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社會變遷,台灣由過去的農業社會轉型為工商業社會,如今已經很難看出與往日生活息息相關的重要水利工程完整的容貌。但是從這些過去的水利工程建設,我們仍然可以看到客家先民是如何辛苦的在貧瘠的丘陵地上,創造出各種水利奇蹟。繼續帶您到桃竹苗,看看先民如何克服各種地理條件,引水灌溉,讓丘陵變良田。
靜靜橫跨在溪流上方,隱蔽在青蔥山林之間的石拱橋,造型優美,看起來就像是一輪剛要升起的明月。
我現在走的這座橋,其實當初它不是做給人走的,是做給水走的,不過現在已經荒廢三 四十年了。
沒想到吧!先民費了這麼大的力氣、蓋石拱橋,居然是給水走的。住在橋旁的黃國章說,這座石拱橋其實就是人家說的過水橋,是上員山圳的一部分,過去主要用在引水灌溉農田。
[竹東鎮三重埔
居民 黃國章]
溪裡有水,先民就利用這個,在外面鑿進來,打窿,做一條橋,水從這邊流到上員山去。灌溉農田呀。
隨著農田廢耕,荒廢多年的石拱橋,早已雜草叢生。熱心的黃國章,拿起鐮刀除草,讓我們看清楚石拱橋的面貌。 ’’
看到古樸的石拱橋,吳慶杰忍不住按下快門。從事文史工作十多年的吳慶杰說,從水圳的建造,可以看出先民的智慧。在過去沒有抽水馬達的年代,開鑿水圳得先克服各種地理條件。遇到溪谷,就必須做一座供水通行的專用橋。
位於下員山圳上的口琴橋,是另外一種形式的過水橋。在水泥圳道上方,加上一條一條的橫樑,可以加強過水橋的結構。因為看起來很像口琴的孔,所以被叫作口琴橋。
[文史工作者
吳慶杰]
水量大的時候,會撐壞掉,會撐壞掉,當然一段一段有格子拉著它,橋就比較穩。
這個只能容許一個人通過的山窿,也是給水走的。當水圳受到山的阻擋時,不是順著山勢修築圳道外,就是必須開鑿山窿。
[竹東鎮三重埔
居民 黃國章]
這窿是以前要灌溉的時候,用人力拿鋤頭挖出來、抬出來的,這是灌溉水走的窿。
除了過水橋,在水圳的運作裡,水圓環也是個充滿智慧的建設。這個看起來不怎麼起眼的小水池,其實是一個負責分配水量的分水工,大多設在水源頭,有人稱它為水圓環。
這座位在新竹縣芎林鄉五座屋的水圓環,將頭前溪水,引入圓形分水汴,再從這裡將水分配到通往竹北市的舊港圳和通往六家庄的東興圳灌溉農田。
當然,先民的智慧還不只這些。打開水閘門、為輪軸套上皮帶,80歲的鄭書鑫跟我們說,過去沒有電力的時代,他們就是這樣利用水圳的水,帶動水礱礱穀。
[竹北市東海窟
居民 鄭書鑫]
放水,水車就會轉,帶動裡面的機器礱穀。礱穀還有碾米是嗎?是,皮帶套上去,機器就會運轉。
不要小看這台老態龍鍾的水礱喔,一旦將水閘門打開,水礱一小時可礱1500公斤的糙米喔。早期農業是台灣社會的經濟命脈,而水圳是維繫這個經濟命脈的重要關鍵。
[文史工作者
吳慶杰]
這隆恩堰,攔水壩,像現在水很多就有辦法流出去,要是沒有水的時候,全部的水全都進到導水渠,流到隆恩圳。
河岸邊白鷺鷥悠閒的覓食,這裡是位在竹東鎮員山里麻園肚地區的隆恩堰,這個為了取頭前溪水而築的攔河堰,多年來,擔負著新竹市農業、工業與民生用水的重責大任。
將近三百年歷史的隆恩圳,不但灌溉了新竹地區一、二千甲的農田,也造就新竹文明的發展。在台灣開發史上,土地開墾和水利開發密不可分,灌溉系統建立了,土地開墾才算完成。
不只是新竹的開發,苗栗的開發也和水圳的開鑿密不可分。而客家先民黃祈英是苗栗開發史上非常關鍵的人物。
[苗栗三灣內灣村
村長 邱昭本]
上一輩的人說埤頭(攔河堰)啦,去年葛洛莉颱風沖壞的,沖壞目前我們沒有恢復回去,現在用水用深水馬達抽。
190年前,黃祈英引中港溪水,開鑿了一條三公里長的內灣圳,灌溉了八十七公頃的土地,帶動苗栗三灣內灣村發展,造就今日內灣村成為苗栗三灣的穀倉。
[苗栗三灣內灣村
村長 邱昭本]
這就是我們三灣的穀倉,一甲地可以收割一萬多斤穀子。以前老一輩的人就說,嫁要嫁到我內灣,一輩子的生活就有得吃呀。
耕種需要充足的水源,沒有水就沒辦法耕作。苗栗三灣內灣村村長笑著說,內灣生產的米佔了整個三灣鄉的70%,內灣圳功不可沒。
[苗栗水利會頭份工作站
站長 劉學銘]
這一次科羅莎颱風,把入水口埋掉了,要用怪手挖開來,挖出一條溝,讓水從這邊過來。堰堤做好把水擋著,水就不會流走,水就會從這邊進來。
跟著苗栗水利會頭份工作站的站長劉學銘,我們來到了南龍圳的堰堤。據說1820年,黃祈英深入中港溪上游,築了第二條水圳,二公里長的南龍圳,這就是南庄客家庄發展的起源。
[苗栗水利會頭份工作站
站長 劉學銘]
劉站長帶我走下去看涵管,現在這條南龍圳,這個涵管出來這條水,下去灌溉大約三十公頃。這截上去以前是窿,以前全都是人工打的窿,像這個山坡上,用人工硬是挖出來的窿。
沿著山坡開鑿的南龍圳,開鑿過程可以說是非常艱辛,過去完全人工開挖,不像現在有機械幫忙,像是這段在山坡下,讓水通過的五百公尺山窿,少說也要花一年才能開鑿完成。
[苗栗水利會頭份工作站
站長 劉學銘]
像這個山坡裡,全都打窿,一直從水頭到這裡都是,以前都用人力挖的。這窿又不是挖很大,剛好人可以進而已,半蹲 半蹲,人可以進而已,小小個而已,就這麼大個而已呀。
除了引溪水開鑿水圳,過去先民也開挖埤塘儲水灌溉農田,桃園縣是全台埤塘密度最高的地方,有「千塘之鄉」的美稱。
這裡是桃園縣最有名的埤塘,龍潭大池,最早是用來灌溉農田的,不過石門水庫蓋好,就沒有灌溉功能了,現在用來發展觀光。
過去桃園台地最多曾有一萬多口的埤塘,總面積高達八千公頃,儲存的水量相當於一座石門水庫的儲水量,隨著石門水庫、桃園大圳等水利建設興建完成,埤塘的功能、數量就大大遞減,現在還剩下三千三百多口埤塘。
位於龍潭的龍潭大池和八德的霄裡池是桃園縣現存二個最古老的埤塘。超過二百五十年歷史的霄裡池,是客家人到桃園八德開墾的最佳見證。
[桃園縣環境景觀總顧問
陳其澎]
在早期因為水非常豐沛,所以也造就他們的田地非常肥沃,所以有一句古諺語,他們叫做吃不完霄裡米,用不盡霄裡水,砍不完霄裡竹。
埤塘、水圳,不但見證先民的開發歷史,也孕育著豐富的生態。隨著時代的變遷,工商業發達、農業沒落,埤糖、水圳漸漸淡出人們的記憶,但是這些大大小小的埤塘、密密麻麻的水圳,仍然靜靜的訴說著一段又一段的故事。
採訪/撰稿 詹淑雲
攝影/剪輯 彭晉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