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發展過藍染工藝的台中太平,沉寂沒落多年後,在一群社區居民的努力下,重新綻放亮眼的湛藍,要大聲跟全世界說,這個在地的美麗故事。


 

 

曾經發展過藍染工藝的台中太平,沉寂沒落多年後,在一群社區居民的努力下,重新綻放亮眼的湛藍,要大聲跟全世界說,這個在地的美麗故事。

從剪藍草開始,蒐集藍染原料,每個步驟,學員們都不敢大意,仔細地摺好白色小方巾,綁緊,再小心翼翼地,把方巾浸泡到藍色的染盆中,整個過程,真是「既期待又怕受傷害」。

我們的布,盡量不要浮出那個液面,讓它在液面下,這樣我們的染布才會均勻,染起來的顏色才會漂亮。

[學員
鄧沛力]
三分鐘到了之後,就是壓乾,然後這個染料就是需要氧化,因此需要把它打開,然後就是比較平平這樣子。

染布,對學員鄧沛力來說,是人生首度嘗試,也開啟他對台灣文化的進一步認識。

[學員
鄧沛力]
我個人的話就是,對於那個手工藝有興趣,然後我跟,我跟一些朋友們就是發現,到台中就是有這個機會,就是藍染的機會,所以就是感覺也蠻有趣的,然後也是可以學多一點當地的特色。

[學員
何炳華]
還沒打開以前不知道,妳用想的好像是這樣這樣這樣,等到開獎那時,妳才知道有沒有中獎,跟妳想像的不一定一樣,有趣就在這。

就像開獎一樣,成品揭曉的那一刻,學員臉上滿是笑容,看來對藍色星空 布滿點點繁星的成果,很滿意。這個夏天,學員們在水源地文教基金會,舉辦的社區工作坊,跟著工藝師,學習基礎的染法和技巧。

這是一層蠟,一層蠟完以後,我們還要在除蠟的時候,要經過熱水,熱水去除蠟。

[社區工藝師
林麗貞]
因為我想說,我比較喜歡簡單一點,就把這個蠟,用毛筆畫,畫圓圈這樣子。

不只方巾或衣飾,藍染可以跳脫跟傳統布藝的框架,玩出更多可能!設計師和工藝師發揮巧思,讓藍染躍上燈座,成為浪漫的燈罩,另外,這個藍染時鐘,區塊配色更是別出心裁,設計師將深淺不同的藍,製作出二十二個色階,再選出其中十二色,詮釋深夜到晨曦時的天色演變。

[設計師
江婕妤]
我們也聯想到說早期就是,我們很辛苦的客家人,胼手胝足去採藍草,去做染色的這個情況,因為他們就是日出而做、日落而息,那想說好,那就把天色的一個轉換,移植在就是時鐘上面,所以我們會設計十二個顏色的色階,對,然後就是像十二個小時一樣,從白天到晚上。

一系列的家居用品,打破了藍染刻板印象,設計師江婕妤設計的藍染時鐘,曾入選為文化部工藝中心的台灣優良工藝品,二○一八年也入選了「金點設計獎」。

[水源地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葉晉玉]
太平在七、八十年前,有在頭汴坑,有藍染這個產業,但是因為,化學染料興起,所以這個產業就沒落了,剛開始做的時候很不簡單,因為我們要種藍草,還要訓練自己在地的社區,社區的居民,來做這樣的事情,非常困難,我們做兩、三年時,我一度曾想放棄。

現在正在台上講解怎麼染布的葉晉玉,其實在這之前的工作,也是執教鞭,只是他教的是微積分,葉晉玉是桃園客家人,但因小時候曾在台中太平,住上一段時間,九二一那年,看到有著他童年歡樂記憶的地方,一夕間滿目瘡痍,便投入救災,之後就決定留下深耕。

[水源地文教基金會專案經理
詹雅汶]
其實我是透過在這個社區的,一些就是培訓課程,然後跟著居民一起學習,然後也是因為水源地基金會的那個葉董事長,那他積極地推動這樣子的客家產業,那我們就跟著這樣子的培訓,一起學習、一起成長,在成長的過程中,因為我發現這是,這樣子的產業它未來是有,就是可以再有更大一個的創作力,然後有更大的一個特色,可以去展現。

[社區工藝師
林麗貞]
我們是利用這個葉子下去浸泡,讓它腐蝕,我們再去製作加工,變成我們,藍染的原料,所以我把葉子搓揉,它的葉子的汁液,它會釋放出藍色,藍色完以後它會接觸完空氣,會變成(釋放)「藍靛素」。

台中太平的頭汴坑,這個離市區有點距離的山區小村莊,在這,社區居民透過藍染工藝,訴說太平的點點滴滴。

[記者
許儷齡]
台中的太平再往山區進去,過去人們在這裡形成聚落,名為「頭汴坑」,頭汴坑又下分兩個里,一個是東汴里,另外一個就是頭汴里,這裡有不少客家人的蹤跡。

[台中市太平區居民
曾金鳳]
太平比較少數啦,也有,也有客家人,現在也很多客家人啊,因為怎樣呢,都是外地搬來的,有差不多三分之二是客家人,來全部都是耕山,我爸來是耕田。

根據資料,太平地區客家人口約有三萬五千人,占全台中市的20.15%。街區住民外,以頭汴里、東汴里的客家人,所占的比例最高,主要以農業生活為主。

[文史工作者
盧清泉]
傍山的地方,有許多樟樹,客家人在這個山區砍樟焗腦,砍樟樹焗腦油,因為腦油是重要的戰略物資,以前焗腦者都很有錢,現在(分布在)太平、東勢的山區。

被群山圍繞的小小聚落,乘載著豐富的故事,如今當地的清幽靜僻,和過去產業的輝煌榮景,反差不算小。既然有那麼多的故事,不如就讓藍染來說吧。

[水源地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葉晉玉]
全世界不只有我們台灣,泰國、中國大陸、還有日本、德國都有藍染,但是我們有什麼地方跟人家不一樣,就是一定要有土地在結合,我們有蝙蝠他們沒有,我們有桐花他們沒有,我們有客家許多的花布,很多可以結合的東西,他們沒有。

他們也知道,如果產品只是產品,沒有結合土地最真實的生命故事,那就少了足以感動人的關鍵。藍染這項工藝,放眼全台灣到處都有,究竟要怎麼做出「不一樣」?也是經過不斷溝通,才撫平觀念上的落差。

[設計師
江婕妤]
過去的話就是我們剛開始一起學,就是藍染的技法的時候,那就是媽媽們可能會覺得說,很辛苦啊,為什麼要染這麼多次等等的,那就是我們基礎都學好之後,我們想要進步、進階,讓它有一些改變的時候,當然會遇到一些困難或挫折,對,那媽媽們就是,大家還是想說團結可以克服,這個設計上的問題。

在傳統工藝中,注入設計美學,這項「社區工藝」還成立品牌,帶領藍染文創產業,向外拓展。今年他們首度嘗試,跟旅遊業相互結合,讓旅人住進一片「藍」。

[設計師
江婕妤]
今年年初我們有跟旅宿業合作,那我們想說,來打造一個特別的藝術房,讓旅客就是不只是說,只是去住一晚,就是沒有什麼特別的體驗,那我們就是布置整個房間的氛圍,讓它有一個就是,藍染特殊的效果。

[水源地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葉晉玉]
剛開始的時候,是勞動力發展署的多元就業(計畫)開始進來,後來這項計畫結束以後,得靠自己的時候,我就有個想法,就是說不要再靠任何的補助,就是我們自己來,拚出一條血路。

[照片提供 水源地文教基金會]
近年來,他們把這塊土地的故事,散布到世界更多地方,還多次代表台灣,參加國際展覽,足跡遍及美國、法國、泰國、新加坡及中國等。回顧從成立染布工作坊開始,當地居民開始接觸學習技藝,其中有地震受災戶、中高齡就業者。

[社區工藝師
林麗貞]
921地震以後,我們是房子有半倒,半倒,所以經濟上就有點,有點想說出來,幫助一點家庭這樣子,的生活的費用這樣子。
水源地文教基金會專案經理 詹雅汶]    居民們在製作的過程上,他們非常地就是,很享受這樣子在等待的過程,最後獲得驚喜的這個過程,我們在跟他們聊的過程中,會發現說他們已經沒有,再像以前就是會一直去回想說,過去九二一的一些情形,早期跟他們聊天的時候還會講到。

有了學習,生活才有了重心,部分學員透過專心染布、鑽研技藝,揮別過往心中那段陰暗。療癒、蛻變後,他們每位都變成了愛說故事、愛分享的人,他們直接把社區的特色印上衣服,像這個蝙蝠圖案,跟當地的自然生態,有緊密關聯。

[水源地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葉晉玉]
這個喔,要用縫染,蝙蝠洞的這個蝙蝠,要用縫的縫起來,然後綁穩,綁緊的地方就是白色,沒有綁的地方就是藍色,蝙蝠就是「福氣」,這樣有福氣的東西,可以回到我們太平頭汴坑來。

[記者
許儷齡]
過去先民為了在這裡墾拓,就在此處開埤作圳、開鑿渠道,渠道內陰暗漆黑,蝙蝠喜歡聚集在渠道或坑洞內,當地因此以「蝙蝠洞」命名,大約在民國五、六○年代,國人很夯來到這個風景區玩,不過隨著人潮增加,蝙蝠的生活受到干擾,蝙蝠就離開了,當地不見蝙蝠,遊客也就不來了。

[台中市太平區東汴里長
呂坤龍]
以前五○年代的時候,很多人,打擾下去,經年累月蝙蝠受不了就走了,走了後就是說,我們現在就是說,要恢復起來,恢復起來後我們有一個隧道,現在就在對面那邊一個隧道,就在復育,現在有很多的蝙蝠在那邊。

[照片提供 水源地文教基金會]
從一張張的照片中,又看到了蝙蝠的蹤跡!水源地文教基金會,除了推廣社區藍染產業,也和居民有共識地,推動地方蝙蝠洞生態復育,希望重現當年熱絡的觀光產業,二○一八年曾獲「國家永續發展獎」肯定。

[時任行政院長
賴清德]
雖然在工作的崗位上不同,那麼從事的內容也不盡一樣,但是背後的精神都,都是如此,也就是兼顧經濟發展、環境保護,同時也創造了社會公益,讓台灣整體可以持續往前邁進。

不只環境需要永續,記憶也必須延續、傳承,葉晉玉因為看到地方上,隨著光陰變幻,許多歷史的痕跡逐漸被淡忘了,於是邀請資深文史工作者,定期辦導覽活動,帶社區老少認識回顧這塊土地。

[文史工作者
盧清泉]    
不要說小孩子,許多年輕人說到這些時,他們也都很陌生,都不清楚,不清楚這些客家歷史文化,我們就看對象,看是大人還小孩,說不同的題材,讓他們了解,客家人的歷史文化是如何來,將來要如何去。

[水源地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葉晉玉]
太平這個地方,有很多弱勢的家庭的小孩,基金會用我們的結餘,請老師到我們那裡,深度旅遊服務中心,晚上免費課後照顧班,教小孩念書,教小孩念書以外,我們有時周末假日,會帶他們出來,認識各地各方的文化。

不忘自己走過太平,這群深愛鄉土的有志者,不辭辛勞帶領鄉親從社區公益,到擁有專屬品牌,一路走來堅定不移,青出於藍,繼續綻放耀眼的湛藍。

採訪/撰稿 許儷齡
攝影      陳靖維、林敬祐、李新隆
剪輯      陳靖維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全站熱搜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