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的時間,紙糊業的大環境有了很大的改變,不過劉保志和他的家人,依舊繼續堅守崗位,為的是一份對客人和員工的責任感。
10年的時間,紙糊業的大環境有了很大的改變,不過劉保志和他的家人,依舊繼續堅守崗位,為的是一份對客人和員工的責任感。
來好了沒,可以齁,來慢一點,不能倒,不能倒,抬後面一點。
繁忙的新竹街道旁,一群師傅們正趕著搭建「感謝台」,有的忙著鋸開竹子,有的忙著在舞台上釘木板,還有的沒有防護措施,靈活的移動,繫上有城隍廟樣式的布景。
[新埔紙糊店第五代
劉保志]
因為我們新竹城隍廟,是全台灣最大的城隍廟,最大的城隍廟,它每年中元節的時候,有很多的活動,很多活動的時候,它會有很多那種陣頭啊,宮廟啊來幫忙,所以祂城隍爺是請到這邊,來跟大家道謝,所以這東西叫做「感謝台」。
好那邊釘,那支不用釘,旁邊那支釘下去,好釘。
鐵鎚敲呀敲,要把安裝燈泡的木條釘上去,隨著時代的進步,以往使用的傳統燈泡也已經改為LED燈,不僅亮度更亮,也能省下不少成本。
車子開進來
開著吊車,緩緩停靠路邊,紙糊店老闆劉保志頭戴斗笠,還是抵擋不住正中午的炎熱,臉上不斷冒出汗珠,儘管如此,他依舊認真指揮現場,也動手一起幫忙。
來,好這邊,這邊我這邊。
[新埔紙糊店第五代
劉保志]
做是應該還有在做,就是說比較南部啦,南部一定有做啦,北部可能就剩我這家還有做,客家人來說,應該就剩我這家。
第五代傳人劉保志,10年前從父親手中接下傳承的重擔,10年過去了,他仍繼續努力堅持著。
來到新埔的工廠,阿姨正加緊腳步釘製水燈,員工們也忙碌搬運著,由一顆顆紅色燈籠組成的水燈排,這些都是為義民祭在做準備。
拿兩條帶子來,綁在鐵架上我一起拉過去,對啊對啊,沒關係關係,我跟這個牌子一起拉過去就好。
這10年來大環境不斷的轉變,生意越來越難維持;今年還受到新冠疫情的影響,近8個月的時間沒有穩定的收入。
[新埔紙糊店第四代
劉興星]
你看像現在的人老了,人過世,糊紙這個部分,那全部都被禮儀社,葬儀社統包去做了,統包給他們,到我們手上後,以前做一場的,現在變成要做3場,價錢掉了,不太能做下去。
工寮這邊清開來,等一下那邊還有一台車嘛,看下幾支,看三支或四支推進來。
以往廟會活動大多是民間自己辦理,但現在大部分都是利用政府資源,場次大大減少,面對這樣的挑戰,劉保志也從中觀察到社會的問題。
[新埔紙糊店第五代
劉保志]
這是一個警訊呢,怎麼說是一個警訊,廟會多表示地方百姓有賺錢,現在不是這樣了,廟會越來越少,看不到地方的繁榮,跟經濟那種的復甦。
我以前單單這個步驟,手塗抹糨糊,不知道抹了多少年才學會。
熟練的塗抹糨糊、黏貼、固定,劉保志正專注地製作做中元節的大士爺。儘管大環境不利於產業的發展,他和家人仍努力堅持著,也因為對客人和員工的責任感,讓他能有繼續做下去的力量。
[新埔紙糊店第五代
劉保志]
雖然他們是有工作才做,沒有工作就休息這樣子,不過這樣做也做了20多年,他們這麼多家人,我有時候也會想想自己,這樣算起來還可以喔,這麼多人跟著你生活,我養得起這些人,我是說沒什麼賺錢,沒賺錢也沒什麼關係啦,沒有負債就好。
[記者
涂至伶]
傳統的手藝也可以有創新的作法,在合興車站這邊可以看,一個個小朋友在草坪上奔跑,這是用花燈的骨架塑形而成,也是劉保志老師在去年「浪漫台三線藝術季」推出的作品,現在還是有很多人特地來欣賞。
劉保志老師受到策展人的邀請,創作了「奔跑的孩子」,這個作品一看就有一種特別的生命動態。
[新埔紙糊店第五代
劉保志]
給我做他也沒有畫圖,他說你照你的意思做,我要做多大多高,尺寸跟我說,你要做多少個人偶,小孩子要跑的那種感覺,我也不知道這麼受歡迎,最後要把它拆除的時候,地方人士說這留下來、不要拆掉。
[新竹縣九讚頭文化協會理事長
吳界]
大家都知道合興車站,現在叫做愛情車站,是因為當初有一個曾春兆曾老師,在這邊追火車,追了3公里,終於追到這個火車、搭上火車,
所以也追到了自己的女朋友,所以我們是希望可以把這樣一個愛情故事,在這邊可以做一個呈現。
好來,就照他的姿勢擺pose。
[新竹縣九讚頭文化協會理事長
吳界]
不管是傳統的產業,還是工藝,其實現在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說,怎麼樣去找到它的當代性,怎麼樣跟可以和現代人連結在一起,我覺得是非常重要的,所有透過這次這樣的做法,我覺得它是去打開一種想像。
[新埔紙糊店第四代
劉興星]
再過10年後,台灣做這紙糊業的人,會只存1/3,接下來的10年不知道會怎麼變化,我們也不會知道,我說這可以不可以,我們也看不到
也沒辦法預估啦,說後代人會怎樣,那就後代人自己去想辦法了。
[新埔紙糊店第五代
劉保志]
要看我後代人啦,也不是說一定要我兒子,也不是說一定我姪子、外甥,有人想要做,我們就會培植他來做。
未來會如何,坦白說是一個未知數,產業的沒落,對劉保志來說有擔心有不甘心,但確定的是接下來10年,他還是會努力堅守這項傳統工藝、持續傳承發揚!
採訪/撰稿 涂至伶
攝影/剪輯 羅應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