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芎林的紙寮窩,有200年的造紙歷史,在民國50年後沒落,但這個目前僅有92戶的劉家單姓聚落,最近爭取預算興建造紙工坊,希望傳承老祖宗的造紙手藝,也述說劉家人在紙寮窩的開墾歷史。一如以往,繁忙的芎林街區,人車呼嘯而過,但彎進路旁的小巷,卻別有洞天。

綠意盎然的桂竹,在雨後更顯青蔥,散步其中,涼意迎面而來,舒服自在的環境令人流連忘返,紙寮窩,甚至被當地人稱為世外桃源。

<這裡面沒有人耕作,沒有人噴農藥啊,所以自然的環境會變好,像松鼠滿山都是,像竹雞 你看,到夏天的時候,一整窩都是,多熱鬧。>

然而這樣的景色,對老一輩人來說,還不是最美的。

[紙寮窩劉傳老造紙協會
理事 劉邦平]
以前這邊全部都是竹園,所以從這看過去,風吹過竹園全部這樣搖呀搖,像是綠色的海浪一樣,非常漂亮。

曾經的綠色竹浪,也是劉家人賴以維生的經濟命脈,當這個家族產業不在了,竹子也漸漸減少。

[紙寮窩劉傳老造紙協會
理事 劉邦平]
竹子沒有作用了,沒有做紙了,竹子就沒用了,所以沒價值了,大家就都沒去整理,所以就任(雜)樹長大,樹遮到竹子,竹子就長不起來了。

紙寮窩,是一個不足百人的劉姓單姓聚落,早在兩百年前,劉家人從中國廣東饒平縣移民至此,便和當時的新竹大地主,北埔姜家租地耕作,進而在紙寮窩開枝散葉。

[紙寮窩劉傳老造紙協會
總幹事 劉邦森]
這邊的土地,可能是以前他們的墾地,我們和他租墾地,租金給他們,後來是和他們買的,工作這麼多年了就買下來,就紙寮窩這樣。

而劉家祖先,看到紙寮窩滿是桂竹,後來更決定回到中國,學習造紙技術。

[紙寮窩劉傳老造紙協會
總幹事 劉邦森]
這邊他看到比較多竹子,桂竹很多,就再回到大陸去學造紙的技術,再回來造紙。我們在饒平故鄉那是沒有找到有造紙的,也沒有看到竹園。

造紙首先要學習的便是如何挑選竹子,農曆四月左右,生長的嫩竹才是最好的紙漿原料。

<做紙漿的時候沒有這麼爛,竹子的纖維比較硬,所以老的就太硬,比較難去做。>
<山頂上竹子砍下來,剖好以後,捆成一把一把,再從山頂擔下來,(就走這條路),對 全都是走這條。>
<這整條路過去全部都是像這樣的池塘,泡竹子的。>

[紙寮窩劉傳老造紙協會
理事 劉邦平]
放一層(竹子),就放一層生石灰,生石灰放進後又加一層,又放一層生石灰,放滿了,把水放進去,生石灰遇到水的時候就會發酵,那就叫做滷竹,滷竹要滷兩個月的時間。

滷兩個月,再以清水浸泡兩個月後,就開始要用石輪輾壓。

<牛就從這邊,牛要(拉著)走的時候,牛的眼睛要遮起來,左邊(眼睛要遮起來),因為牛要這樣走啊,牛左邊的眼睛要遮起來,遮起來後牠就會一直走,所以一輪差不多要三個半小時,竹子才會爛,就變成漿。>
<這樣撈起來的時候,拿起來,就一次了。>

變成紙漿之後,再用細網撈篩,晾乾後就變成一張張粗紙,就靠著這樣的技術,劉家「崇茂商號」,成為北台灣最大的造紙廠,甚至被戲稱根本是印鈔票。

<做銀紙就是這個金粉,點金就是用竹子蘸粉這樣點,我們是切小塊以後才點,它這個是工廠用印刷好的。>

[紙寮窩劉傳老造紙協會
理事 劉邦平]
以前造紙是做金銀紙,這些紙是做金銀紙的,金銀紙拿出去賣錢,你想想看,那個金銀紙沒有多少,那個價值這麼高,所以有人說,造紙就像是印鈔票一樣。

[紙寮窩劉傳老造紙協會
總幹事 劉邦森]
以前我們老祖先他們過得很富裕,這附近的田、土地有很多,像九讚頭那邊還有我們的地。

然而好景不常,隨著時代變遷,手工造紙早被機械取代,紙寮窩的造紙王朝也逐漸沒落。

[紙寮窩劉傳老造紙協會
理事 劉邦平]
日治時代,皇民化的時候,禁止大家祭祀神明,因為這些紙是做金紙、銀紙這些,所以就不可以做,整個就沒有人做,沒人做,一直等到台灣光復以後,就開始有幾家人(開始)做,做的時候(因為)沒有機器,用舊的方法做,和外面機器製的沒有辦法競爭,就這樣到了民國50年的時候,無法競爭,自然就收起來了。

而曾經為劉家人賺進大把大把鈔票的器具,也被隨意棄置路邊,許多都已老舊不堪使用了。

[紙寮窩劉傳老造紙協會
理事 劉邦平]
這邊一直攪,攪的時候這支棍子就會一直下去,(一直榨)對,榨到這邊的水就會被榨乾,所以這樣榨乾紙的目前台灣還看不到,所以紙寮窩這種東西,(要重做沒這麼簡單喔),我們一定會做出來。

最近不曾造紙的劉家後代,卻開始重新拾起造紙的器皿,復育起桂竹園,興建了造紙工坊,希望能傳承老祖先的手藝,研發新的紙商品,再啟崇茂商號。

[紙寮窩劉傳老造紙協會
理事 劉邦平]
這邊所有的作品,全部都是,像這全部是用紙漿去做的,這都紙漿做的才有價值,這也是用紙漿的,所以我們將來如果有辦法研究做出來的時候,這也是將來的商品,也是我們紙寮窩一個創業的產業的發展方向。

<插下去以後,這樣拿起來,上面輕輕的按,不要這麼重,輕輕的,輕輕的,把它吸乾。>

一步步將手工造紙的步驟,傳授給年輕子弟,對劉家人來說,造紙不僅僅是家族的手藝,一張張的粗紙上,都記載著家族的墾拓故事。

採訪/撰稿 陳君明
攝影/剪輯 徐偉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