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105-156集(2009年) (17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老屋除了在建築方面有豐富的藝術文化價值外,背後都有一些傳奇或感人的故事,反映當地的歷史發展。「老屋風華」系列,本週要帶大家到桃園新屋范姜老屋,台中豐原萬選居,屏東佳冬蕭屋和萬巒劉氏宗祠,看看這些家族發跡的由來,以及對當地發展的貢獻,從不一樣的角度認識客家文化。位於桃園縣西南邊的新屋鄉,是一個靠海的鄉鎮,也是台灣重要的農業生產區。市區裡一片車水馬龍的繁華景象,就在這些高樓大廈背後,靜靜藏著一群老屋。再往前探訪,揚起的燕尾和厚重的馬背風姿好不迷人。它是新屋鄉內,唯一的國家三級古蹟,范姜老屋。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八八水災為台灣帶來嚴重的衝擊,當全國的媒體都把焦點鎖定在南台灣時,其實南投信義鄉的神木村的災情也不小,除了台21線等交通中斷外,十餘間民房、大量農田遭沖毀,雖然無人員傷亡,但早已討論多年的遷村議案,再度被提出,而行政院災後重建會也於日前將神木村畫為不安全區域,這個有九成客家人的客家庄,該遷村嗎?又要遷到哪呢?居民如何面對?從遠到近,滿坑滿谷盡是堆得比人還高的石頭,巨大的枯木橫倒其中,莫拉克颱風過後一個多月,南投信義鄉神木村仍是一片荒涼。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家不只是避風港,許多上百年歷史的老屋,除了紀錄著先民開疆闢土的點滴,更蘊含著豐富的文化藝術價值。這次我們推出「老屋風華」系列,從建築、客家和保存這些面向,窺視台灣老屋的美,認識客家先民對當地的貢獻,以及探討老屋保存的重要性。台灣的老屋跨越歲月和時空,見證常民生活歷史,反映了數百年來文化的進展與變貌。而遺留在各地的老屋,幾乎完整紀錄了先民篳路藍縷的滄桑和艱辛,同時也創造台灣特有的生活文化。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自從2003年,雲林縣古坑鄉舉辦了一場「台灣咖啡節」後,成功的炒熱了「台灣咖啡」的熱潮,也帶動台灣咖啡產業發展。而事實上,在清代,台灣就開始種植咖啡了,日治時代,日本政府更在雲林縣古坑鄉的荷苞山,種植80公頃的咖啡,荷苞山更被稱做是「咖啡山」。期間雖然因為日軍戰敗、台美斷交等原因,台灣咖啡曾沒落了三、四十年,不過,近幾年,因為古坑的另一項重要經濟作物柳丁,價格慘跌,部分柳丁農也開始轉型朝觀光果園的方向來經營,或是轉種咖啡,從栽種、烘焙、包裝、行銷等,全都自己包辦。珍珠般的水滴輕滑過葉面,經過一陣大雨的洗禮,咖啡樹顯得更加的嫩綠了。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八八風災後,不斷有志工前往災區,不管是第一時間的救難、運補物資,或是協助災區重建、心靈輔導。尤其這次有些地區,鄉親安全上沒有太大問題,卻因為道路中斷,民生物資無以為繼,這個時候就急需有特殊裝備的運輸工具才能接應。桃園縣吉普車救難協會的客籍志工,來自各行各業,自願放下手邊的工作,在災後一個月內出動四次,到各個災區協助救援、或是開著吉普車挺進幾乎沒有像樣的「路」可言的村落,送物資給受困的災民,很辛苦、有時也很危險,他們卻做得很開心。看這群無名英雄,如何將物資運進嘉義阿里山鄉。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講到便當,大家第一個想到的,應該就是「池上便當」了,也正因為名氣響亮,據台東縣池上鄉公所的統計,全台有一千多家「池上便當」,不過池上米年產量約一萬八千公噸,僅占全國的0.8%,根本不足以供應,因此這些便當店半數以上,用的都不是價格比較貴、品質比較好的池上米。為了保障真正使用池上米的店家及消費者的權益,池上鄉公所推動「使用認證池上米」標誌,店家只要半年內使用超過三千公斤的「認證池上米」,就能向鄉公所申請標誌,只不過,這樣做真的就能遏止「池上便當」氾濫的問題嗎?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傳統的玻璃工廠尋找第二春!苗栗竹南一家歷經三代傳承的玻璃廠,為了為日漸沒落的玻璃製造找到新契機,今年得到相關單位輔導,成為國內「觀光工廠」的一員。工廠裡面提供導覽參觀、古董玻璃藝品展示、了解玻璃生產之外,台灣少見的口吹及彩繪玻璃DIY體驗,也成為這家轉型後玻璃工廠特色。數不清的顏色,賞心悅目的玻璃,不論是日常生活或是藝術觀賞,都是許多人喜歡的收藏品,而在台灣,如果要講出一個跟玻璃有關係的地名,那肯定是苗栗縣的竹南鎮了。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十年前的9月21日,凌晨1時47分,一場驚天動地的大地震,把中台灣扯得支離破碎,也改變了許多人生,當時真可用「人間煉獄」來形容。十年過去了,我們不想繼續悲情,想帶觀眾朋友來看一些故事,看這些鄉親如何絕處逢生,勇敢追尋夢想,也要看這十年,台灣在救災與重建上,學到了什麼?進步了嗎?而面對國土四分五裂的台灣,我們難道只能眼睜睜看著好山好水消失?921十週年特輯第一個單元,帶您到台中、南投,看一群921受災鄉親的重生故事。1999年9月21日,淩晨1點47分,震度規模7.3的921大地震,造成全台灣2455人死亡,11305人受傷,84255間房屋倒塌,全台經濟損失3600億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當無法預期的災難發生時,最需要的是在最短的時間內,動員最大的力量,進行人命的救助,政府在921大地震過後,頒布了災害防救法,讓國內重大災害的防救體系健全化,並建立中央、縣市、鄉鎮市等三級災害應變中心,建構相互間的通報系統,完備相關救助器材,然而今年的88水災,中央、縣市災情通報不順,派助救援緩慢等問題,卻為人所詬病,到底921大地震十年過去了,我們學到了什麼,十年前看到的問題,如今解決了嗎?以及目前面臨的災後重建,我們又面對怎樣的問題?[921地震教育園區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轉眼921十年了!這十年來除了人事物的變遷,台灣土地也承受非常多變化。尤其這些年來,不斷出現的颱風水災,除了傷害許多人的生命財產,很多人不禁要問,那麼多的傷害,究竟跟十年前這場大地震有多大的關係?而台灣山林持續被破壞甚至流失,好山好水漸漸消失,再十年後,台灣這塊土地會是什麼樣子?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南投信義鄉的客家庄神木村在這次風災中嚴重受創,村內的隆華國小、神木國小都相當克難地如期開學,其中命運多舛的隆華國小已經是第三次損毀,校園地基被掏空、教室傾斜45度,只剩校門,師生們只好暫時借用村辦公室,在臨時搭建的木板隔間教室裡上課,學校未來易地重建完成至少需要三年;至於神木國小雖然沒有受損,但學生上下學的必經之路仍有土石流危機,加上神木國小的家長們因為風災,一夜之間,突然失去經濟來源,生計出現問題,孩子的教育也可能受到影響,一起關心神木村孩子的上學之路。八月三十一日國小開學日,是國小學童開心迎接新學期的日子,但南投信義鄉神木村的家長和孩子們卻開心不起來,因為他們的上學路好困難,一大早,這位爸爸騎摩托車送孩子來上學,通過臨時便道中央的大水坑,父女倆趕緊把雙腳高高抬起,驚險通過。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幾年來,很多學校都致力發展舞龍這項民俗技藝。苗栗縣卓蘭實驗高中的舞龍隊,除了是國內比賽的常客外,他們還有另一項引以為傲的表演,就是夜光龍。透過特殊的材質和燈光,舞龍在黑暗中,呈現不同的效果。特別的是,學校的舞龍隊還和社區媽媽們互動,讓她們一起學舞龍,也給這些平常做靜態活動的媽媽們,有不一樣的休閒活動。帶您看看卓蘭老庄里兩個世代的「對話」。黑暗中,一條龐然大物來回游走。仔細一看,是象徵吉祥的舞龍。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中石岡一位竹編藝術家張瓊文,出生三個月就因為腦性麻痺,導致只有右手可以靈活動作,但她仍樂觀面對人生,努力完成自己的夢想。5年前,張瓊文開始學習竹編藝術。雖然做的時候,都要用膝蓋、嘴巴輔助,但作品一點也不遜色。眼前這一件件精緻的竹編飾品,有實用的籃子,有小巧精緻的三合院等等,看得出創作者精湛的手藝。更令人感動的是,這種需要靈巧雙手的作品,其實是一個身心障礙者為了實現夢想,比別人花更多的時間,克服肢體侷限所換來的心血結晶。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留尼旺島位在非洲東南邊印度洋,是法國的海外省分,面積2512平方公里,比台北縣市加起來約略大一點,人口約有70萬,主要為非洲、法國血統的居民,留尼旺約有兩萬多華人,以廣東梅縣和順德人為主,客家人就占了一半以上。這星期我們先來認識他們的移民故事,留尼旺的客家人,大部分在1901年至1939年二戰前,移民到留尼旺,經過一百年,這批客家人早已繁衍出四、五代,每年關聖帝君聖誕時,大家還會聚集在關帝廟舉辦數千人的筵席,以聯絡感情,然而,年輕一輩早已不知關聖帝君信仰的意義,客語與華語對他們來說,已經是相當陌生的語言了。在十八世紀,留尼旺是印度洋海盜經常停泊的小島,在當地的傳說裡,這裡是海盜藏匿寶藏的地方,即便到目前為止,還未曾有人在此挖到金銀財寶,但這個謎樣之島卻因此躍入歐洲人的眼底。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竹縣新埔鎮保留多座宗祠、家廟,密集程度為台灣之冠,新竹縣文化局打算串聯六姓宗祠,打造「宗祠博物館」,但目前半數以上宗祠皆年久失修、損毀嚴重,硬體的整修是目前最為迫切的問題,但除硬體修復之外,文化局也希望把人找回來,恢復祭祀,培養經營管理及維護的團隊,並挖掘出各家族的歷史故事,恢復客家人對宗族的重視以及宗祠的文化價值。新竹縣新埔鎮是個典型的客家小鎮,有著濃濃的客家常民生活氣息,十九世紀初期,新埔就是經濟作物的集散地,商業極盛,大戶人家造起一座座深宅大院,客家人特有的宗族凝聚力,使這裡的宗祠密集程度居台灣之冠。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農曆七月的中元普渡一直是相當重要的民間信仰儀式,祭典中大量使用的紙錢,更承載了人們對未知的敬畏與對未來的祈願。苗栗竹南中港地區曾是台灣金銀紙製造重鎮,小小的聚落極盛時有380多家工廠,被稱為全國最大「地下錢莊」。但是因為不敵他國廉價工資的競爭,加上環保意識抬頭,金色中港漸漸褪色,不過也有人因此而看到金銀紙代表的文化意涵,希望讓這特別的版畫,繼續訴說故事。位在苗栗海線的竹南,因為平地多山坡少,傳統工業比起農業要來的有發展,尤其在漢人開發最早的聚落中港地區,曾經有一個極度興盛的產業成為當地居民的經濟命脈,甚至支撐了台灣大半市場,讓這裡被稱做金色中港。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農業人口老化的情形,越來越嚴重。不過,在後山台東縣鹿野鄉,卻有一個農民平均年齡三十多歲的米產銷班,這個良質米產銷班,不僅是台東第一、也是唯一拿到產銷履歷的。而帶領著產銷班不斷創新、進步的,是一個年僅27歲的年輕農民,徐榜駿。徐榜駿從小作文寫我的夢想,總是寫要當農夫,爸爸徐耀彬是他崇拜的對象,用新的思維結合長輩的經驗,徐榜駿希望能為農業開創新局。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花生豆腐,是屏東六堆地區著名的客家傳統美食,從前的人將它當作餐桌上的一道菜,現在也有人把它當成點心來品嚐。但你可能很難想像,花生豆腐竟然也可以扭轉人生,原本在台北從事土地代書的陳國柱,16年前投資失敗,從千萬富翁變成負債千萬,落魄返鄉後,學會母親做花生豆腐的私房手藝,將故鄉美味帶到台北菜市場販售,不久便還清債務,還讓花生豆腐成為高級餐廳愛用的食材。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夏季吃冰最消暑,各式各樣的冰品令人眼花撩亂,冰品市場更是競爭激烈,不過,在新竹新埔有一間九十多年歷史的傳統手工冰棒店,許多老顧客夏天必定得來報到 品嚐古早味,苗栗還有個七年級女生失業後轉行創業,在網路上賣起手工義式冰淇淋,平均月營業額十多萬,看他們如何以充滿濃濃人情味的手工冰品創造商機。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