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的教育分為初等、中等及高等教育,其中初等或中等教育普遍又分成國民、國民型及私立學校,所謂國民學校是政府主導並全額補助的學校,以馬來文教學;國民型學校,政府只給部份津貼,主導權仍屬於各校董事部。而大馬的華文教育大部分便屬於半津貼國民型學校或私立學校,這些學校所需的經費,大部分就由華人自行籌募,因此經費的問題常常影響到辦校的成效。而到了高等教育時,因為大馬政府限制各種族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對於華人私立中學的文憑又不予承認,因此許多年輕人必須忍受離鄉背井到國外讀書,而人才也因此流失到外國。如何用華文來凝聚華人力量來抗衡不平等的政策,又能夠讓各族群的母語像是客語這些,能夠傳承下去,對西馬的客屬公會來說,目前是一個矛盾又很棘手的問題[崇德國小家協主席
古添發]
華社捐款給自己華文教育是第二個所得稅。

[霹靂州深齋中學
校長 何家珍]
不知道要站在那個角度來看問題,因為培養的人才,好的、程度不錯的,完全被外國吸收了。

[崇德國小
校長 賴春郿]
我們盡量不鼓勵他們講方言。

<把那第一題找出哪一個是藏字,來再來試過,哪一個是藏。>

崇德國小包著白頭巾的少數馬來人白色的上衣搭配著黑色的短褲,猶如十幾、廿年前台灣小學生的妝扮,在這群華人臉孔裡卻參雜著幾位包覆著頭巾的學生,一同上課學習華文。

<山洞裡暗藏著許多黃金,那些圖書全被沒收了。>

崇德小學位於馬來西亞檳城浮羅地區,是一所國民型華文小學,兩百多位學生中,多以華人為主,但也有約11位馬來學生就讀,和公辦國民小學以馬來文教學所不同的,這裡多以華語為教學媒介。

[崇德華文小學
校長 賴春郿]
華文課會比較多,因為我們是華校,最少的就是英文課。數理科我們就用華文教,比如科學我們教四堂課,然後兩堂課用英文教。

<CG1 IN>目前馬來西亞的小學教育共分為國民小學、國民型小學,國民小學完全以馬來文教學,所有經費都由政府支應,而國民型小學分別以華文或是淡米爾文教學,而政府僅補助部份的行政費,多屬於半津貼學校,因此國民型小學往往受到經費的限制而影響辦校。

[崇德華文小學
校長 賴春郿]
它(補助經費)有固定,看看有多少個學生乘以什麼科目,比如說生活技能,每個人頭10令吉(新台幣100元),所以我的4、5、6年級,一百多人就一千多塊(馬幣)。

像浮羅地區的崇德、新義民等華文小學,其實早在大馬政府成立以前,便由華人創辦,而學校維持傳統的董事會組織,校地主權歸董事會所有。

[新民義華文小學
董事長 黃紀福]
自己華文教育裡老實講,客家人在客家村裡很努力,以前你看在那邊,建學校的都是客家人比較多,自己的子民子弟,如果沒有教育就沒有下一代,所以對教育很重要。

<記者STAND>
從馬來西亞獨立以來,馬來西亞憲法便確立了馬來人的特殊地位與語言制度,所以馬來西亞政府對於華文教育的態度是不支持,甚至是打壓的,所以現在你在馬來西亞看到的華文學校,大部分是華人自行募款來辦的。

像最近由於浮羅地區日益發展,崇德國小的學生人數也逐步增加,校方評估急需擴建教室,但擴建經費初估就需馬幣250萬,約新台幣2500萬元,對屬於半津貼的崇德國小來說,真的是捉襟見肘。

[崇德華文小學
校長 賴春郿]
我們需要擴建,因為我們的教室只是夠上課而已,其他特別科室都不夠,而且我們的食堂也很簡陋了,廁所更陳舊不堪,所以我們希望重建。

[崇德華文小學
董事長 曹水源]
在馬來西亞,多數由華人的董事部,華社人士出錢出力來重建,政府來幫忙的很少,所以多數要靠華人。

<記者STAND>
檳城是一個多語言的社會,走在街上,你可以看到很多文字寫的招牌,你看到華文寫的就表示這是華人開的商店,不過馬來西亞政府又一個很特別的規定,就是華文不能大於馬來文。

以罰款拆除招牌來限定其他語言的出現,單由招牌廣告的政策,就可以看出大馬政府對待它種語言的態度,面對這樣的窘境,華人也有一套自己的辦法。

,報館的募款桶大家支持一下,大家多多支持。.

自1973年開始,檳城的中元節就不只是祭拜好兄弟,或宴請賓客而已,全檳城250個街區在每年農曆七月,便以募款餐會及義賣的方式,為華文學校籌募建設基金。

[公巴區慶禱中元盂蘭盛會
主席 拿督蔡瑞先]
我們每年就趁著普渡中元的時候,聯合中元聯合會,來向所有街區,我們華裔同胞來籌款,每年為一間華校擴建或是重建。

像去年中元聯合會便為崇德華文小學籌募了馬幣160萬,約新台幣1600萬元的建校基金,而今年檳城的華人,也再度動員為另一所公巴養正小學募款,每年這樣的景象便不斷的重覆著。

[公巴區慶禱中元盂蘭盛會
主席 拿督蔡瑞先]
因為祭拜好兄弟,人家說比較靈驗,因為你敢貢獻,熱心給它,大士爺會保佑我們,所以我們希望大士爺保佑我們居民安居樂業,同時也為社會教育貢獻一點棉力。

[檳州客屬公會
署理會長 拿督謝詩堅]
政府的政策裡面沒有華文教育這個字眼在裡面,沒有的,可是我們華人社會的堅韌性,它民族的自尊心很強,強到我們堅持要有華文小學的存在,強到我們希望說我們有華文中學存在。

但華文教育到了中學階段卻出現了斷層,全馬的國民中學或國民型中學皆規定以馬來語為主要教學媒介語。

[檳城聖心中學
代董事長 羅桂娘]
報告的時候用馬來文,考試的時候,等到小學的時候都是華文,一本英文、一本馬來文,到中學的時候,其他都是馬來文和英文,也有華文一本。

[霹靂州深齋中學
名譽董事長 胡萬鐸]
我從1954年就搞學潮了,因為當時我們的殖民政府要壓制我們的文化,不給我們發展,只是准許到小學,中學你們自己去辦,那個政府承認的只有國民型中學,到1972年他們就另外變成國民中學了,你要讀華文班一定要超過15個家長申請,才可以開班給你,同時還是下午班,不給正班。

大馬政府為統一國民教育路線,依1961年的教育法令,便將所有華文或英文中學,改制為國民型中學,不願改制的中學便只能放棄政府的教育津貼,成為私立中學,華人又稱為獨立中學。

[檳州客屬公會
署理會長 拿督謝詩堅]
我(華教人士)寧願鼓吹保留獨立中學,不要改制來做華文教育,來發揚華文教育,你政府改制的是要消滅華文教育,就這樣的情形,一個對立的思想。

像由霹靂客家公會所創辦的深齋中學,便是全馬69間獨立中學之一,獨立中學除了需要面臨經費完全自籌外,由於沒有完整的華文師資培訓體系,師資便成為他們最大的困難。

[霹靂州深齋中學
校長 何家珍]
因為我們的課本多數是以華文為主,以本地栽培的人才,除了華文學校,畢業之後,多數差不多百分之九十幾,都會流入這邊本地(國民中學)讀,所以變成他們的華文程度只有小學,變成沒有辦法進來敎中學,所以我們的師資大部分來自於台灣。

也由於大馬政府並不承認獨立中學的文憑,因此獨立中學的畢業生,往往要面臨何去何從的問題。

[檳州客屬公會
署理會長 拿督謝詩堅]
你不通過兩個政府的考試,你不可以進政府的大學,就這樣,就造成很多國民型學校,認為我要讀本地大學,應該要經過這樣的途徑,就因為這樣國民型學校就比較多。

獨立中學就曾因為畢業後無處去,讓招生人數越趨減少,但隨著馬來西亞的獨中復興運動及外國大學承認獨中文憑後,才讓獨中開始起死回生。

<聲音來源:霹靂州深齋中學名譽董事長 胡萬鐸>
這個時候是1964年多,到了1967、8年的時候,學生是最低潮,慢慢經過時勢改變,獨中復興運動之後,學生才多起來。

[檳州客屬公會
署理會長 拿督謝詩堅]
就引起外國的大學注意到,這是另外一群合格的學生,比較有智慧的,有能力讀大學的,我們就收來,就這樣變成獨立中學又吃香起來,我們的文憑受到外國大學的承認,包括新加坡大學都承認。

但就讀國民型中學的華人,即使擁有政府承認的文憑,要想考進政府大學,卻不僅僅是努力就可以的,血統也成為一道難以跨越的門檻。

[檳城州浮羅山背
居民 管複翔]
打壓是肯定有的,你可以看到,我們華文中學畢業生進大學有很多打壓,因為它固打制有限額,不是說妳成績好就一定可以進大學。

[馬華公會前國會議員
丹斯里拿督 丘思東]
政府的大學有這種固打制的限制,就有它那種原來的基本原因,因為一路來馬來人,經濟能力比較薄弱,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比較少,所以政府為了平衡,知道這個需要,政府協助進入大專學院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士,就來幫助他們(馬來人)。

[檳州客屬公會
署理會長 拿督謝詩堅]
一般來講,華人進去(政府大學)比例差不多20%,就沒達到一般人心理上的要求,普通來講華人希望保留最少30%給華人,10%給印度人,剩下的60%給馬來人和土著,這樣就比較平衡的發展,但是現在有些就沒有這樣做到。

也因此大馬華人社會多年來一直希望爭取民間獨立大學的設立,但礙於政治的現實一直難以完成這樣的夢想。

<記者STAND>
1969年513事件過後,大馬政府就規定了一系列的教育政策,其中就限定了民間自辦高等教育的空間,更規定國內就讀大學的種族分配比例,使得許多華人要到國外讀大學,不過2002年馬華公會爭取到拉曼大學的設立,公平開放的招生,為華人多打開了一扇大學的窄門。

[馬華公會前國會議員
丹斯里拿督 丘思東]
雖然政府也有幾十所大學,都不能夠容納所有的民眾進大學,所以馬華公會就創立了這個拉曼學院。

[霹靂州深齋中學
名譽董事長 胡萬鐸]
馬華因為辦獨立大學不給我們,但是馬華也知道有做錯,所以自己來發起拉曼大學,因為拉曼大學其實就是獨立大學。

寬闊的腹地、美麗的景色以及新穎現代化的大樓,即使拉曼大學剛設立不久,卻吸引著全馬眾多華人子弟的嚮往,目前已經有一萬多學子從拉曼大學畢業,但大學的窄門仍有其限制,因此經濟許可的家庭到最後都必須考慮到國外深造,也讓許多馬來西亞華人面臨大量外移的情形。

[霹靂州深齋中學
校長 何家珍]
我看出去外面(國外)的有30%,尤其家庭環境好的,去的更遠,去到美國、英國是很普遍的,以我們學校來講,在我們霹靂州來說,出國是相當多的學校,問題就是我們這邊不留人,自有留人處。

為了能夠到新加坡、歐美國家等地深造,英文成為主要的學習語言,而華文又受到大馬政府許多政策的限定,也因此華文在馬華社會也出現嚴重的危機,而影響華人社會甚鉅的同鄉會館感觸最深。

[霹靂嘉應會
會長 丘才幹]
開會寄通知書,上面寫中文,他們說我看不懂,要寫英文,寫英文秘書又不會翻譯,要寫中文、英文,中文、英文才會通。

在這樣無奈的處境下,連華文都未必能夠生存了,就更不用說各自族群的母語了。

[崇德華文小學
校長 賴春郿]
我們盡量不鼓勵他們講方言,為什麼,因為他們講方言,常常講方言,寫作文也會以方言的方式來寫,不鼓勵。

猶如早期的台灣語言教育,在馬來西亞的華文學校,講客與、福建話等所謂的方言是被禁止的,這樣的制度卻非大馬政府所制定的,而是華人社會所凝聚的一種默契。

[檳城州首席部長
特別助理 魏祥敬]
但是目前階段我們華人還是強調,我們是馬來西亞的華人,我是馬來西亞人,但是我是華人,但華人裡面,我是華人的客家人,或者華人中的閩南人、華人中的海南人,那個就再也沒有人提了。

[檳州客屬公會
署理會長 拿督謝詩堅]
它統一了教育上的語言,所以人家講方言在家裡講,在放學後講沒關係,但是在學校裡面全部用華語、華文統一的語言,統一的文字,使得華人凝聚的力量不會被分散。

在大馬特殊的政治現實下,華人以單一華語普通話來試圖建立單一華族認同,讓華人的力量可以和馬來人主導的不平等政策抗衡,面對生存壓力而犧牲了多元語言,卻也讓馬來西亞流失了寶貴的多元族群文化。

採訪/撰稿 陳君明
攝影/剪輯 洪炎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