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嘉義市街上,幾乎聽不到客語。嘉義市人口有27萬,大家都會認為嘉義市民都是福佬人,但是在諸羅縣誌中就有提到,早在三百年前就有客家人在此移墾,不過這批客家人早已被同化了。然而就在嘉義市東南市郊的鹿寮里,有一批在日治時代南下的桃竹苗客籍移民,在八掌溪兩岸開墾,至今仍保留著的農耕生活,也是嘉義市唯一的客家庄。若要鹿寮里的客家人仍能維持客家生活習俗,實屬不易,像是採訪中發現他們的祖先牌位,已由原先的大牌變成福佬式的小牌,而家庭中也往往是老一輩說客語,年輕講福佬話。在鹿寮里這個福佬語系中的方言島,看到了客家的萎縮與被同化。[嘉義市短竹里
農民 羅石福]
我爸那時候專門到南部工作,就搬下來,搬下來的時候只有20歲。

[嘉義市客家文化協會
理事長 林松蘭]
鹿寮里以前差不多有九成以上是客家人,因為我們市區的規劃,還有嘉義大學搬來這邊以後,很多田就被徵收了,有的因為傳很多代以後,年輕人都外移了,剩下老人家,有的地就賣給人建房子,所以這邊的客家人就漸漸的沒有以前多了。


震耳欲聾的喇叭聲,夾雜著民眾聲嘶力竭的當選聲,每到選前一夜,嘉義市的地標中央噴水池前,就會進行這樣的選舉造勢,這個遊行成為中央噴水池的一大特點,卻也是嘉義市給我們最深的印象。

在傳統的認知裡面,嘉義市是一個純福佬社會的都市,在嘉義市聽到的大部分是以福佬話為主,要聽到客語可以說是難上加難。



三十多年前從埔里嫁來嘉義市的曾碧尾,在市區裡最大的集貨市場南田市場,開設雜貨店已經20年了,客人來了就很自然的用福佬話和顧客交談,不說你卻不知道她仍會說一口流利的客語,像她這樣的情形在這個市場非常的普遍。

[南田市場雜貨店
老闆娘 曾碧尾]
市場裡面也很多客家人,不過有的人比較不講就不知道,也很多客家人自己種的菜或是做一些粄來市場賣。有時候講話那腔調很像我們客家人,就會問他說你是不是客家人,你要什麼,他就會說客語。

有人會刻意隱瞞自己的語言及身份,但也有人因為曾碧尾的客籍身份,而特別到此和她做生意。

[南田市場雜貨店
老闆娘 曾碧尾]
因為大部分客家人會想說要買什麼東西,就讓自己客家人賺,反正一樣給自己人賺比較好,就比較會和我們作生意。因為義民廟在這邊,就會有很多人來這拜義民爺,就會順便來這邊買東西。

猶如客家人隱身在這繁華的都市裡,有一座沒有很華麗的雕飾,略顯樸素的廟宇,也隱藏在南田市場旁的巷子裡,這座廟宇被在地人稱為客人廟。

[嘉義褒忠義民廟管委會
總幹事 羅達三]
你如果來到嘉義市找義民廟,你說義民廟有些人聽不懂,你要說客人廟,馬上就會說在哪,這間廟他們福佬人公認為,就是客家人在拜的廟,所以說是叫客人廟。

不要小看這座不起眼的義民廟,祂的信徒約有兩萬人,更涵蓋著雲嘉南四縣市,五大祭典區。

[嘉義褒忠義民廟管委會
總幹事 羅達三]
祭典區就有雲林縣比如說虎尾、斗南、西螺還有新埤,就是雲林縣的,台南縣就是白河以北,還有嘉義縣市,所以這間廟管理分成五區,五區的人就分五個爐主,一人管一區,廟裡的祭典就是照輪流的,第一區輪到第五區,再從第一區開始。

五大祭典區的義民爺信徒,大部分是從桃竹苗南遷的,在早期,多從新竹新埔義民本廟請黑令旗到各自家裡供奉,在1960年嘉義市褒忠義民廟落成後,信徒們才漸漸聚集在此。

[嘉義褒忠義民廟
信徒 賴茂櫻]
當時一定有供奉義民爺,因為當初要南下的人,大部分會請令旗,令旗請來各家各戶自己供俸而已,需要一個信仰中心,大家才去枋寮本廟再分靈下來,大家一起來供俸,後來才建這個廟。

嘉義市褒忠義民廟,白天是散居在雲嘉南桃竹苗客家人的信仰中心,到了晚上更是搖身一變,成為隱藏在嘉義市的客家人聯絡情感,重溫鄉情鄉音的地方。



嘉義市客家協會成立以來,客家協會為了凝聚會員的感情,每星期四晚上便在義民廟的三樓教室,開設山歌歌謠班,並由熟識音樂的學校老師,義務來教導學員唱山歌。

[嘉義市客家歌謠班
學員 李景華]
嘉義市客家協會成立以後,因為我是會員之一,有開這個歌謠班,有客語班這些,我就來參加這個歌謠班。我就覺得我是客家人,既然有這個客家協會,就來學一些客家歌謠。

[嘉義市客家歌謠班
老師 余秀如]
來參加客家歌謠班的學生,大部分是退休的老師,有的是一般的家庭主婦,大家比較有興趣,來參加客家山歌班的歌唱研習。

像余秀如或李景華這些參加歌謠班的學員,就散居在嘉義市繁忙的巷弄中,大部分都是因為婚姻或是工作需要,近半甲子才來到嘉義市定居,不過,在更早的日據時代,其實也有一批客家人來到嘉義市定居,甚至自成一個聚落。


嘉義市蘭潭水庫,舊名叫做紅毛埤,是三百多年前荷蘭人開鑿的,山光水色,如詩如畫的景色,被列為嘉義八景之一,不過你不知道的是,在這水庫下方有一個客家庄。

[嘉義市客家文化協會
理事長 林松蘭]
(客家人)比較集中的地方,就是在我們鹿寮里這邊,大部分是耕作比較多,以前也有種咖啡。


<CG IN>鹿寮里位於嘉義市的東南邊,北邊有蘭潭水庫、嘉義大學,南面以八掌溪和中埔鄉為界,人口約有八百多人,據統計約有七成以上是桃竹苗南遷的客家人<CG OUT>

田邊除草屈著腳,彎著腰,用早已佈滿皺紋的雙手在田邊除著草,就如一般農民的寫照,八十幾歲的陳源吉默默的守護著這片田地。

[嘉義市鹿寮里
農民 陳源吉]
我們客家人無法生活,就一直跑一直跑,別人說那邊比較好,就搬去那邊住。

日據時代,陳源吉的父親看中意八掌溪旁灌溉便利,就從中壢搬來嘉義這裡開墾。

[嘉義市鹿寮里
農民 陳源吉]
客家人的眼睛比較精明,沒有水的地方就不住,這邊有八掌溪,六月慢冬有田好耕作,有水源,沒有水源的地方,我們客家人就不住,要有水源。

常常被笑稱為美國總統的羅石福,爸爸也是在日據時代南下開墾,當時他們也住在鹿寮里,並且協助他人開墾旱地。

[嘉義市短竹里
農民 羅石福]
客家人南下都要找工作,沒田沒地,幫人做工比較多,到後來耕的地不是用買的,算是用租的,一年看多少,就和人租地。很難開墾的,有石頭或什麼,高高低低的,就我們北部人下來開墾的。


除了種水稻以外,鹿寮里的客家人更多的是種植菸葉為生,早在日據時代,鹿寮里便是嘉義市唯一的菸葉生產區,當時全里菸樓就約有20幾座。

[嘉義市鹿寮里
菸農 邱文嬌]
那時候整片,你進來所看到的地方,所看到的地都是菸草,一路上去,到阿吉哥那山上也是,山裡面也是菸草園,那時候有的是雙棟,好幾位是雙棟,就可能只有我是單窯。

[嘉義市鹿寮里
農民 陳源吉]
到後來,公賣局就說種的菸不賺錢,就買外國的比較便宜,現在越來越減產,現在就剩下兩戶有種,其他沒有人種了,以前廿多位有種菸草。

但好景不長,隨著公賣局的菸葉政策轉向,原先以菸葉為生的鹿寮里居民,也多已轉作或休耕,而烘菸葉的菸樓也漸漸消失,像陳源吉老家旁的雙棟菸樓,在89年的大地震中損毀,便乾脆拆除了。




今年72歲的阿嬌伯母,卻是目前全里唯二還種菸葉的菸農,已經種菸葉40幾年了,她的菸樓更是嘉義市僅存的菸樓。

[嘉義市鹿寮里
菸農 邱文嬌]
要不然要種什麼,我就種菸葉,從年輕就種到現在比較習慣了,像種菜或是什麼,我沒有辦法種了。嘉義市就剩這棟(菸樓)而已,都拆掉了,以前那下面也有(菸樓),因為那塊土地是別人的,被人徵收建房子。

菸葉沒了,最少還保有綠油油的稻田景色及濃厚的人情味,但隨著都市化,鹿寮里的景色也開始轉變了,一棟棟高聳的樓房在田間出現,切割著這個農村。

[嘉義市鹿寮里
菸農 邱文嬌]
那個學校(嘉義大學),就是學校的地就徵收,徵收以後人就一直搬,搬出去別的地方買房子建房子,那是第一鄰的,現在第一鄰的就沒有人了。

[嘉義市短竹里
農民 羅石福]
很多人(地)賣了,沒有多少人沒賣的,像我所知道,只剩下四、五位沒有賣而已,都賣了。那條(彌陀路)路開了以後,地就有價值了,有人要買,要買,我就不賣,我要留下來,要留下來給孫子這些。

像羅石福雖然想把田地留給子孫,但子孫卻未必想留下來,畢竟新穎現代化的公寓大樓,早已替代了傳統伙房屋、菸樓,而農耕生活早已無法供應生存所需。

[嘉義市鹿寮里
菸農 邱文嬌]
年輕人都外出了,大部分都外出了,應該沒有多少留下來的,都外出了,年輕人留在家哩,顧那兩塊田要怎樣生活,生活會有問題。

[嘉義市客家文化協會
理事長 林松蘭]
鹿寮里以前差不多有九成以上是客家人,因為我們市區的規劃,還有嘉義大學搬來這邊以後,很多田就被徵收了,有的因為傳很多代以後,年輕人都外移了,剩下老人家,有的地就賣給人建房子,所以這邊的客家人就漸漸的沒有以前多了。

隨著鹿寮里農村生活的崩解,難以尋找的嘉義市客家味也開始慢慢的淡薄,會不會就此消失,現在還很難說,但在27萬人口的嘉義市,能保有鹿寮里這個客家庄,是多麼可貴,卻也是需要我們好好珍惜的。

採訪/撰稿 陳君明
攝影/剪輯 洪炎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