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多山的地理特性,使得偏遠小校為數不少,以96學年度來說,台灣有859所國小的規模都在六班以下,佔了近三分之一的比例。加上少子化趨勢,學校規模變小似乎是不可避免的現象。偏鄉小校的教育問題並非只有台灣需要面對,以鄰近國家日本來說,他們認為無論人數多寡,每個行政區都需要小學,否則就是當地的恥辱。大多數人都同意教育是一項講究平等,那麼對於未來台灣該如何面對小校的教育問題?而始終籠罩在裁併陰影下的小校,又該如何找到生存之路?老師用量角器在黑板上畫出角度,南河國小這堂數學課,學生只有4個人,全校其實也才34人,還遠遠不及村長當時就讀的班上人數。

[苗栗公館鄉南河村
村長 謝傳盛]
我在這讀書的時候,一班四、五十個人,一間教室擠到快爆滿,嘰嘰喳喳,我畢業的時候一班四十七還是四十八個人,現在說一班剩不到十個人,

[苗栗公館鄉南河村
村長 謝傳盛]
農業已經沒落了,蕭條了,老的老,年輕的搬出去,現在剩下的,就是沒辦法的啦,沒辦法搬走的,

類似南河國小這樣,因人口外流導致學生急劇縮減的國小,在台灣鄉村比比皆是。如果我們將班級數六班以下的學校定義為小型學校,九十六學年度台灣地區有859所小校,小校比例佔了三成二;以縣市來看,花蓮、台東、南投加上金、馬、彭三離島在內的六縣市裡,高達六成以上都是小校,而苗栗、雲林和嘉義也各有將近半數的小校存在。這些迷你學校在面對存廢的壓力下,為了學校的生存和孩子的未來,不只努力嘗試轉型,還經營出獨樹一格的校園特色。

下課時間,在環山群抱的偌大操場裡,充滿學生嘻戲打鬧的歡娛氣息,這是苗栗公館的開礦國小,10年前只剩下24個學生,現在全校有120個孩子。

[苗栗公館鄕開礦國小
學生 湯程洋]
這裡環境很好,這裡有很多遊戲器材,然後操場很大,我喜歡在這裡上課,老師都很好。

[苗栗公館鄕開礦國小
學生 李唯琪]
這個環境比較好,然後遊戲又很多。

這幾個小傢伙蹲在草皮上,七手八腳忙著抓小昆蟲,還不忘向鏡頭展示他們豐收的成果。



[苗栗公館鄕開礦國小
學生]
喜歡學校的什麼?學校的動物,學校有什麼動物,蜻蜓、昆蟲,你想的都有,蛇、還有毛毛蟲,你能想到的都有,龜殼花。

七嘴八舌說著校園裡豐富的自然生態,學生個個引以為傲,不過,這群開礦國小的孩子,竟高達九成來自學區外,120個學童中,就有110個是外地人,

[開礦國小家長會
副會長 吳廣水]
我們這裡的環境和市區不一樣,老師很認真,校長也很認真,最主要是它的教學比較生動

[苗栗公館鄕開礦國小
家長 劉姿吟]
現在的小孩課業壓力很大,我不希望我的小孩步入那種壓力,就讓他們自由發揮,來這學校很天然的自由發揮。



[苗栗公館鄕開礦國小
校長 葉錦忠]
人數少沒關係,我們就做一個創意教學,活潑教學,活絡整個學校的氣氛,我們把教室移到校園,移到校外,做很多的生態教學、戶外教學,讓小朋友不是只有學到書本的知識,

像開礦國小這樣找出學校特色,把小校經營到有聲有色的新校園運動,在全台灣迷小小學裡風起雲湧。

原本因為招生不足而面臨經營困難的新竹大坪國小,六年前委託給民間的雅歌文教基金會,以公辦民營實驗小學的模式辦學,試圖在有限的資源下,找尋無限的可能性,也因此走出偏鄕小校轉型的另一條路。



教室裡,老師激發學生的創意,要他們用聯想的方式記下新的生字,而不是生硬的記下筆劃順序。

[新竹北埔鄉大坪國小
學生 蘇泯諭]
這個學校就是沒有像其它國小那麼多人,然後學校比較小,還有很多跟外面學校不同的上課方法,

綠意盎然的校地蘊含豐沛生態,大自然就是孩子的教室。



[新竹北埔鄉大坪國小
學生 葉思妤]
我最喜歡上自然,因為有時候可以觀察昆蟲

每個孩子還要學會一樣樂器以陶養性情,如此標榜多元智能學習的教育理念,恐怕就是許多家長不遠千里把孩子送往這所山林中的小學的最大原因。

[新竹北埔鄉大坪國小
家長會長 陳國秀]
第一這邊環境好,第二這邊的方式對小孩的發展很適合,還有老師不會打罵,完全不打罵。

[新竹北埔鄉大坪國小
家長 謝夢真]
(公辦民營後)變化更多元了,因為很多很資優的小孩都跑來這邊讀,學生也越來越多,而且好像本來這邊有的家長把自己的小孩送出去,然後也陸續都回籠了。

[新竹北埔鄉大坪國小
老師 孫德瓊]
公辦民營是更晚一點,公辦民營當然是可以給一些不同的經營方式,讓一些不同的各方面的資源進來,可是最後還是要看內容,所以真正吸引家長或是學生進來的,就是他們看到計畫裡面有他們要的東西。

[教育部國教司長
楊昌裕]
(發展特色小學)它提供的除了教學價值之外,還有社區教育社會教育的一個價值,或者是結合休閒教育的一個功能,在未來它可以發揮更多元、更不一樣的教育型態出來,




說到偏鄉小校發展多元教育型態,絕對不可不提漁光遊學傳奇。推出「創意遊學」驚艷全台的漁光國小,曾經一度被視為偏遠小校轉型的典範。


漁光國小結合台北坪林豐富的自然生態以及茶產業,在四年內創下四萬人遊學、二十萬人參訪的紀錄,開啟島內遊學的風潮,但兩年前仍不敵裁併政策,被迫降為坪林國小漁光分校,昔日風光的漁光國小,只留下不勝唏噓的「餘光」。

[偏遠小學再生研究計畫
主持人 鄭同僚]
這整個結構對他們(偏遠小校)是非常不利的,沒有資源,我們看到很多地方老師想要努力,可是如果官方一直守住最低的成本,或者不是最低成本,一個成本的想法,其實小校本身是很難的。我們現在偏遠地區的學校,雖然有一些學校自己做的不錯,像漁光(國小),可是人走之後基本上也就沒了,它沒有辦法成為系統性的知識,

籠罩在裁併陰影下,小校努力挖掘自身潛能,開發主體價值,但是,這當中有多少能真正展現學校特色?又有多少能挽回不被廢校的命運?而身為中央主管機關的教育部又做了什麼?檢視教育部歷年來針對小校裁併議題,除了一再重申屬於地方政府主管權責、以學生學習權為優先考量、提供裁併評估指標外,並無具體的政策法令。

[教育部國教司長
楊昌裕]
我們提供的(小校裁併)原則並沒有法律的位階,對於縣市政府並沒有強迫性的約束力,縣市長他的決策層面是全方位的,他對於學校的裁撤的思考一定也是全方位的,我們只是站在教育的立場出發

於是在中央地方權責清楚劃分、地方財政困窘的情況下,偏鄉小校始終背負著裁併壓力,發展特色小學是否就能得到救贖,仍無定論。現實裡,縣市首長的態度主導著各縣市的小校政策方向,四年一任的父母官任期連帶影響小校政策走向,在這樣充滿不確定性、不穩定的政策下,加上營造特色課程的教育成效並非一朝一夕可見,在在限制了偏鄕小校持續創新發展的可能,因此,學者建議學習日本「偏地教育振興法」的經驗,從中央推動立法,做全面結構性的改變。

[偏遠小學再生研究計畫
主持人 鄭同僚]
針對偏遠地區的教育,它要有一個特別的法律,保障它的財源,保障它的地位,還有建構它怎麼樣讓這些地方的教育能夠活化的機制,比如說政府要投入怎樣的資源,建構什麼機制,要要求這些師資培育的機構要怎樣的配合,然後在這裡面建構小校之間怎樣互相聯繫、學習的聯盟等等,這個可以透過一個法律的方式,國家這樣做的時候,經費自然就會進來,會穩固,

[新竹縣教育處長
姜秀珠]
如果假設在比較偏遠的小型學校,有一個特殊的立法,看起來在那個地方裡面是對他們特別保障,但是相對的,它也可能會箝制到一般地方政府在整體上教育彈性運用的空間,

若是立法,中央、地方權限怎麼彈性劃分,需要好好權衡拿捏,但政府辦學責無旁貸,城鄕教育長期失衡的問題,更是不容忽視,如何建置偏鄉小校活化的機制,避免教育成為深化階級的推手,恐怕是刻不容緩的教育課題。

[偏遠小學再生研究計畫
主持人 鄭同僚]
如果偏遠地區的學校沒有辦法好好做,大家往城市集中,那我們未來能夠提供各種多元教育成效的可能就會越低,

[偏遠小學再生研究計畫
協同主持人 黃秉德]
如果我們讓一個地方的教育更活潑,而且城鄉之間各自能發揮它當地的人文跟自然的優勢的話,然後讓更多的創意穿雜在其中,它反而是給我們一個機會,讓各個地方的教育它變的更開放,然後它反而有機會成為我們整個教育的一個創意的發展的新的園地

該不該廢校,這個答案因地制宜,永遠不會有標準解答,但可以確定的是,當都市孩子正全力與分數搏鬥之際,偏鄕孩子正奮力吸吮大地的知識;當都市小學充斥升學主義之際,創意教學正在偏鄕小學蔓延,台灣新一波的教育改革力量,或許就來自於無聲的偏鄕角落。

採訪/撰稿 宋宇娥
攝影/剪輯 蔡裕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