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玉里知名做海陸齋的客家法師賴興財,6月因病過世,享年82歲,鄉親都非常不捨,賴興財為人敦厚、樂觀,在玉里還有「玉里伯公」的美稱,10年前,紀錄片導演韓筆鋒曾記錄過賴興財、和這項「做功德」的事業,帶您一起來回顧。記者林秋伶跟江長銘的整理報導。


 

 

 

8位法師、8種樂器,打出氣勢非凡的「大鬧皇壇」,這是客家人講「做海陸齋」的傳統科儀之一,也是3天2夜超渡法會過程中,最考驗法師絕技的項目,除此之外,法會從白天就開始,一字排開多達數十條的齣事,都是為了要以最正式的功德法會規格,來為東部客家做海陸齋的,重要代表人物賴興財送行,更代表著文化一路傳承的心意。

賴興財兒子 賴世民(右)

因為我本身做這行(相傳)五代人了,父親做(功德)了一輩子,就要給他做這(海陸齋)。

已故廣瑞壇壇主 賴興財(右)

這是做功德的書,客家人的陸豐午夜書,全部所有的齣事,全部都在這裡面,這整本全部要背,14歲畢業,白天工作,做田裡的事,晚上吃飽後跟我祖父學這手藝。

 

賴興財是從新竹關西,遷居到花蓮玉里的客家移民第4代,他從16歲開始投入客庄生命禮俗行業,已超過一甲子,足跡遍及花東,還被地方稱為是「玉里的伯公」。

玉里民眾 謝太太(左)

之前是(幫)我婆婆(做法事)啦,一樣是客家人,他們(賴家人),那時他們也是大家族,玉里的客家人(法事),全部給他做比較多。

賴興財胞弟 賴興沂(左)

從前只有客家人才會做,因為河洛人他們不會做(海陸齋),對,(要有這個技術喔),有,所以說這要(師徒)傳下來嘛,一代傳一代啊。

 

雖然賴家五代接棒做齋,不過由於喪家不主持法事,所以是由一群來自新竹的客家釋教法師,專程到玉里為賴興財做功德,而且強調是全程以海陸腔誦經的「海陸齋」,更能體現傳統科儀的精髓。

客家釋教法師 陳譽章(左)

海陸(腔)照字唸不會走音,你經文的東西千言萬言,本來就要照字讀經啊,你不可以什麼唸什麼,又要唸四縣(腔)又要唸什麼,這樣子不行,會走音啊。

客家釋教法師 賴世融(左)

這齣事(科儀)太多,2天2夜的,早上8點多開始到晚上9點,2天下來每個人都累,你如果家族人不夠多來跪拜,每個人都會很累。

 

傳統的做齋科儀已經越來越少見了,加上客家釋教法師多半屬於家族或師徒傳承制,不容易找到年輕人來接,隨著賴興財離世,客家傳統生命禮俗見證者與傳承者,又少了一位。而10年前,客家電視台節目《世紀的寶貝》,曾完整記錄賴興財的故事。

紀錄片導演 韓筆鋒(左)

他的壽享是82歲,我在拍這部片子的時候,他剛好是72歲,所以說這部片子已經拍了10年了。

NS

我們為他做是引他的亡魂回來,我們子女會伺奉你,你不要在外面飄飄渺渺,叫做「做功德」。

NS

(興財師父你每次出門要做什麼事情呢),齋堂下沒有神明,你一定要請三寶佛祖來壇前,為我證明功德,祂左手指天,人富貴,右手指地,太平年,釋迦佛出門做功德請祂來定座的。

 

每次出門前,都得小心翼翼的請出佛祖,祖傳五代的事業,可不能壞了名聲。

已故廣瑞壇壇主 賴興財(右)

我的曾祖父叫曾昂,我有看到戶口是僧侶,我祖父曾阿炳,他八歲跟許三先生公學的,他手藝學會了,又去龍潭陳祥那邊學焰口普渡,現在已經有五代人做這功德事業,當時在西部扛桌凳、龍槓、犁耙、碌碡,你這麼會我也這麼會,好啊,兩人來拚場啊,我祖父手藝會啊,又愛面子的人,臉色都黃黃了,快沒用了,我曾祖母說,你啊,阿炳,要吃長命你就過來東部喔,我祖母說,好啊,去求籤,求到籤王,之後先來東部遶一圈,聽說可以喔,這裡的空氣好,才又回去,回去時,第二年瑞穗做醮,我祖父又過來承攬醮事,我祖父手藝很會,他天生就吃這行飯,後來做醮做好了,有經費了,過來東部慢慢生活,大家節儉,我祖父生15個,男的7個,女的8個,(你祖母很努力喔),到現在已經有87年的歷史了,我祖父也做很多善事,臺東、花蓮提到和尚炳大家都知道。

紀錄片導演 韓筆鋒(左)

曾阿炳老先生,當初我還是小孩子的時候,他就已經是老阿公了,新竹的關西,搬到後山的玉里來,他從事的就是這個,我們客家話說是做齋的行業。

 

賴興財從母姓,所以姓賴,韓導演說,當初之所以會拍《功德傳家-賴興財》這部紀錄片,是因為這個行業已經快要失傳,如果沒有記錄下來,會非常可惜。

紀錄片導演 韓筆鋒(左)

描述曾阿炳家族,做齋的事業,這是做功德的事業,所以我給它取名為功德傳家是這樣的意思,我們後山從事這個行業的客家人,臺東、花蓮兩縣,就剩他這家族而已,就剩他這個家族,唯一的一家人,可以用客家話來發音,來唸經、來超渡。

NS

(這銅鑼很久了喔) ,這一百多年了,(誰傳下來的呢),祖父,(它的聲音怎麼樣呢),我打給你聽,(每次出門都要檢查) 要檢查,這是鼓。

 

賴興財14歲開始跟著祖父學,學了一年後覺得很辛苦就放棄了,跑去學校當工友,做了一年覺得這不是工作,又回來學。

已故廣瑞壇壇主 賴興財(右)

(你祖父除了教你還有教其他的人嗎),有,我哥哥、我、還有我的弟弟,還有一個堂弟,(你祖父教你會很嚴格嗎),那就看自己的頭腦,你如果讀得會,進度就快一點,講難聽一點,十七、八歲時小姐一直追,書哪裡會讀得好。

賴興財五弟 賴興進(右)

像我們學手藝要背書給阿公聽,問一次阿公這是什麼字,他就給你點破,這是什麼字,讀一讀又不記得,阿公這是什麼字,他又再跟你說,第三次你又不記得了,他就說,我把你眼皮捏掉沒有認真,你要是偷懶愛睏,我祖父他非常嚴格,一定不是拿經書,不然就是拿鼓槌、鑼槌,從腦袋給你打下去,他管教非常的嚴格。

已故廣瑞壇壇主 賴興財(右)

鬧壇就是指鑼鼓響了,響了之後就要來請所有眾神來,請佛,發關,請佛就是請神,請所有的神明來證明功德,就是像電視上裁判官在一旁打分數一樣,來為我鑑定啊,最初做時會怕,怕會唱不對嗎,打鼓的人要幫忙一下,你第一次出來嘛,不然我換氣不過來,(第一次你祖父叫你這齣事),15歲,那時也會惶恐 你知道嗎,臉會紅,你知道嗎,讀疏文都會抖,到做一、兩年過後,講難聽點,像喝稀飯一樣,那鑼鼓一響自然就會唱,很奇怪,天生自然,背這和尚書,我祖父說的,你要讀到像青蛙生蛋一樣,很熟練就對了,沒有什麼叫做出師,你學得來,客戶的要求你做得到,你就是師父了。

 

當時賴興財還在學的時候,做一場齋,一個人才領到40元,以前出門工作坐火車去,有時候還得要走上幾個小時才會到。

已故廣瑞壇壇主 賴興財(右)

所以我祖父時常講,叮、盹、餓要學,被蚊子叮你也要學,有的人家裡沒蚊帳,你也不可打盹,你就是得工作到三更半夜,餓,人家問吃飽了沒,你過了中午才來,你也要說吃飽了,我祖父過世殺掉13頭豬,光是看做功德的用餐,就有4、50張桌,那看做功德到11、12點,招待的油粥,裝十水桶,拿出來還不夠,還做栥耙,用掉兩斗米給大家吃,是吃點心而已,那時借桌椅借到沒得借,門板隨便舖著給人吃,因為我吃這行飯大家都會來,又不曾看到做3、4天的功德。

 

不過時代改變,許多科儀漸漸減少,也越來越罕見,尤其是以客語來進行的。

已故廣瑞壇壇主 賴興財(右)

做功德有三天兩夜的,那叫做兩條事,若是兩天一夜的,那就叫做正一條事,早晨起鼓的叫做假一條,普通就做一晝一夜,全部都要做,(這些是基本的),基本的一晝一夜,(現在的人他不要做那麼多啊),這個打血盆不做,我要誦一本目連懺給他,挑經過橋這是說二十四孝,這兩個可以省而已。

 

韓筆鋒導演回想,當初和賴興財師父說要拍攝紀錄片,賴師父非常開心,因為這項行業,在後山,幾乎就要消失。

紀錄片導演 韓筆鋒(左)

他做事情的時候,都是喪家嘛,喪家我們也不認識,我們就透過賴師父,來幫我們溝通就對了,這個人,溫文儒雅,和人溝通事情,幫人做事情,都很有禮貌,不會說語氣不好,真的是一個溫文儒雅,像書生一樣你知道嗎。

 

每年農曆7月15日,玉里協天宮會舉辦中元普渡法會,賴興財和兄弟們都會過來幫忙,賴興財的祖父以前曾在這裡當廟公,賴興財每到晚上,就會到廟裡跟祖父學手藝,順便就睡在這兒,一直到他結婚。

已故廣瑞壇壇主 賴興財(右)

我就在這裡可以說睡8年了,和關聖帝君也有一種感情,所有在這邊的神明,以前的神像,我從小像過年時,每一尊都有清掃祂們身上的香灰,所以我對這裡很有感情,這次又輪到我們西福區,他就叫我來主持,慶讚中元合境平安的福醮,我也很有福氣啦,在這邊大廟半服務服務啦,不要違背祖父的言語,一定要做些善事給廟裡。

已故廣瑞壇壇主 賴興財(右)

我做到現在也快60年了,要是有出門工作,自己手藝的名聲要留起來,我祖母有說四句話,一支擔竿好當家,一輪上一輪下,二十三十也好賺,卡贏好嘴求別儕,不要看容易賺錢的才做,若有困難的也要把它做圓滿。

 

賴興財的一生,都在圓滿別人,而今,生性樂觀、篤厚的賴興財師父,也功德圓滿了。

採訪/撰述 林秋玲、黃小琪

攝影/剪輯 江長銘、黃小琪

影像提供  韓筆鋒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全站熱搜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