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鳳林是一個純樸的客家小鎮,菸樓聚落及日本移民村,更是鳳林重要的歷史文化資產,鳳林菸業全盛時期,有80多棟菸樓,現在只剩46棟,為了保存日漸消失的聚落文化,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發展基金會開辦了一個導覽解說員培訓班,培訓在地景點達人,班員大多是鳳林的民宿、餐廳等觀光休閒相關業者,也有社區媽媽,透過課程不僅讓他們看見家鄉的另一面,班員間也有了異業結盟的機會。未來,這群種子解說員,就將擔負起鳳林觀光、及文化傳播的責任,帶領更多人認識鳳林。<好那我們現在看到的這一棟樓,它就是典型,我們常見的菸樓的型式,這個叫做大阪式菸樓,它就是模仿大阪城的造型做的,那你看到上面那個就是太子樓,太子樓是排煙用的,排煙、然後調節溫度。>

一群人來到這棟43年歷史的老菸樓前,認真聽著解說。

<尤其是在烤菸的時候要燒幾天,七天七天七夜,不能睡覺喔,你打網咖也是這樣嗎,非常的辛苦,所以呢,當時你家必須有足夠的男丁,他才會給你菸業的許可證。>

民國30年代,日本人在花東縱谷,劃定數個菸草種植專區,也讓鳳林成為當時東部的菸業重鎮之一。到了50年代,更是菸樓興建的高峰期,大榮里、北林里一帶,可說是全台菸樓最密集的地方。

據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發展基金會的,田調資料顯示,鳳林菸業全盛時期,有80多棟菸樓,扣除僅存遺跡與至少半倒的,現在只剩46棟,而其中,有12戶改成住家,22戶變成倉庫,6戶是住家與倉庫合用,4戶是荒廢的,不過這裡仍然是全台菸樓保存最完整的地方。

[文史工作者
賴東明]
東台灣有四個移民村,我們吉安移民村、豐田移民村、鳳林移民村,還有台東鹿野的移民村,日本人就想說,我日本人來比較多,我就可以控制東台灣的人口數,他不敢在西部做移民村就是說,西部的我們台灣人已經很多了,他怕日本人去了會被同化,所以就用這個方法。所以移民村成立,移民村成立,一方面就種甘蔗、種菸草。

當時日本人認為客家人比較勤勞,於是招徠許多西部鄉親到此開墾,鄉親在此發展、落地生根,也漸漸造就今日鳳林客家聚落的規模,但其實,早在清末就有客家人移入。

[文史工作者
賴東明]
我們鳳林的開發,最早來的是頭份,屬於頭份那邊的人,苗栗那邊的人,那麼後來來了以後,客家人慢慢多了,聽說客家人(在)這邊很好,要土地要多少,要開發都有,所以聞風而至,變成非常純的一個客家庄。以前我們鳳林這全是樟樹,還有藤,有一種會開黃花的藤,蔓延在上面,看起來就像是,很多的鳳凰鳥起飛一樣,所以我們客家人講說是鳳凰之林,所以取名叫鳳林這樣。

鳳林,客家人占六成五,長橋里的義民亭,更是鄉親的信仰中心,濃濃的客家風情、菸樓聚落、日本移民村,在在說著鳳林的故事,近來為了保存這些文化資產、也希望讓更多外地人了解鳳林,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發展基金會,開了一個導覽解說員培訓班,培訓在地景點達人。

[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發展基金會
規劃設計師 李美玲]
我們覺得,菸樓聚落保存的過程裡面,人的培訓是最重要的,所以我們就把解說變成一個很重要的課程,然後把所有的當地的文史,菸樓的小故事,變成很重要的東西,傳遞給我們社區裡面有興趣當解說員的人。

<我們今天來到這棟菸樓很難得,我們請這棟菸樓的主人翁媽媽,來幫我們介紹一下這棟菸樓的歷史,我們掌聲歡迎翁媽媽,>
<下大雨的時候有沒有,水會滲進去,這裡面掛菸葉就用這個菸篙,一層一層的,到最上面屋頂那裡還可以掛。很辛苦喔,現在就不用了,那種的就不用,我們女生就掛得到,兩層,兩層,不用一直爬上去對啊,傳這個很辛苦耶,全是我在傳的。>
<人要上去踩,要放下去,人踩在那個上面,那你要進去踩,踩看看,進去踩再用繩子綁一整把,之後要揀菸啊,那就是要整個拿出來嗎對啊。>

這群學員,全是鳳林在地人,這當中有社區媽媽、民宿業者、餐廳業者、或是伴手禮業者等等,幾乎都是在第一線接觸遊客的人。

[導覽培訓班
班員 王春蓮]
我以前是沒有這樣做(導覽)啦,因為來這裡吃飯的客人會問啊,哪裡可以去光觀,哪裡好玩,來這裡住的人,住幾天後他會想說哪裡可以去光觀,哪裡可以去玩,我想一想,這樣不對啊,我要知道這些東西,來跟他們講。

<以前小時候,我媽媽教這個的時候,沒有想到說,有一天我會做民宿會派上用場。>

[導覽培訓班
班員 黃綉葉]
因為觀光就是做這個行業是我完全不熟的,然後一開始要投入就不知道應該要從哪裡開始,然後有那種觀光或是什麼民宿,或是什麼,跟這個行業有相關訓練的課程,我就去這樣。

而這當中,也不乏三十出頭的年輕人。

<你夾中間這個不能這樣夾,你一定要這樣子夾,這樣子,喔,花嗎,對,這樣子夾,你就不要動再一次 再一次,摺對半喔 對半,然後摺一半再一半。>

[導覽培訓班
班員 吳忻頤]
做一些娃娃、手工藝這樣之類的東西,然後平常就是,導覽解說比較多,那平常就是解說一些,我們這是什麼染,然後染出來是什麼顏色,那是有重複染還是什麼的。

[導覽培訓班
班員 江家慶]
除了我們有做植物染的,還有結合那個數位中心的,就是一些電腦課程的,然後就是我們有把我們鳳林一些在地文化,在網路上有呈現出來,可以讓外地人可以去閱覽這樣子。也會有從事導覽這方面的一些活動,就是讓外地人,就是能夠經過我們導覽能夠更了解鳳林、和一些鳳林的文化。

培訓課程,包含鳳林歷史人文、自然生態、觀光英文等,有許多學員,是第一次,這麼深入了解自己的家鄉。

[導覽培訓班
班員 江家慶]
雖然生在這邊,很多地方都沒有去過,像菸樓,之前也是不太清楚是做什麼的,然後有什麼功用,那我是經過那些解說員,社區導覽的課程,一些老師對我們菸樓的介紹,菸葉的種植、栽培,還有日本移民村和一些故事,讓我對鳳林就有更深刻的了解這樣子。

[導覽培訓班
班員 鍾景華]
這個解說(班),讓我重新認識我的故鄉鳳林,從前很多我不清楚的事情,比如說日本時代,客家人怎麼樣從苗栗三灣這樣過來鳳林這裡開墾,這些是我們比較不知道的事情,(透過)這個解說課,讓我了解很多,以前鳳林客家人的移民史的一個情形。

然而要在一群人面前解說,不是件簡單的事,克服緊張是第一步。

<各位大家好,各位同學大家好,不好意思喔,因為本人有點害羞,有點羞澀,請大家先給我一點掌聲,讓我有點信心好嗎謝謝、謝謝各位。>
<會緊張這樣,很緊張這樣子,那其實我們現在研發出來的納豆,它不會那麼的臭,然後口感很好,那我們做出來的納豆,我們可以吃甜的、吃鹹的,甚至於我們把它打成酵素果汁都非常的好。>

用自己最熟悉的事物,來訓練解說口條,而藉著這個課程,也讓在地人,有了更多的連結。

[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發展基金會
規劃設計師 李美玲]
所以這個課程不只是課程而已,更重要的是讓這些學員可以異業結盟,那因為我們的學員來自四面八方,有民宿業者,有餐廳業者,然後也有當地的文史志工,那當然也有一些伴手禮的業者,都相當有特色,那因為他們平常彼此都忙於工作,沒有機會做交流跟了解,那我們透過這個課程變成一個平台,然後其實就產生一個異業結盟的效果,那其實也讓他們變成彼此都是一個伙伴,那將來可以互相讓自己在產業上創造更多新的收入。

[導覽培訓班
班員 鍾景華]
如果大家,在各行各業都很認真做的同時,這樣對外面來的客人,我們才有辦法,同心同力來服務外面來的客人。

[導覽培訓班
班員 王春蓮]
我去上課的同學,也有做民宿、也有開餐廳,也有做生態的,所以他們有他們的經驗,我們可以從他們的經驗當中學到更多東西,以前我們這樣做是不對的我們就要改進這樣。

[導覽培訓班
班員 黃綉葉]
我覺得地方上的觀光,一定要全部的人一起合作,效果才會更好,真的自己一個人在那邊拚命的話,你假如自己做的話,你要做好多好多的投資才有辦法。

鳳林深具觀光發展潛力,但腳步卻比其他鄉鎮要慢,問題在哪。

[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發展基金會
規劃設計師 李美玲]
我覺得我們鳳林缺乏了一個單一窗口,然後能夠去,推動一些社區理念或是鎮上的套裝行程,那這個是比較欠缺的,那其實也是這次課程一個很重要的目的,那我們希望說,這次課程結束之後,我們可以有一個單一的窗口,可以把這些很有特色的東西,依照每個遊客的需求,做客製化的套裝行程給他們,然後我們就可以安排我們這次的解說員,開始來為這些遊客服務。

李美玲說,鳳林的美,需要慢慢去品味、發掘,遊覽車式的觀光,未必適合鳳林。

[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發展基金會
規劃設計師 李美玲]
有時候必須要嘗試,適合小鎮的接團方法可能是小眾的,比如說二十人左右,或家庭團式的,其實是比較適合鳳林的,對我們當地的衝擊,生態衝擊或文化衝擊都是最小的,那這個是一個,我們未來在整體發展觀光要思考的,就是說不用迷信說,我們要一台一台遊覽車一直進來,而是要有品質有深度的,讓這些人會不斷的回流。

也因此,鳳林人開始參考國際經驗,打算申請「國際慢城認證」。

[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發展基金會
規劃設計師 李美玲]
那慢城是一個國際認證的組織嘛,那目前亞洲推得最好的是韓國,而且他們是觀光局在推,韓國有五個慢城認證的村落。它的必備標準包括說,必須有社區支持型農業、要有友善的交通道路、然後要有有機的農園,那這些都是我們鳳林本來就有的,然後還有包括比如說自行車道、還有替代性的連結道路,還有再生能源等等,那其實這些鳳林都有在做,那其實所以我們目前是很有條件能夠成為慢城的。

李美玲說,雖然鳳林沒有太魯閣的壯麗山水,沒有101與故宮的知名度,然而鳳林獨特的小鎮風情,卻是崇尚慢活的人所嚮往的,一旦申請通過,更有機會吸引國際觀光客。

[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發展基金會
規劃設計師 李美玲]
我也覺得說,因為這個推動的過程,讓鎮民重新學習,原來我們鳳林是很好的,我們不要認為我們是鄉下而比不上都市,而是我們是一個很好的地方,讓他們產生對自己的自信跟榮譽感

老菸樓靜靜矗立在田野間,寂寥靜謐,取代了過去的繁華嘈雜,雖然榮景不再,老菸樓繼續說著的故事,卻彷彿還聽得見。滿山遍野的綠,映入眼簾,坐落在花東縱谷的這個純樸小鎮,和這群種子解說員,在尋找更多的可能;走自己的路,延續鳳林的動人故事。

採訪/撰稿 林秋伶
攝影/剪輯 黃訓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