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有許多地方都發展老街觀光,為地方帶來「錢景」,屏東縣內埔鄉也想抓出地方特色,發展老街觀光。兩年前,配合韓愈祭活動,二十三名藝術家進駐陽濟、東成路,讓人看到沈寂幾十年的內埔老街,從前的繁華景象,也打響了內埔老街的名氣。不過兩年過去了,老街發展的腳步卻停滯不前,讓不少聞名而來的遊客帶著失望離去,內埔老街發展到底面臨怎樣的難題?是政府推動後續乏力?還是居民還沒有準備好?
內埔老街的老名字叫做陽濟院,為什麼叫做陽濟院,聽說是以前有很多羊聚集在這邊,還在此做交易,現在的內埔老街則主要是以陽濟路、東成路附近的老建築還有古蹟,作為老街發展的依據,其實在這邊還可以看到以前的雜貨店和打鐵店,不難想見當時這邊在內埔有多繁榮。
[內埔陽濟院老街發展協會
幹部 余鳳蘭]
我們陽濟院老街講起來是一個很特殊的老街,和一般外面的老街不一樣,你看以前有診所、戲院、打鐵店、酒庄、還有以前醫生的家「東望樓」,還有碾米厰,有碾米厰的地方是怎樣的地方,以前的人說是很有錢的人才有本事做碾米厰。
[內埔陽濟院老街發展協會
理事長 林國松]
劉家文魁、黎家老屋,很多夥房,客家人的三山國王廟、打鐵店、碾米厰,都在這邊,這裡有很多在六堆裡面幾乎找不到。
[內埔老街
居民 劉天恩]
清朝時期出了一個狀元,去考到狀元,省府頒一個文魁給我們,就留念到現在,傳下來的。
古色古香的文魁牌匾,是劉家先人得中舉人的榮耀,流傳至今光彩不減,擁有上百年歷史的劉家文魁,自然成了內埔老街裡的文化景點之一。
[內埔老街
店家 鍾吉枝]
我們樓上釀好酒,就拿來這邊,釀好的酒、酒甕,放在這邊,以前沒有冰箱,因為要保持新鮮就放在這邊,客人從外面來買,窗子關著,上面有滑輪就這樣拉,拉酒起來,客人就拿罐子來買,
邊說邊比劃,鍾吉枝臉上滿是光彩,分享以前家族賣酒的情景,自酒納入公賣事業後,家族早已不賣酒,他賣的是和家族事業沾上邊的酒釀紅豆湯圓,
這項特殊風味小點心,可說內埔老街上目前最暢銷的熱門美食,而這一切就從兩年前老街產業藝術再造運動開始,
2006年韓愈祭把慶典氣氛拉進內埔老街,喚醒沉寂了幾十年的老街,負責承辦的米倉藝術家社區協會將老房子重新包裝,經由藝術家的進駐,結合客家意象,用一種客家小店的方式,企圖重新活絡內埔老街,當時不少駐點藝術家和老街居民都十分看好老街的發展前景,
乍現的榮景為地方燃起無窮希望,不過,兩年時光飛逝,隨著示範商店的撤出,老街的改造腳步變得遲緩近乎停頓,老街又落入沈寂。
[內埔老街
雜貨店老闆 呂細妹]
(生意)不是很好,前陣子比較熱鬧的時候還不錯喔,最近又比較冷清,沒什麼遊客來逛,沒什麼好看,就沒人要來,
[內埔老街
店家 鍾吉枝]
如果有辦活動的話就會很多人,沒辦活動就很稀落,如果有活動會有很多外地人來,本地人也會來,但是現在就是稀稀落落,
[米倉藝術家社區協會
常務理事 曾琬婷]
因為第一年的部分,比較說是一種活動式的,比較不適合一種長久的,當時我們也是蠻期盼說會有更多政府部門的資源,來稍微整理一下這邊的舖面,或者是說環境的改善,讓人家覺得說這更像是一個可以步行的老街,這個部分沒有繼續進行,我覺得蠻可惜的。
內埔老街其實條件不差,附近就有三級古蹟六堆天后宮、昌黎祠,巷弄內有酒莊、鐵店、碾米廠以及豐富的夥房文化,只不過,內埔老街不同於一般印象中整排古老建築風格的老街,隱藏於巷弄內的文化內涵、歷史人文故事,並不容易被看見、被傾聽。
[內埔陽濟院老街發展協會
幹部 余鳳蘭]
一般觀光客進來,他們就會說這有什麼好看的呢?走進來五分鐘又走出去了,看不到東西,但是如果我們有人導覽的話,他們就會覺得看的很精采,一兩個小時都還走不完,
沒有足夠的導覽員,也沒有清楚的指標和景點解說牌,讓一般遊客難以深入內埔老街,看見它的「內在美」,從外在來看,新舊建物參雜的街景,對「老街」來說,更是一股致命殺傷力。
這間鍾家的香谷居,還有對面黎家的步雲居,這兩間老屋都是內埔老街上大約六十年前有錢人蓋的豪宅,我們可以看出那時候的豪宅是什麼模樣,不過,現在在後頭一點可以看到新蓋的房子,整條內埔老街有新房子,也有老房子,外地遊客到這裡很難一下就可以體會內埔老街的古樸風味。
[遊客]
旁邊有一些比較現代的建築,就是有點調性不合的感覺,就是沒有像是一個完整的,零零散散的感覺。
[內埔鄉公所
主秘 張世東]
專家看了希望,因為這邊新的東西、新的建築物、新的廣告招牌,新的東西太多了,把原來古老的東西遮住了,所以這邊需要的是一個所謂的「減法設計」,就是把新的部分遷走,但是這部分的重點,當然需要這邊的居民大家一起來配合,一個共識,大家來做環境的再造,這樣才能有比較大的成果。
需要居民配合,才能看出再造成果,然而,並不是每一個老街居民都參與老街再造運動,部分住戶對於自己居住的老街,未來該如何發展,其實抱持著事不關己的冷漠態度。
[內埔陽濟院老街發展協會
幹部 余鳳蘭]
大部分的居民都是持觀望的態度,當然他們也是很希望我們老街可以帶動起來,我發現我們帶外地團體來的時候,我發現他們臉上是帶著笑容,很開心的,我希望不管是老街居民、或是地方首長還是要盡一點力。
[內埔老街
居民 劉峰菊]
我們年輕人當然是希望越發展越好呀,可是我爸可能觀念比較古老,他不喜歡被人家吵,我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我很想去參與,可是我上班的時間,沒辦法配合,
長期輔導各村庄投入社區營造的米倉藝術家社區協會,甚至認為內埔居民對自身擁有的珍貴文化,嚴重缺乏自信,對在地文化認同感並不高,
[米倉藝術家社區協會
常務理事 曾琬婷]
這裡有沒有什麼,其實是一種在地文化認同的價值,譬如說,自己內埔的人也好,你問他,他就說那裡沒有什麼,你可以不用去了,
[米倉藝術家社區協會
理事長 張新丕]
我們講老街,當然很多人不認同,內埔有老街嗎?六堆的定位很重要,看什麼特產,六堆是什麼樣的,內埔是怎麼樣的,我們對很多我們自己的東西沒有信心,我現在比較擔憂的就是這樣,大家信心不足,大家對自己的信心不足,實在我們不能用自己的方式來想我們六堆或內埔,我們要想跟外地人講我們的特色,這邊特色是什麼東西,這是最重要的啦。文化的東西是你沒走出去,你就沒辦法看到自己東西的珍貴,繞全世界一圈,我們內埔也很有特色。
少部分看到內埔老街特色,積極參與老街再造、出錢出力的居民,卻對老街未來的藍圖樣貌,有著不同的想像,因而拉扯著老街未來的發展方向。
[內埔陽濟院老街發展協會
理事長 林國松]
講文化是很枯燥,你一定要和產業(結合),譬如說將來我們辦活動,有客家唱山歌的來表演,還有爆米花的產業,爆米花,紙傘的啦,文化唱歌娛樂讓它帶動整個活動。
[內埔陽濟院老街發展協會
幹部 余鳳蘭]
我們大部分的理想就是,這是屬於文化老街,我們和一般的老街不一樣,因為我們距離外面的商業區很近,我們裡面不需要其它的攤位進來,我們希望在地的居民他們家裡本來有在經營什麼或者是有什麼特殊的專長,可以在家設立幾個商店幾個點,用比較傳統的商店、有特色的商店,一方面我們自己在這邊經營的話,有客人進來,我們可以幫他解說,介紹我們老街原來的建築,有什麼文化,有什麼故事。
一心期望老街發展蓬勃,卻不知老街定位為何。自己居住的老街該闡述怎樣的人文故事,呈現何種動人面貌,居民們沒有共識。
[內埔老街
駐點藝術家 李屏光]
很多種想法,有的人一直想為什麼老街做不起來,每個人一直問為什麼老街做不起來,他們沒想過自己又做了什麼,他們沒想到,一定要每個老街的人都做,像北部的北埔他們對自己的老街很有共識,大家都一起做,才做得起來,
[內埔老街
店家 劉劍平]
應該由居民去做決定,由政府來做輔導或者由政府來做協助,其實如果完全由政府來做主導的話,反而會喪失當地的一些文化特性,那政府這邊到底做的多不多,其實應該追溯到居民到底做了什麼,
居民始終無法凝聚高度共識,以致於他們「最高度共識」且殷殷期盼的政府資源一直無法進場,
[屏東縣客家事務處
副處長 鍾志上]
一個老街不是用縣政府的力量就可以活化起來,主要是地方和老街的居民,本身要有民眾的參與感。他們老街要怎樣改造,他們自己去想,主要是他們老街那些居民要團結,如果有一個共識要幫他們辦活動、做建設,都比較沒有問題。
[內埔鄉公所
主秘 張世東]
這邊的居民可能沒有真正的了解自己社區營造的真正意義,因為真正的意義是說,我自己的家,我想要變成怎樣的樣子,我住的環境要變成怎樣的風貌,2721但是變成說現在目前的狀況是,沒有一個很高度的共識情況下,在社區營造這部份可能沒辦法推動成功。
兩年前,屏東縣政府起了頭,委託米倉藝術家社區協會找出內埔老街質樸蘊含的珍貴文化,抹去上頭一層厚厚的灰塵,讓各界看到老街古樸的樣貌,同時改由在地老街發展協會來營造,但在地居民並未意識到自身文化的可貴,對老街未來發展方向也定位不清,以至於內埔老街的名氣被打響了,卻後續經營乏力,只讓外地遊客看見老街夢起又夢碎的沉寂。
文字/撰稿 宋宇娥
攝影/剪輯 蔡裕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