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醮或是普渡時,常常都可以看到紙糊的裝置物。這傳統的糊紙業,因為純手工的特性,加上人才大量外流至中國,逐漸凋零。不過新竹新埔一家糊紙店,靠著家傳的好手藝,以及客製化的服務不斷創新,在當地已經屹立不搖超過一個世紀。第五代經營者還成立展示館,陳列像大士爺、四大金剛等等的各式紙糊產品,讓平常只能在廟會活動才看得到的糊紙藝術,少了距離感和神秘感,達到傳統技藝宣傳的效果。每年農曆七月,新埔義民祭,可說是北台灣的宗教盛事之一。夜晚的活動會場,佇立著一排排的水燈牌,指引好兄弟前來共享普渡盛宴。

[新埔糊紙店
第五代 劉保志]
因為水燈它只在水上漂,你知道嗎,遠方的遊子孤魂不知道,有些會不知道說已經在施放水燈,在招祂們回來,所以會有這個水燈牌。

這裡是一家專門做廟會裝置物的工廠,多年來,新埔義民祭要用的布置、紙糊、花燈等等物品,都由這裡生產。事實上,這間工廠已經有百年歷史,原本是做紙糊物品起家,這幾年營業項目拓展到廟會活動。

[新埔糊紙店
第五代 劉保志]
要因應市場的需求,市場就需要這些東西啊。像搭醮壇,水燈牌,去幫人家豎燈篙,還有一些紙紮普渡場那一類的。

偌大的工廠裡處處都有民間藝術,像普渡或建醮時常看到的大士爺、山神、土地公,還有護壇四大天王,個個威嚴無比,只是在這裡,還暫時見不到祂們的廬山真面目。

[新埔糊紙店
第四代 劉興星]
表示那是新的東西,掛紅彩,沒有掛紅彩拿開來就變舊的,所以做好要用紙去包著(臉),不然就用紅布包著。要使用的時候,要請一些道士來開光,就可以把它打開來。



劉興星做糊紙已將近60年,17歲就接下家中事業的他,過去以做燒給往生者的用品為主,後來殯葬業競爭日趨激烈,現在改走廟會裝置藝術。

[新埔糊紙店
第四代 劉興星]
前一年的下半年,就要做今年元宵的,因為到了二、三月開始,開始要做中元的。

這家祖傳的紙糊店,成立於1889年,劉興星是第四代,然而其實更早的祖先,在原鄉也是從事這個行業,這本超過兩百年的繪本,就是他們的傳家寶。



繪本裡神祇個個栩栩如生,而且筆法精細,有時候劉興星在創作時,為求精確還會拿出來參考,也可以藉此證明,自己的確是權威。

[新埔糊紙店
第四代 劉興星]
有些廟宇沒有圖跟他們講,(他們)不會相信啊,也不會接受啊,客人不會接受啊,跟他們講以前就是東西,別人就比較會接受。

有些「產品」要依循傳統,有些,則要客製化。

[新埔糊紙店
第四代 劉興星]
(民國七十幾年)做機車,叫做名流啦,那時候飆車很流行的時候。飆車飆到黃泉路,我是第一家(做紙機車的)。

看看這棟豪華的靈屋,建築是西式洋房,裡頭設備也一應俱全。只要客人有需求,還可以增加生活用品。

[新埔糊紙店
第四代 劉興星]
手機、手提電腦,什麼都有啊,照相機、槍,什麼都有啊。一個世代一個世代的人思想不一樣,他要的東西是最後想的,最後的人想出來的東西,那當時就是新的東西。

客製化和不斷的創新,是劉興星堅持的經營理念,也是這項家族事業能超過百年的重要因素。劉興星說,在紙糊興盛的年代,光是新埔鎮就有十幾家專門店,現在只剩他在從事這項傳統產業了。這幾年,他逐漸把事業交給兒子,希望家傳的好手藝得以延續。身為第五代的劉保志也很爭氣,為了拓展視野,他還會出國觀摩。

[新埔糊紙店
第五代 劉保志]
日本人說他們沒有進步,他說四百年前這樣,四百年後也是這樣,可是他從小細節開始做起,傳統的東西他們從來都沒有廢掉,從來都沒有遺棄,他一直都延續,但是他從延續裡面去做變化。

[新埔糊紙店
第四代 劉興星]
年輕人我們有教他說,要不停地投資,投資到老,到死還要投資,不然停下來就退後了。技術、經驗、財力、客人,全部要累積,累積起來長期投資,才可以生存。這我兒子做的你看,這是雨神。

幾年前,劉保志成立這個展示館,把自家產品和家族事業發展的點滴,一一呈現,這樣的創新,讓老爸很滿意。

[新埔糊紙店
第四代 劉興星]
不會像以前老店很簡單,幾個偶放一放,現在不是,(兒子)他要做到現代化。

有這樣的展示館,民眾在特定節日之外,也可以欣賞紙糊這項傳統技藝,過去總有些距離感的紙糊神祇,不再只能「遠觀」。

[新埔糊紙店
第四代 劉興星]
沒有這樣放一些給人家看,紙糊、紙糊只知道這樣,一下子就燒掉了,燒掉了就看不到,廟宇熱鬧的時候,民眾又擠不進去,被封掉了,變成很神秘。

[新埔糊紙店
第五代 劉保志]
我已經沒有把這個當一個事業,我現在在做的是文化創新,我做這種東西,要讓大家參與、了解。給所有客家人,甚至是閩南人,外地人,都知道說我們客家有這種傳統,有這種的技藝跟藝術。

在傳統的精神上,不斷融入創新的思維和做法,劉家的紙糊業,延續的不只是好手藝,還有文化傳承的使命感。

採訪/撰稿 羅弘昇
攝影/剪輯 蔡裕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