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十年前台灣中部地區的溪流,都看得到一種叫做台灣白魚的本土魚種,這種原生種的魚大部分只能生存在自然環境裡,越來越多的水泥化水利工程和工業污染卻讓這種魚種的棲息地減少了許多。目前台中縣新社鄉的食水嵙溪上游還可以看見這種珍貴的魚,環保團體大甲溪生態維護協會為了讓這種魚種能夠留下生存空間,就以保育推廣與異地復育的方式來繁殖這種魚種,協會中也有志工用自家土地復育本土的原生種蛙類,為什麼他們認為生態保育會如此重要呢?他們又是怎樣來向著自己的生態環保目標來進行呢?潺潺流水、鳥叫蟲鳴不斷、瓢蟲與蜻蜓自在棲息在一片清翠綠野中,台中縣新社鄉的豐富自然生態讓人驚艷。在新社鄉食水嵙溪上游段,溪裡一群群魚優游水中,在這裡看得到馬口魚、粗首鱲、苦花、鯉魚、吳郭魚..等數種本土和外來種魚類、非常熱鬧,這段流域中還有一種瀕臨絕種的珍貴本土魚種-台灣白魚。

[大甲溪生態環境協會
總幹事 黃玿琮]
台灣白魚是屬於台灣的特有種,目前在台灣只有兩三個地方有,我們新社鄉、還有埔里、還有濁水溪的一條支流,算是很稀有的,但是目前還沒有列入這個保育類的魚類。

白魚屬鯉科魚種,通常都棲息在水質清澈的支流緩流段及水潭淺水區域、性喜藏身溪岸草叢中,因而只能在天然環境中存活,但食水嵙溪從新社蕃社嶺橋往下游而去、因河道高度水泥化,親水植物難以生長,白魚因此絕跡。

[大甲溪生態環境協會
理事 黃玉甘]
上面所看到的這個攔砂壩,它是為了要截食水嵙溪的水進去灌溉山頂圳的,可是相對的它這樣子的施工方式,就會影響到整條食水嵙溪的生態。

為了取水及防洪與地利等因素,政府和民間不約而同在食水嵙溪中下游施作了溝渠式的水泥護岸、和陡峭的擋水牆,結果使得原本只在水草豐富的地方棲息、產卵的白魚完全絕跡,現在除了生命力最強的吳郭魚外、其他本土魚種都變少了。
[大甲溪生態環境協會
理事 黃玉甘]
我們所看到的就是說,它的魚應該是沒有辦法回游的、因為它做的太高了,所以沒有辦法回游到上游去,然後整個護岸都是用水泥的護岸,那相對的生物的生存的地方就比較少,然後棲地就被壓縮,整個河流就變成好像是一條溝渠一樣。

[白冷圳社區促進會
總幹事 徐炳乾]
因為這河流做了水泥擋土牆,做了之後,原本溪流的魚、像白魚和很多種魚,就沒辦法繼續生活下去了。

繼續往食水嵙溪的下游而去、來到新社鄉和石岡鄉的交界處河段,除了河道水泥化造成白魚絕跡外、也把原本魚群可以避洪的淺灘都全給消滅,防汛期洪水一來,各魚種直接被衝到下游大甲溪、甚至出海口,造成生態的消失。

[白冷圳社區促進會
總幹事 徐炳乾]
以前的河流斷面很寬,像那邊以前都是淺攤、大水一來,它會一直滿上去、魚就直接跑到旁邊躲、到旁邊去,有辦法繼續生存下去,現在河道縮減、又施作水泥護岸,變得這麼窄,魚都沒辦法生存下去了。

台灣白魚可能絕種、卻未被列為保育類動物,在大甲溪生態協會志工們的宣導下、政府及民間開始注意起白魚的生存危機,水利署第三河川局在新社與石岡交界處的食水嵙溪下游段、就以生態工法興建防洪工程及親水公園,大甲溪生態協會認為、這種與水爭地的工程仍屬非自然性。

[白冷圳社區促進會
總幹事 徐炳乾]
幾百年來、我們祖先來到這邊,和大甲溪、食水嵙溪的生態都一起過生活,就是開墾種糧食、晚上抓魚這樣過生活,彼此相安無事,跟大自然一起相安無事,現在我們為了人的經濟、河流把它縮小進來,變成了人類的利益衝擊到整個生態。

白冷圳社區促進會總幹事徐炳乾還說、這幾年政府在食水嵙溪封溪護漁,表面上魚類受到了保護,但越來越多的水泥化工程,卻把封溪護漁的美意大打折扣,年前負責蕃社嶺橋下游段護岸工程的縣府工務局就表示、治水工程有時確實會破壞生態,不過防洪需求也有其急迫性。

[台中縣政府工務局
水利課長 馬名謙]
地方的一個民意代表、還有地方的民眾,他一直來跟我們反應就是說希望我們在雨季之前,能夠把它(護岸)復舊,因為我們水利單位最重要的就是要注重防洪安全,就是要保護人民的生命財產,這是我們最重要的目的,因為我們那個是一個、那個災害,類似災害的一個復舊的工程,所以說我們當初在做的時候,可能沒有去做這個白魚的一個棲地的調查。

縣工務局的水泥護岸只是小型工程,但已對白魚棲地造成破壞,白冷圳社區促進會和大甲溪生態環境協會雙方都擔心、等中央執行的八年八百億治水計畫完工,食水嵙溪生態將萬劫不復,而負責工程的水利署三河局表示、絕對會注重生態保護。

[水利署第三河川局
副局長 林傳茂]
目前我們在治水工程上是先有一個完整的治理計畫、治理規劃以後才來辦理,那我們目前的做法在規劃的過程裡面,我們也非常注重這一個環境的保育這一部分。

縣工務局和水利署都表示、今後在防洪工程施工前,生態環境評估都會被列為施工參考,但眼看白魚面臨嚴重危機,大甲溪生態環境維護學會除了呼籲民間與政府注重生態外,也發起了異地保存的白魚復育計畫。

[大甲溪生態環境協會
總幹事 黃玿琮]
我們先從食水嵙溪的一個溪段把部分的種漁撈起來,撈起來之後然後送到我們生態協會闢設的一個生態園區,去那裡做暫時的復育,也是暫時的一個過度期,等他們這個食水嵙溪的工程全部完成以後,然後再把它放回去,希望這樣能夠保存它的這一種魚的生存機會。

在新社鄉山區的一片山林裡,大甲溪生態協會的「七分荒塘」溼地生態園區到處充滿著青翠綠意,在生態池的玻璃鏡面前就可以清楚觀察到在此復育的台灣白魚及蓋斑鬥魚等魚種。

[大甲溪生態環境協會
理事 黃玉甘]
我們這邊除了做環境教育的場所之外、其實我們很強調就是說,也是可以提供一個異地保存的一個價值的地方,那為什麼就是說我為什麼用這一塊地來做也是說讓這一邊的水資源能夠再生的利用,活化這個地方,這個地段的那種價值。

這個由黃玉甘主導建立的溼地生態園區原是一處果園,兩年多前、黃玉甘開始把蓋斑鬥魚和白魚等本土魚類開始放養在這邊,也種植了台灣萍蓬草、大安水簑衣...等種同樣瀕臨生存危機的水生植物,黃玉甘和協會秘書楊慧玲都說、生態池除了復育生物以外,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教育與推廣。

[大甲溪生態環境協會
理事 黃玉甘]
當然我們都是希望說我們這個地方就是當作一個小朋友的教育場所,然後也是說大家對這個環境有概念的或是想要說在自己的學校營造出這種棲地的話,可以來這邊看一看,也許有不同的想法可以在學校裡面推廣,讓更多的人去了解一下溼地環境的重要性。

[大甲溪生態環境協會
秘書 楊慧玲]
我們覺得教育比什麼都還要重要,那我們培訓了很多的老師,那後來也因緣際會的、我們協會接觸到這個溼地生態,也這麼巧的有這麼一塊地,那我覺得說如果要經營這個濕地的話,要放對地方,要做對的事情、要放對地方。

幾年下來的復育工作、生態池的蓋斑鬥魚數量增加了許多,白魚群也穩定成長中,一些原本難以被看到的蛙類與昆蟲也來到了這個生態園區裡繁殖棲息,令這個小山頭變得處處生機。

在大甲溪生態環境協會志工郭可遇老師位在石岡鄉的家中、數十座可愛的蛤蟆石雕栩栩如生、維妙維肖,畢業於藥學系、擔任過國文老師的郭可遇不但對蛙類觀察入微、他無師自通的蛤蟆石雕甚至連藝術界都非常讚賞,愛蛙成癡他還在退休的這段時日、闢建了一處處美麗的蓮花池,而這些的池塘就是本土蛙類的快樂天堂。

[大甲溪生態環境協會
志工 郭可遇]
我在我故鄉這裡已有四十年沒聽到蛤蟆的叫聲,非常的懷念,想說一把年紀了、就在自己的這塊七百多坪的土地上,就把它開發成復育過去我最懷念的蛙類,尤其是蛤蟆、就是虎皮蛙。

郭可遇說、這幾十年來因為土地的過度開發、加上農藥使用過度,導致蛙類生存空間縮小,但是自從他把環境予以自然化後、各種蛙類都開始自動來到這裡活動,現在他的生態池裡不但有貢德氏赤蛙、虎皮蛙、腹斑蛙…等共十六種蛙種讓他觀察、紀錄,去年底最珍貴的黑眶蟾蜍脫皮畫面也都被他拍到了。

[大甲溪生態環境協會
志工 郭可遇]
有一個夜裡我的運氣很好,我的園區裡面有一隻蟾蜍-黑框蟾蜍,剛好它開始在脫皮,它脫皮時用自己的嘴把脫下來的皮咬來吞食,我就趕快去屋裡拿DV和燈、腳架來錄影,過程我錄了兩分鐘。

郭可遇所拍攝到的兩分鐘畫面、或許是國內唯一現有的黑框蟾蜍脫皮影像紀錄、就像可能絕種的白魚一樣彌足珍貴,即使現在有心人士如何努力及用心復育,但依班民眾又以自利心態要求政府無限制的進行整治及開發河岸用地、不認同大自然的寶貴,大環境中脆弱又失衡的生態就如同食水嵙溪上游的美麗景色一樣,可能在不久的將來就會永遠的消失

採訪/撰稿 李一凡
攝影/剪輯 彭晉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