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音樂團在老一輩鄉親稱之為「鑼鼓班」,八音的形成起因於客家先祖,從中原南遷至華南丘陵的過程中,不斷地融合了各地的民俗音樂,卻仍保留了客家族群原有的音樂主體,因此客家八音對於客家族群是深具意義的。在北台灣的「揚聲八音團」就是個相當受到肯定的八音樂團,團員有像已經六十幾年專業經驗的八音師父范揚城先生,另外還有能吟唱傳統客家山歌與小調,並擁有電機博士的黃永達教授等多人,各個成員都有著自個最拿手的領域與專長。今年初春,揚聲八音團走了一趟後山,在花蓮縣巡迴演出了十場表演,場場也都受到了後山鄉親的熱烈回響。初春假日、花蓮縣客家民俗會館來了將近百位客家鄉親,大家排排坐、聆賞著客家傳統樂曲。演出中的客家八音樂團是來自台北市的「揚聲八音團」,這個樂團是第一次來到花蓮地區做巡迴性的演出,有些當地的客家鄉親也是第一次欣賞到他們的音樂。

[觀眾
彭春梅]
很好啊,如何個好法?他們的說和對唱很有意思,像是兩方面的思念,想老婆、想老公這樣,很有趣,那聽八音演奏感覺如何?聽得很好、很舒服。

揚聲八音團的指導老師兼主唱曾榮妹唱著八音唱曲「掛金牌」,嘹喨高亢的歌聲令台下各個花蓮鄉親們聽得如癡如醉成立十六年餘的揚聲八音團是一個專業的傳統音樂表演團體,成員大都住在台北地區,這次在花蓮的巡迴演出是由八音團團員、同時也是台科大的教授黃永達所帶領,共四天的行程中進行了十場表演。

<海陸腔和四縣腔混起來說、是說打八音,老弟我也是花蓮人、我是鳳林人。>

[揚聲八音團
團員 黃永達]
因為有很多其他的娛樂、又有電視,所以說大家注意要來聽這個八音的機會、和時間與機會就比較少,所以我想對花蓮地區的鄉親來說很可惜也蠻不公平的,我就請揚聲八音團來花蓮四鄉鎮巡迴。

揚聲樂團的演出讓後山鄉親們聽到了少有機會接觸到的客家傳統八音,還有一種難得聽到的客家山歌-「苦情平板」。

<十八嬌蓮、這是屬於一種苦情的平板,我們請到的是范揚城團長,范揚城團長七十幾歲了>

團長范揚城和團員羅秀蘭兩人連續十餘分鐘的苦情平板對唱、牽動著台下聽眾們的情緒起伏,也秀出表演者的歌喉耐力,連續表演了十餘個節目後、緊接著八音團大夥又要趕往吉安鄉五榖宮準備晚上的第二場巡迴演出。

<目測一下、有沒有在正中,等一下綁上去,來、來、來,大家看看,遠一點看才看得到。一二三四五、一二三四五、OK,好、綁上去。>

團員們掛上晚會紅布條、表演台戲棚與燈光也一一安置,現場準備的上百個座位就等著吉安鄉親們的蒞臨…上百名觀眾們用熱情掌聲歡迎揚聲八音團的演出序幕,吉安鄉長和力邀揚聲八音團前來演出的花蓮客協理事長也都在場全程觀賞。

[吉安鄉
鄉長 田智宣]
客家的八音團在我們花蓮地區比較少,我們公所也有培養一個班在做練習,但是今天我們台北的揚聲八音團,來到這邊給我們很好的學習機會,他們表演得非常好。

[花蓮縣客家文化協會
理事長 范振城]
吉安有一個八音團,才組織一年多而已,但是成果還不是很好,所以請台北的八音團過來當我們的學習對象,讓我們花蓮人聽得到西部的八音團唱的那麼好。

八音開場曲後便是連續多首傳統唱曲,台下觀眾們無不認真欣賞、也有人用錄影器材全程錄影,其中還有幾位鄉親、是在白天看了花蓮縣客家民俗會館的表演後,再趕場到五榖宮演出現場。

[觀眾
彭玉蘭]
像羅秀蘭唱我們聽得懂的,像思戀歌也好、山歌仔也好,老山歌也好,還有採茶戲我們都非常喜歡聽,很多愛聽的人沒騙你都很愛聽,尤其她們唱的聲音,兩個女生唱的聲音都很好,她們的唱腔都很好聽,唱曲也唱得很好。

巡迴演出第二站也得到了客家鄉親們的熱情與支持,其實揚聲八音團以往獲得的獎項和專業肯定早已不計其數,在公視頻道的音樂競技節目裡、揚聲八音團還榮獲三次比賽冠軍,十幾年下來的專業經營中、除了靠團員們平時的努力外、團長范揚城一甲子以來的經驗與領導也是八音團成功的原因之一。

[揚聲八音團
團長 范揚城]
我開始學是日據時代末和光復時、剛好十三歲,那時候十三歲光復時沒什麼可以做,不是學打拳就是學這個吹嗩吶、拉二胡、就只有這些啊,那時候沒什麼工作可做,光復的時候啊,不是學打拳就是學八音。

為了自己的興趣、范揚城從小就不顧父親反對硬是要學傳統戲曲,讓他能帶領起今天的揚聲八音團、且成為客家傳統樂界翹楚;而八音團其中另位重要成員黃永達、也有一個完全不同的背景故事。

<是客家人、知道自己是客家人的請舉手,舉手的比剛才會講客家話的要多很多。>

在台北科技大學的一堂通識課程中、黃永達正在為同學們上課,今天授課的內容是認識客家。

<客家人在一個最重要的一個藝術上面的、發揮的非常非常的淋漓盡致、那就是客家的歌謠,傳統音樂就是八音的演奏。>

黃永達從小就是個很愛唸書的客家子弟,是美國紐約州立大學電機博士,擔任台科大教授多年,而他對客家傳統音樂的涉獵也和他的專業領域一樣的高深。

[揚聲八音團
團員 黃永達]
我小時候就時常接觸傳統客家的曲藝,包括八音、唱曲、唱山歌等等,後來有一段蠻長的時間沒有接觸到,就是大概幾十年,所以這十幾年我很注意這方面,就專注去做整理和研究這樣。

因為對客家傳統文化無法忘情,黃永達投入客家傳統音樂的研究一眨眼就過了十幾年光景,他還出版過多本與客家文化相關的著作,可說是客家文化界的專家,最後因為認同揚聲八音團的專業而加入了該樂團,而揚聲八音團班長何在鑫也有他自己走進這個樂團的一段故事。何在鑫是苗栗獅潭人、十八歲時就上台北工作,在三十年前的社會環境中,感受到客家人語言使用的保守性格及文化流失的嚴重性,而對自己的族群文化產生了更強烈的認同。

[揚聲八音團
班長 何在鑫]
因為當時剛上台北的時候,我們客家人在台北說真的不敢講客語,連我自己都有一樣的感受,到了台北客家人之間都不敢說客語,但是我還是會有多少的堅持。

<客家藝文中心你好,對、是,是這個電話不會響、響鈴不會響…>

何在鑫每個星期日都會來到北市客家藝文中心擔任志工及導覽員,曾經營過機車行的何在鑫在六年前改行開計程車,自轉行後、時間上的自由增加了許多,雖生活在大台北,但是他的生活似乎還是在客家庄裡一樣,連他的計程車也像是個會移動的客家庄。每天何在鑫跑車時、不是在聽傳統客家音樂、就是在收聽寶島客家電台的節目。

<乘客一上車我也不知道客人是不是客家人,是不是也不會寫在臉上,但是我車上就是鎖定93.7頻道寶島客家電台,我可是不轉台的,客人要求我也不管他的。>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那個前面我知道啦就是,對啊,唭唭唭唭唭劻啊後面那個…劻.劻.打完去那邊我就…>

每個星期二晚上,所有的揚聲八音團成員都會來到台北市三興國小進行團練,除了原有成員外、也有其他北台灣的鄉親前來學習八音,其中一對來自五股鄉的母子學員每星期都會準時報到上課,學員媽媽就說、雖然兒子只學了一年多,但是進步卻非常多。

[揚聲八音團
學員 李珍燕]
我最大的收穫,就是小朋友對八音的感情,為什麼呢,因為現在他在街上踢到了八音音樂,他就會跟我說這是掛金牌、這是花園得子,因為小朋友對音樂的感受比大人強。

揚聲八音團的花蓮縣巡迴第四場表演活動在壽豐鄉美麗的的鯉魚潭池畔開唱了,現場還來了許多壽豐鄉親,大家互相切磋唱功、輪番上陣,許多經過池畔的遊客也加入了聽眾陣容,這趟花蓮縣境巡迴演出雖是第一次、卻已獲得了鄉親們極大的迴響,團長范揚城和班長何在鑫都說,只要鄉親們想再聽八音音樂及客家山歌、每年大家都可以再續攤,以八音音樂串起東部與西部的音樂交流、也讓大家的客家情誼永不間斷。

採訪/撰稿 李一凡
攝影/剪輯 彭晉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