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到留尼旺已晚,較好土地多已被利用,又多無久居之心,因此華人少有買土地耕作,留尼旺的客家人多以貿易買賣維生,但近三十年來,受到法國本土財團大型超級市場的衝擊,大部分的雜貨店式微,少許的客家人轉型為超級市場,繼續在百貨通路競爭,但多數的客家生意人選擇食品加工、國際貿易類,因而打造出留尼旺客家人的商業王國,但也因為留尼旺島的人口、面積有限,使得留尼旺客家後生,很難留下來擴大父執輩留下的商業版圖,紛紛再度跨洋到法國、中國,尋找新世紀的夢想。留尼旺街道放眼望去,大部分是金髮藍眼、或皮膚黝黑的人種,即便進到一旁的中國餐館也少見黃色臉孔,但早在1960年代左右,留尼旺全島民間消費,卻有高達70%為華人掌控。

[留尼旺中華總商會
理事 李碧廉]
多數做零賣商,油鹽柴米,後來比較進步,餐館、舞廳、早餐館什麼都有,時代不一樣了,(所以全都是做生意的嗎),全都做生意。

由於早期來到留尼旺的客家人,較好土地多已開發,只能先幫工來累積資本,再經營小買賣,據統計,當時客家人有近九成以上從事雜貨生意。

[留尼旺中華關帝文協會
會長 鍾松芳]
來到(留尼旺)南部也是兩手空空,沒任何本錢,由別人擔保,去買到幾包米,這樣慢慢開始的。

[雜貨店老闆
侯福創]
因為那時候,華人沒有比較多的知識,像我們一樣,我們沒有去法國學校,就去中文(學校)上不上 下不下,沒辦法就開店。

留尼旺超過一半的耕地以生產甘蔗為主,因此,大部分的民生物資皆需依賴進口,早期留尼旺人又少有從事貿易買賣,因此舉凡糧食、五金、百貨等,都以華商為主。

[雜貨店老闆
侯福創]
什麼都有,(有那些),吃的、用的、藥料,(藥料也有),藥像頭痛丸這些也有,普通的像是阿斯匹靈,阿斯匹靈都有。

當時華人商品貿易批發,也多集中在留尼旺首都Saint-Denis,因此早期客家人多聚集在留尼旺北部,而這條華人較多的批發商店街,甚至被稱為唐人街。

[留尼旺中華關帝文協會
理事 蕭憲曾]
這間舊的店,一開始是我姨丈開的店,它的對面就是一個姓梁的開的,叫中華公司,也是辦批發的,隔壁下面一點的是姓侯的。(以前)每星期一山上的小商店就會來這邊補貨,補到的貨就會上車送給他們。

而當地華人感到更自傲的,是富人情味的經營方式,這些零散分布在島上各鄉鎮的小雜貨店,可以賒帳,讓當地居民預支民生用品。

[雜貨店老闆
侯福創]
華人那時候就是洋人、窮人的銀行,你看他做工要收割,種甘蔗每年收一次,就帳簿上寫著,要吃要用,要吃要用,到年尾收割的時候就結帳。

說是窮人銀行可能有點誇張,但在當時,家家戶戶幾乎人人都有一本,個人專屬的賬本,長期累積下來也很可觀。

[雜貨店老闆
侯福創]
這是洋名,(這就是他的名字),(所以一個人一本),(最多有多少本),(是那個整疊的嗎)不是,最多,(那最多時有多少本),像這樣長的盒子疊起來,(那麼長的盒子),可能超過兩百個。

侯福創的老雜貨店,到現在仍維持著記帳的模式,一旁更有一個小門,兼營酒吧生意,人手不足時,小孩偶爾還要充當酒保,做父母的更是早早就上工,很晚才休息。

[雜貨店老闆
侯福創]
一年一個,一年一個,到30歲,就有9個小孩,就叫出來來幫忙,那時候人還小,也是拿個椅子,升起來倒酒,拿貨給顧客。

[留尼旺友誼冷藏雪糕公司
董事長 李秀奎]
由早上一天亮就開始做,做到晚上11點,華人有什麼就沒有本錢,第一,第二就,勞動力就勞動比較多小時,他們8小時,我們就16小時工作,他們用1塊錢,我們就用5角,就這樣一點一滴累積起來的。

總是比別人多做一點,有時卻難敵大環境的改變;約從1970年代開始,法國本土大財團,陸續搶進留尼旺市場,大型超市讓雜貨店岌岌可危。

[留尼旺友誼冷藏雪糕公司
董事長 李秀奎]
近20、30年就比較少了,(比較少),就讓外國人辦了,他們批發的數量非常大,(怎麼說),他們大公司有本錢,批發的數量比較多,你辦一點點,銷量就有限。

[留尼旺曾盤印刷公司
董事長 曾昭倫]
後來到70年,我就想說,那個時代超級市場就來勢洶洶,我們做小生意的,我覺得我們小生意始終會被大生意淘汰掉。

轉型是華商急需思考的,但危機也是轉機,許多客家人此時也大膽的選擇轉行,甚至是完全陌生的產業。

[留尼旺曾盤印刷公司
董事長 曾昭倫]
小店就留給太太,小孩還小,我大兒子才五歲,我就坐飛機到法國看展覽,就看印刷機,看了以後就訂貨,買機器,那時候對印刷完全是外行。

只要肯做,即便外行也能有成功的一日,曾昭倫努力的實踐著,也才有機會,讓當年的家庭印刷廠,變成現在全印度洋最大的印刷廠。

[留尼旺曾盤印刷公司
董事長 曾昭倫]
一開始做的時候很辛苦,一開始浪費了很多材料,自己不懂的事情,就要學,要一直嘗試,一直學 一直做。

更不可或缺的成功因素,是大兒子曾憲章,為克服留尼旺昂貴的人工成本,而引進的自動化概念。

[留尼旺曾盤印刷公司
董事長 曾昭倫]
(大兒子)一邊讀書,一邊到夜校學印刷,白天就讀書,他學校畢業後,他想做銀行工作,他就學到的印刷,他就接我的工作。

[留尼旺曾盤印刷公司
曾憲章]
我爸爸不知道怎樣用全自動的,所以分成兩個廠房,爸爸那邊就還是傳統的,我負責的這邊就全自動化。目前廣告印刷品(市占率)占了80%,雜誌和報紙(市占率)各占了50%。

曾憲章並沒有因此而滿足,他看準留尼旺多樣的地形地貌及生態,對觀光客有著極大的吸引力,所以開始跨足旅遊產業,而且要做就要做不一樣的,他成立直升機公司,要讓遊客對留尼旺終生難忘。


留尼旺島上的,Piton de la Fournaise火山,高度大約有兩千六百多公尺,是一個活火山,一噴發最少會有兩、三個月,好幾個月的噴發期,聽說每兩年就會噴發一次,所以來留尼旺島觀光,一定會到這邊看火山的景色。

在地面上看火山,只能遠眺輪廓,這些平常步行難以到達的火山口、瀑布區,便成為直升機旅遊的重頭戲,

[留尼旺曾盤印刷公司
曾憲章]
來到留尼旺坐直升機看到的東西,不是說你坐車可以看得到的,而且可以看到更好的風景和山色,如果自己走路的話也看不到。剛才坐的那個直升機大約三十分鐘,如果要用走路的話,要走三個星期。

有人轉型、有人轉行,也有人選擇繼續留在百貨通路,已經有104年歷史的陳慶祥兄弟公司,從以前路邊的小雜貨店,加油站商店,到現在則是擁有四間超市。

[陳慶祥兄弟超級市場
第四代 陳明香]
我的爸爸也是在Saint-Pierre,這裡(頂磅市)有我的叔叔,還有我的表哥,在Saint-Pierre也有,有一個在東部,一個Saint-Pierre,還有一個怎麼說呢 小的。

之所以能夠在激烈的廝殺中殺出重圍,掙得一席之地,除了因為加盟到法國本土大財團通路下,對當地市場的熟悉及長期耕耘,更是最大的原因。

[陳慶祥兄弟超級市場
第四代 陳明香]
但是我們很有歷史我覺得,我們從1905年,到留尼旺,所以我們知道留尼旺的市場,不是嗎,所以這是我們的競爭力量。


在留尼旺,差不多有10幾間,像Hyper Champion這樣的超級市場,因為留尼旺人很喜歡喝有糖的汽水,所以你在超級市場中可以看到非常多的飲料,其中有一種飲料,叫做COT,它其實是一個客家人的姓名,來取名。

[陳安祥父子公司
老闆 陳志雄]
汽水廠,就用我爸的名字,COT,我爸就叫做陳安祥。

70多萬人口的留尼旺,平均一天要喝掉10萬罐汽水飲料,COT無懼於國際大廠牌,如可口可樂、百事可樂等,每天仍生產4萬多罐,供應全島,因為COT對留尼旺人來說,就是汽水的代名詞。

[陳安祥父子公司
老闆 陳志雄]
我們從1950年就有了,他們留尼旺的人一般人從小就喝COT汽水,長大後,小孩又一樣,有這個名字,說到喝汽水幾乎都是COT,到現在就習慣我們,就這樣一直這樣,變成說講到汽水就是COT,汽水COT就比較好喝。

說到汽水會想到COT,那說到法國麵包,就不能不提到楊氏麵包(Boulangerie Yong),這個品牌在留尼旺也是家喻戶曉,最大的法國麵包製造商。

[楊氏麵包公司
楊岳祥]
因為這邊法國地方,吃很多麵包,法國人主要的糧食就麵包,所以想到做麵包。法國的工資很高,就要自動要省工人,沒有辦法就要全自動。

由於留尼旺人,超過四分之三以麵包為主食,一天平均可以吃掉15萬條麵包,看準這個商機,楊家大膽的用機械自動化挑戰手工麵包,也成功攻占了七成的市場,24小時不停運轉的麵包廠,可以說只要一停工,留尼旺就沒有麵包可吃了。

[楊氏麵包公司
楊岳祥]
以前(手工)就是有限,沒辦法做遠,後來越做越大,現在就做全島的生意。麵包就賣到全島,不論是超市、加油站、小店面哪裡都賣。

無論是汽水飲料廠、大型超市、食品製造商或餐館,由於華人早期,遍及全島的雜貨店,結合成廣闊的商業網,因此在留尼旺經濟起飛之初,華人便占了上風,也因此建立起留尼旺客家人的商業王國。

然而,即便留尼旺的客家人,普遍在商業上有不錯的成績,但許多年輕一輩的,卻未必想子承父業,或是加入商場戰爭中。

[留尼旺中華總商會
理事 李碧廉]
(為什麼不想做生意),下一代不要了,(怎麼說),華人工作做得要死要活,沒有休息,做政府工比較好。

[留尼旺曾盤印刷公司
曾憲章]
年輕人不想跟著爸爸的舊路,比較想當律師醫生這些職業,我的兄弟就想做別的工作,像是會計不一樣的選擇。

除了志向不同,留尼旺島發展受限更是主要原因。留尼旺除了甘蔗外,並沒有太多其他產品可以外銷賺取外匯,生活相關物資都要進口,留尼旺的財源也幾乎仰賴法國政府,物價卻高於法國本土,因此許多家長都鼓勵子女留在法國。

[留尼旺中華關帝文協會
會長 鍾松芳]
現在完全是鼓勵子女去讀高等學校,也有讀商科的,像是好多姪子姪女,有好幾個讀商科高等學校的,畢業以後留法國工作,回來這邊也沒有比較有前途,因為地方小,發展的程度有限。

隨著中國市場的崛起,這些東方臉孔的法國人,也變成法國財團派駐中國的熱門人選,因此許多客家人,無論在留尼旺、法國本土,甚至是在中國都擁有不少房產。

[留尼旺中華關帝文協會
會長 鍾松芳]
像(去)法國、歐洲、有的到中國去,好多到中國,讀了文憑以後,法國集團僱用他去中國。

[留尼旺友誼冷藏雪糕公司
董事長 李秀奎]
大家都有(房子),法國也有,有些就香港也有,梅縣有,(那就一年幾個月住這邊),(幾個月住這邊),對。

一世紀前,客家人被時代的浪潮,沖上這個印度洋上的「重聚之島」,原本不打算久留,卻從此不再離開。如今留尼旺客家子弟,或如鮭魚返鄉,或跨越國界開疆闢土;現在的留尼旺,成了起點,而非終站。

採訪/撰稿 陳君明
攝影/剪輯 蔡裕昌
部分畫面提供:Corail直升機公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