一瞬間飛上天際,我們的鏡頭還來不及捕捉牠!林內紫斑蝶季已經接近尾聲了,過了四月,看到紫斑蝶成群結隊的機會愈來愈少。
<聲音來源>
[林北村志工
羅志成]
今天(紫斑蝶)很多,今天溫度高,而且禮拜天要壞天氣了,所以在壞天氣之前溫度高(牠要出來覓食嗎),牠就趕快、趕快北上了,(牠知道是不是),(牠感覺得到),對 牠感覺得到,牠的本能。
紫斑蝶集體北上遷移,是每年清明前後的生態盛事,==cg in==目前所知的遷移路線,是從棲地的台東大武、高雄茂林,嘉義、雲林林內、苗栗竹南、到台北北投,其中經過林內鄉林北村的觸口時,正好撞上國道三號==cg out==
[林內鄉長
邱世文]
那我們從95年的時候,我們發現到有這樣的一個紫斑蝶,相關的一個遷移的活動,那因為曾振楠曾老師就發現這樣子,在高速公路死了很多的紫斑蝶,那我們馬上經由媒體披露之後,高公局馬上就重視這樣的一個狀況,那我覺得說,在林內鄉來講,有這樣一個生態的盛事,對林內鄉是一個很棒的一個行銷的一個機會。
為了行銷紫斑蝶,林內鄉四處可見波斯菊,這些花草不為耕鋤作綠肥,只是為了迎接年度遷移的嬌客紫斑蝶。
[林內鄉長
邱世文]
那剛好這樣子一個,(高公局設)整個防護網(紫斑蝶)遷移的部分裡面,又碰到了整個國際上(的)一個,很多的媒體的重視,像英國的BBC啦、日本的NHK啦,美國的有線新聞網(CNN),他們全部都來這邊報導,那這麼好的一個整個(機會)我不做就太可惜了,所以我們就開始,從那時候就把紫斑蝶季這樣做出來。
紫斑蝶季也為逐漸沒落的林北社區,注入了新生命!紫斑蝶道經過的林北村,這裡有三成客家人,是桃竹苗二次移民的聚落,客家先民當年不辭千辛萬苦南遷,某種程度來看,很像紫斑蝶。
[雲林縣社區產業文化協會
理事長 黃秀雲]
我們客家人就像蝴蝶,像紫斑蝶一樣,以前在新竹的時候都是在山區偏僻的地方,要耕食,要耕來吃很困難,都是石頭啊,所以我爺爺的時候,就搬下來(林北)這裡。
[林北村農民
陳秀鳳]
日治時代的時候,(林北)全都是河床地,日本人看我們這邊會淹水,他就不忍心,就做一個堤防給我們擋水,水擋下來以後,客家人從新竹、苗栗啦、公館啦,峨眉那邊搬遷下來。
<天空啊,落水唷,阿妹啊,戴頂草帽來到田邊。>
社區媽媽唱著「天公落水調」,林北村的客家人多半耕種為生,從水稻、木瓜、草莓到番茄都有,不過從前,這裡種植規模最大的是菸葉。
[林北村農民
陳秀鳳]
日本人叫我們說,這裡的人可以種菸啦,菸葉,吸菸的人,菸葉(好)的時候,可以蓋菸樓,菸樓蓋好,經濟基礎就好很多了。
[雲林縣農業處
處長 呂政璋]
其實林北社區,因為過去其實它是一個比較特殊的地方,為什麼說它特殊?它是濁水溪進入雲林縣的一個源頭,而且呢,它是過去以往,我們國內還在產菸葉的時候它是一個菸葉的大鄉鎮。
林北位在雲林最北邊==cg in==正好與彰化、南投交界,著名的濁水溪與清水溪也在這裡匯流==cg out==依山傍水,在濁水溪畔,早年還是中部最大的菸葉產地之一。
[林北社區發展協會
理事長 張裕和]
以前的(菸葉),我爸爸、我爺爺時代,我從小就我所知道,差不多每戶都有種菸葉。
[菸農
徐福俊]
以前的時候,(種菸葉)全部面積總共差不多有一百多甲,一百多甲到現在,現在面積喔,現在面積可能剩下不到十甲。
台灣菸葉歷經兩波重大打擊,==cg in==首先是1987年開放洋菸進口,再來是在2002年加入WTO後,公賣局改制,廢除專賣制度==cg out==菸農紛紛轉作,菸樓也荒廢了,在種植菸葉極盛時期,林北村原本有23座菸樓,到現在還堪稱完整的只剩12座,不過問起老菸農,有沒有保留菸樓意願時,他說得有點尷尬。
[菸農
徐福俊]
(那阿伯您的菸樓)),(現在有沒有什麼打算)?(要拆掉還是留下來),(現在有什麼想法),是這樣子啦,現在已經用不到,若是要使用,會把屋頂補起來,放些雜物而已啦。
不過社區熱心人士還是很努力,從保留老菸樓,開始振興林北社區,五年前先整修第一棟菸樓,「林北卡好數位生活館」,接下來,「紫斑蝶工坊」也完成,村民看到了希望,保留菸樓的動力增加了。
[雲林縣社區產業文化協會
理事長 黃秀雲]
大家看到說這兩座菸樓做起來了,大家要蓋土地同意書就比較願意了,他自己會來找我說,我的菸樓也要來整理這樣子。
在農委會的「農村再生條例」通過後,林北社區更加積極整合,有客家菸樓、紫斑蝶等等生態特色,在今年成為雲林縣第一個通過農再計劃的社區。
[水保局南投分局
局長 丁振章]
那農再計劃在林北社區,這個是,在雲林縣是第一本農再計劃通過審查的案子,在3月23號已經通過了。這些特殊的產業,還有特殊的菸樓這個文化,歷史文化,還有它的生態資源,那我們農村再生無非就是希望,因應地方的一個特色這些,比如說它的文化或產業等等特色,那我們怎麼跟社區結合。
農村再生,讓社區開始改頭換面,林北社區有一個「張校長的家」,中西合璧,張瑞娥校長把傳統的客庄三合院,改造成現代化的漂亮庭園,連菸樓都變身為現代化建築,經常被遊客誤以為是咖啡廳。
[斗六鎮鎮西國小
校長 張瑞娥]
我看人家的草皮綠油油的,花種得很漂亮,我就說我家這麼廣我也來做啊,我也可以做得這麼(漂亮),所以我就在這一方面的知識就慢慢去涉獵,社區規劃師我也去上課,社區大學的景觀設計,庭園或組合盆栽,我都有去上課,那我去田尾花園喔,就像走廚房一樣。
[雲林縣社區產業文化協會
理事長 黃秀雲]
(林北)一菸樓一特色,一聚落一空間,就是說他的菸樓有他的特色,不管是工藝師進駐、還是藝術家進駐,還是我們老人活動會館,還是青少年活動會館,還是說我們的婦女的、還是外籍配偶的館,都需要,我們做社區就是說讓大家有生活的空間。
[雲林縣農業處
處長 呂政璋]
那我想中央農委會有這種農村再生的計劃,其實是對我們,這種農業縣市是非常有大的助益,為什麼?因為過去以往農業的輔導,是著重在產業的輔導,但實際上這種農再的進來、導入,其實就是說,讓(農民)他們的生活空間有一些變化。
社區生活空間的改變非一蹴可幾,林北社區的張理事長去年接任,他和理監事們,以及雲林縣,社區產業文化協會理事長黃秀雲,一起整合社區資源做導覽,像御香園,就是在地企業家捐出三甲的土地,變成了公共地標。
[林北社區發展協會
理事長 張裕和]
以前的(林北)社區是停擺的,上一屆啊。所以我們這次推動(農再),好在有我們這些社區的理監事,大家都很配合,很合作啦。
林北村和多數的偏遠客庄一樣,都面臨人口結構老化問題,卅七歲的社區總幹事黃正隆,本來在新竹上班,為了照顧父親,孝順的他,回鄉種茄子、香蕉,也是村裡少見的青壯年。
[林北社區發展協會
總幹事 黃正隆]
(年輕人)其實並不多,因為我們這個村落,好像就只有我最年輕,然後年輕人,會沒有辦法回來從事農業,可能跟那個薪水(有關),本來是領固定薪水,每個月三萬、四萬元,回來務農變成不穩定的薪水這樣。
也因為農再計劃的推動,林北社區的農業,也跟著聚落空間的改變一起醒過來,農民開始圓夢,像是62歲的鍾招枝,她在退休後回到林內,一方面在林內鄉農會,以客語服務鄉親,另一方面從事有機農耕。
[林北村農民
鍾招枝]
因為我有個夢想,我從小到大就是一直要圓這個夢,要圓一個夢,所我一直在找地,要做一個就是說,等我退休的時候,要來自給自足,種菜啦、養雞啦。
[林北社區發展協會
總幹事 黃正隆]
就是未來有機農業,會在我們社區,應該會結合觀光,然後會變得大家收入會比較好一點這樣。
沒落的林北客庄,伴隨著紫斑蝶的足跡重生,有人說這就是客家精神。
[雲林縣社區產業文化協會
理事長 黃秀雲]
我們(客家人)就像蝴蝶一樣,會選地方,不怕苦,怎麼搬遷都不怕辛苦,才會有機會。慢慢地有願景,人是因希望而活,現在有農村再生,有這個誘因,大家才會去學習,說要如何讓自己更好。
紫斑蝶活絡了林內鄉,活化與保存農村的行動則是拯救了林北社區,從社區的自發團結力量,似乎看見了偏遠客庄復甦的未來生機。
採訪/撰稿 鍾雄秀
攝影 黃訓湧
剪輯 陳靖維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