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到了,新竹鹿寮坑小村飄出了陣陣思念味。在地特殊的紫米香、月桃香粽,那股最平凡卻難忘滋味,吃在嘴裡更多的是回憶。

 


 

粽香,像是牽引著風箏的那條線,端午節一到,陣陣思念的味道,喚回出外的遊子。

邊走邊吆喝,男女老少大隊人馬,拎著帆布袋,往竹林方向出發,小朋友牽著爸爸的手,腳步緊緊跟著,一大群人像要去探險似的,好興奮!

趕快,快點,來比賽,看誰撿得多,快點,撿這個,撿這個,這個,曾祖父撿很多,快點跟曾祖父拿,爸比我找到很多喔,拿著,好 拿著。

是探險,更是尋寶,大夥兒跟著老經驗的曾祖父,一步步挺進竹林,展開「尋找竹殼大作戰」。

[黃屋伙房主人
黃德助]
這桂竹筍,不是整年都有得撿,這撿竹殼有時令,若是天氣好的時候來撿竹殼,打開來裡面乾乾淨淨,你若是下雨天撿的竹殼,內部黑黑的,黑黑的你撿再多都沒用,這個竹殼以前的時候,最富盛況時,撿來可以賣人,製作斗笠。

這支啦,拍一拍,掉下來了,尾部會斷掉喔,那支竹子喔,爸比又有掉了,這個。

輕輕拍打竹身,搖一搖,突然間「咻」一聲,黑黑的竹殼從天而降,小朋友趕緊上前撿,像撿到寶一樣。說到撿竹殼,曾祖父說,這不是紙上談兵,每個出手都是有策略的。

[黃屋伙房主人
黃德助]
搖實際上,竹子不要用搖的啦,有人想著貪心,看到那個竹殼會掉下來,他想去搖下來,怕說如果現在去撿,現在若沒掉下來,下回別人來撿,會被撿走,事實上撿竹殼不要搖,搖的話尾部的竹筍會斷掉,斷掉的時候,那支竹子就沒用了。

[黃屋伙房主人
黃政權]
端午節要到了,端午節要包粽子,我們事前要準備說,要先來撿竹殼,來,自己不是去買的,就帶小孩子一起來撿竹殼,等下回家去要捲竹殼,來做這些好玩的事情,讓小孩子學這客家的東西。

對黃政權來說,「撿竹殼」這個遊戲,他從小玩到大,今年成員還多了寶貝兒女,這天的成果,從女兒手上抱著「豐碩戰績」來看,不難猜想未來要包粽子,肯定不缺竹殼。

[記者
許儷齡]
新竹芎林鹿寮坑這個小村莊,平常很安靜,不過因為再過幾天,就是端午節了,這時不只街坊鄰居,大家會聚集起來,就連出門在外打拚的子弟,都會在這個時刻,專程回家鄉。

這樣捲回來,這樣捲過來,這太大片的拔掉一些,那個太大片的撕掉一些。

竹殼撿回後,還得經過捲、曬、洗,才能拿來包粽子,在外工作多年的黃政權,每年都萬分期待端午到來。

[黃屋伙房主人
黃政權]
我出外工作差不多,二十多歲當兵當完,就出外工作了,現在出去也差不多二十年了,現在到端午節的時候,特別會想回家,包粽子,外面的味道是吃不太習慣,現在就,回來就會想到,母親包的味道。

[黃屋伙房主人
陳香妹]
我就想說那天撿竹殼,撿到竹葉,那我就說大家來聚餐,來玩,一人大家集資,一點一點來玩,鄰居大家好玩,我說來包米粽,這次我浸二、三十斤(米)。

為了這場盛事,黃政權的媽媽,跟著太陽起床,早上就把米洗好、蒸好,這個時候街坊鄰居、叔婆伯母,早已擺好陣式,準備大顯身手,有人把飯和料拌勻,有人負責把竹竿擺好位置,等一切就緒後,大夥兒坐下來,低著頭,只專注這件事情。

掉下去囉,粽繩拿來啊,這裡有一條啦,繩子。

[黃屋伙房主人
黃德助]
菜脯自己曬的,自己種的蘿蔔,自己曬,自己用,對啊,是啊,自己做的東西自己吃,比較安全。

[黃屋伙房主人
黃政權]
過去在鄉下吃,你說要很多,豬肉配料或什麼的,以前沒那麼多,就吃得很簡單,現在人比較有錢了,過得比較好了,就想要包些什麼,干貝啊,不然就什麼焢肉,很豐富沒錯,但就是吃不太習慣。

摺粽葉、包餡料,全部自然的,像是有固定的節奏,這群媽媽們,把最家常、最熟悉的味道,包進去。菜脯、香菇、豬肉,是黃政權腦海裡最平凡、也最難以忘懷的絕世好滋味。

[黃屋伙房主人
陳香妹]
我們客家人包的就不是水煮的,是用蒸的,以前人是用悶的,用大鍋悶燒柴,燒柴悶,現在我們就又過好幾代了,現在想說簡單些,懶得用炒、懶得用悶的,就用蒸的。

[芎林鄉華龍社區協會理事長
詹榮妹]
還沒結婚以前不會做啦,只有看著祖母、媽媽在做,自己不曾做過,嫁過來的時候,曾經看著婆婆做,我們就在旁邊看著、跟著做,做到最後就會做了,過去那時候,民國六十年左右,大家過年過節,自己家裡都會打粄。

拉,拉著,好,一、二。

這是大人們記憶中,最懷念的味道,小朋友則在一旁瞪大眼睛,好奇地看著、學著。

按下去可以了,不要太多,好,可以了,等一下。

大手拉小手,把懷舊的滋味,還有嘗鮮經驗包進去,包成最有個人特色的專屬粽。

[米食媽媽手作坊業者
張寶丹]
他們會包很多形狀,想辦法就會包出自己所想的,他們全部覺得很有趣啦。

[芎林鄉華龍社區協會理事長
詹榮妹]
包米粽比較簡單,不用去做一些,那些功夫,就粽葉摺回來,端正,飯放進去包好放好,摺的時候摺好,裝好對齊就會形成菱形,就是角度要平均就對了啦。

見證產業更迭的「鹿寮坑」,近年在地居民,想把往日生活中的小確幸,重新找回來,更想讓這份溫暖向外擴散。

[黃屋伙房主人
黃政權]
近年來,這五年來,我接觸了社造,社區營造的時候,就知道要家鄉環境變好,人事物要把它串起來,讓他們大家熱絡、活絡起來,不要想自己搞自己的,自己做自己的,覺得你是很厲害沒錯,不過自己玩不有趣啊,大家一起玩起來,感覺就不一樣,成就感比較大。

[芎林鄉華龍社區協會理事長
詹榮妹]
你若說有來推廣你的文化時,做粄,會社區的,一起投入的人會比較凝聚,譬如說有些人不會打粄的,聽到說現在要打粄,大家就會一起來,就會來,來打粄,有些從外面來的人,偶爾會遇到,知道你在打粄,他會湊前來,可跟他講。

這個細細的有沒有看到,細細的點著來。

傳統的味道守住了,技藝也不能流失,黃政權帶著小孩,從升火學起,把老祖宗的生活經驗和智慧,一併傳承給下一代。

[黃屋伙房主人
黃政權]
我自己也會教小孩子,他就,鄉下,他現在有時會回來鄉下,就是說周末假日,或是休假就會回來鄉下,我們在外工作在台北,在台北都市裡讀書,他們都沒碰這些,但回到這裡他們很開心,像用灶升火要燒水,要玩這些,他要自己煮飯來吃、煎蛋,這些簡單的他都會。

[黃屋伙房主人
陳香妹]
我們用大鍋蒸的,它的米香會慢慢飄出來,味道來說特別不一樣,我們也曾試過,像用瓦斯,蒸出來的味道,特別的味道,沒有那種米香的味道,我們用這種的就有米香味。
記者 許儷齡]    約兩、三百公尺長的獅潭老街上,也有幾家店是賣米食的,不過要如何把米食的好味道傳承下去,又要做出不一樣呢?這邊就有一位年輕老闆,他想方設法。

[苗栗獅潭粄食工作坊業者
甘鈞睿]
以前祖母做的粄粽,看起來就僅只有白色,我想說,那粄粽跟菜包差不多,那我就把紫米融入到粄粽裡,就變成紫米粄粽,看起來顏色也很漂亮。

後生頭家甘鈞睿,在踏入而立之年前夕,做了一個重要的抉擇,下定決心,辭去原本的工作,承襲祖母做粄粽的手藝,而且要做得更繽紛。一般來說,市場上粄粽較少見,而且多數看到的,是用糯米製作,他看準紫米更香、更特別,從磨米開始仔細鑽研。

[苗栗獅潭粄食工作坊業者
甘鈞睿]
像那個紫米的皮,試了四、五次了,那蒸起來會水水的,或是爛爛的,就被我倒掉好多盆,就一試再試,試到這個皮可以了,才開始這樣賣。

甘鈞睿坦言,米和水的比例最難拿捏,歷經一次又一次的重來,才好不容易,抓出黃金比例。

[苗栗獅潭粄食工作坊業者
王秀珍]
以前我媽媽就是,包給這些孩子吃,吃了覺得好吃,QQ的很有彈性很好吃,就那個粄粽想說,不要讓它這樣,要傳承下去,就叫小孩他要學起來。

看他揮舞大鍋鏟,仔細拌炒配料、架式十足的樣子,很難想像不久前,他還是門外漢。

[苗栗獅潭粄食工作坊業者
王秀珍]
就這樣摺過來,然後粽子這個放進來,就教他這樣包回來,再這樣用好,形狀漂不漂亮是看這個嗎,對 看這個漂不漂亮就是這裡,好 再剪掉,平常就這樣綁。

當他下定決心創業的那一刻起,便全心全意,跟著母親從頭開始學,兩人分工,一人炒料、一人包粽,將祖母的米食手藝,發揚光大。

[苗栗獅潭粄食工作坊業者
王秀珍]
他說他有興趣啦,他說要回來做,做的話我就說好啊,好的話就跟他說,那你就要認真做喔,那些什麼我都會教你,教的就是粽子這些,祖母做的也都會教他做,一樣一樣教他做,教到會。

[顧客
詹先生]
這樣的餡料真的好吃,我從公館跑來這裡,跑去仙山去買,但今天你沒在仙山,我就跑來這裡買。

從傳統中萌出新芽,甘鈞睿不只做紫米粄粽,後來更開發出五顏六色的菜包。

現在好了,要開蓋囉。

掀開蓋剎那,香氣撲鼻而來,一個一個彩色菜包,色香味俱全。

[苗栗獅潭粄食工作坊業者
甘鈞睿]
很多年輕人他看到,這種菜包在外頭沒看過,這是用什麼做的,我就介紹說這是我新創作的,就是紅麴還有紫米,去做出來的,顏色很漂亮,看起來很好吃,年輕人頗受歡迎,老人家就比較喜歡原本的,艾粄還有白色的。

無論是紫米香、月桃香,或是大口咬下粽子的那一刻,散發出的淡淡竹殼香,都是每個人心目中,最念念不忘,而且無可取代的回憶。

採訪/撰稿 許儷齡
攝影/剪輯 陳靖維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