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的眼神 熟悉的手勢 列車長探頭注意月台安全的態度 就跟每天一樣沒有打折 即使 這只是一個一天 不到五十人上下車的小站

建造於民國8年的基隆暖暖車站 現在看起來的確冷清 但事實上三十年前 這裡的旅客運輸量 可是如今的數十倍 不只旁邊的暖暖老街民眾 繁華一時的煤礦業 也讓暖暖車站享受過風光時刻
[暖暖居民]
那時候搭車的人多囉,很多啦,那時候一天的載客量,不得了,無法計算了,要去台北也是來這裡坐,要去松山台北,都是來這裡坐,因為那時候外面,沒什麼車在跑,現在大車多,像公車公路局,大客車都在跑了

隨著時代經濟起飛 大家出外有公路客運 自用小轎車 摩托車 多樣的交通工具很現實就替代了火車 因此暖暖火車站營運一落千丈 另外附近煤礦場一個接著一個封礦 無碳可運情況下 終於在民國八十年被降為無人駐守的招呼站沒有溫暖的燈光 失去人們的愛護 任憑風雨侵襲後 原本的車站建築都因為沒有利用價值也在民國八十三年被拆除 而這座比南投集集火車站還老的建築 如今只剩下一片空地供人憑弔

<記者stand>
因為越來越少人來這裡坐火車,暖暖火車站變成一個簡單無人的招呼站,而以前很熱鬧的火車站,倒塌以後,鐵路局認為根本沒有再建造價值,如今空空的月台,再多的快車經過,跟它已經沒什麼關係,因為這麼少人的車站,只剩普通車才會停靠

現代交通工具發達 老火車站難免跟著沒落 空蕩的月台 老居民再捨不得 也只能看著對號快車奔馳而過 懷想當年熱鬧景象 但時代的無情變化 又何只是暖暖才看得到

曾經繁華百年的煤炭和黃金業 讓基隆和台北縣東北邊幾個小鎮興盛一時
沿著風光明媚的鐵路北上而行 除了沒落到只剩無人車站的暖暖 不管是四腳亭 瑞芳 三貂嶺 牡丹 雙溪 貢寮 都跟以前樣貌大不相同

從西元1919年設站開始 距離暖暖站2.9公里的四腳亭車站 煤礦興盛時期 當地人幾乎全靠採煤維生 不過跟暖暖一樣 煤礦沒落連帶影響車站營收 民國72年9月15日開始停辦貨運業務 貨運運輸從此一蹶不振 車站也在當時拆除改建 日據時代的瓦磚從此消失 取而代之的是現在這座混凝土房舍

<記者stand>
來到這個車站,一定很多人感覺好奇,為什麼這裡的名字叫做四腳亭,其實也非常簡單,在很久很久以前,在這附近有一個涼亭,有四支柱子,所以住這裡的人,還有附近的人,就開始叫這個地方,叫四腳亭

就因為從前有個四腳涼亭 這個地名簡單而自然的順勢產生 至於已經不需要貨物載運的四腳亭站 目前被設定為三等站 設站長一人 副站長二人 站員三人 採取日夜休輪班制 不過原先的人工售票 改成電腦售票 想搭車的附近居民 購買列車車票 也不至於因為站務人員減少而不方便

熟悉的鐵路哨音聲 迅速通過的貨運列車 還有嘻嚷來往的月台候車民眾 瑞芳火車站不同於其他小站 少了安靜多了喧囂 因為這裡是台北縣煤礦鐵道中 人口最稠密的一站 為了應付每天進出數千人次 以及轉運不斷的煤礦水泥砂石列車 瑞芳車站站務人員 得需要六七十位工作人員才夠

[瑞芳火車站
站長 謝清田]
包括我們的金礦,金瓜石的金礦也收起來了,那九份,現在也都走觀光路線,所以現在反而是一些觀光客,尤其是外國,日本香港大陸的觀光客,來這邊懷舊之旅,反而比較多,那他們比較方便,就是在瑞芳站這邊換車,搭車到我們這邊換車,到平溪九份金瓜石,去做懷舊之旅

早在清朝光緒年間 瑞芳就是全台最大煤礦產區 而隨著礦業興起礦工攜家帶眷聚集 這個地處宜蘭台北交界的黑金小鎮 即使沒有了當年煤礦興盛的運量加持 但隨著這幾年附近舉世聞名的九份景點 以及轉往平溪十分風景區的旅客 都必須經過的優越條件 瑞芳車站成為了北部鐵道頭等車站之一

不讓福隆 奮起湖鐵路便當專美 進出人潮眾多的瑞芳站 現在也開始有月台便當販售 不過跟其他地方不太一樣的是 瑞芳車站出產的便當 配合當地盛產煤礦因此特地取名叫做礦工便當 不但滿足旅客需求 也讓月台充滿懷舊味

[瑞芳火車站
站長 謝清田]
第一個就說我們服務旅客嘛,第二個可以增加鐵路營收,第三個我也覺得說,月台變得很熱鬧,感覺非常有人情味

離開瑞芳車站 盛產煤礦的黑金鐵道正式進入崇山峻嶺 沿著谷底的基隆河上游小溪往東前進 經過幾個像時光隧道般的隧道 就到了另一個同樣曾經產煤的重鎮

<侯硐到了 要下車的旅客… >

民國9年開始營運的侯硐車站 主要就是因為當時小粗坑等地煤礦及金礦開採而設站 眼前這些沿山而建的老房子 正是當年讓礦工和家眷可以依歸的住處

[侯硐居民
蘇先生]
早上要來這做生意的,宜蘭和外圍來的,差不多五點多就要來這裡,才有位置可以擺

[侯硐車站
站務人員]
各位先生小姐小朋友你們好,我們答謝各為對本公司的支持,特別聘請一流名師
為您做出剛剛出爐,熱呼呼的麵包

零零落落的客人在寂寞月台上 讓人覺得場面有點淒涼 位在四面環山谷底的牡丹站 1922年開站時 本來在三貂嶺隧道口 之後為了因應牡丹村煤礦運輸 才遷到這個地方 煤礦停產後 民國79年8月1日降等為簡易站 由附近的雙溪站管理

空蕩的車站大廳 經過幾十年後的斑駁牆壁 加上班次少的可憐的列車時刻表 住在旁邊五十年的阿婆說 晚上坐車回來 經常只有他一個人下車而已 牡丹站的荒涼可見一般

相隔一公尺的老街 讓牡丹車站跟這個舊礦區 脣齒相依 沒有了推車忙碌的礦工人潮 車站似乎也就失去實際意義

潮起潮落 曾經風華顯赫的煤炭礦區 不管是暖暖 四腳亭 侯硐 牡丹 再怎麼絢爛迷人 傳說中的黑金鐵道 如今只能平淡 所有的歷史 經過時代考驗 終究只能是故事…

採訪/撰稿 謝佳凌
攝影/剪輯 陳志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