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客家人分布在許多縣市,但講到彰化縣和客家的關係,或許大家都感到很陌生。其實早在日據時代大批桃竹苗地區的客家人,就在日本政府的招募下,來到彰化開墾舊濁水溪的新生地,其中以溪州鄉西畔村為最大客家聚落,但和福佬人相比,仍是難以匹敵的少數族群,因此不管是文化或是語言,都日漸呈現福佬化的趨勢。這群北客移民是如何在荒地墾殖出豐饒的農村景象,又是如何面對自身文化、語言的逐漸消逝呢?隨著鑼鼓聲節奏,客家開口獅威武又調皮的神態,在學生的舞弄下,展現的活靈活現。前面的「伯公仔」不時逗弄客家獅,客家獅的嘴巴一張一合,看起來逗趣的模樣,表演起來可不容易。

[成功國小西畔分校
學生 劉中賢]
吃葉子的時候(很難學),為什麼?因為頭還要頂著,很容易會掉下來,所以比較難學。

不分男女,打起布雞拳法,個個架式十足。舞弄長短棍,一樣也是威風凜凜。這些客家武藝都是彰化溪州鄉成功國小西畔分校的客家文化教學項目,在以河洛人居多的彰化縣來說,相當罕見。

[成功國小西畔分校
主任 陳建文]
我們西畔分校主要(學區)是在我們西畔村廣一、廣二到廣三巷,總共大概西畔村五個鄰,九到十四鄰,學生人數目前是有三十三個,客家子弟後裔大概二十來個,佔有七成左右。

溪州鄉西畔村是彰化縣內客家人口分布比例最高的聚落,約有一百多戶客家人居住在此,他們大多是自日據時代從土地貧瘠、開發受限的桃竹苗地區,遷徙過來的。這群北客移民對此地的墾殖開發,也在彰化開墾史上寫下重要輝煌的一頁。

[文史研究者
洪長源]
日據時代,他們(客家人)是從舊濁水溪這邊過來,也就是溪州跟北斗這邊稱之為舊濁水溪,大正八年的時候,日本政府從二水沿西螺這邊築起濁水溪堤防以後,舊濁水溪變成一個新的浮腹地。

<記者Stand>
這一條是舊濁水溪河道,八、九十年前,桃竹苗地區的客家人來到這邊就是為了要開墾濁水溪河川新生地,經過努力耕耘,現在他們種出一大片的良田。

[溪州鄉西畔村民
徐旭安]
(芭樂)種到差不多這麼大顆,就要包起來,沒有包起來會有果蠅,被果蠅一咬就會長蟲。

稻米、珍珠芭樂都是溪州鄕的主要農作,如果要說這些豐饒的農產品是濁水溪送給農人的禮物,倒不如說是老祖先留給後代的珍貴遺產。

[溪州鄉西畔村民
徐旭安]
這邊(以前)就是(濁水溪)河床,都是石頭,沒辦法耕種,老一輩的人引濁水過來,慢慢引水,引到溪水中的泥沙沉澱下來,有一層泥土,才可以耕種,這底下一層泥土而已,底下全部都是石頭,我們現在可以耕種,你看我們的稻子結這麼漂亮,還有我們的芭樂長的這麼好,不然以前全部都是石頭地,沒辦法耕種。也要感謝我們老祖先來這邊開墾很辛苦。

[溪州鄉西畔村民
古堂源]
搬來這邊全部是做工,搬石頭,都是做工啦,這邊是河川啦,本來是舊濁水溪,來河川地開墾的啦,那時候我們這邊石頭很多,不是撿草就是要撿石頭,田裡面都是石頭,要把石頭都撿出來啊,那時候連小孩都沒得休息,沒得玩啦,

客家先民離鄉背井辛苦打拼,就是為了找一個安身立命、落地生根的地方,雖然西畔村已經算是彰化縣內最大的客家聚落了,但和河洛人相比,依舊是少數族群,為了討生活,這群客家人自身的文化和語言日漸隱形,語言消逝的浪潮正對著西畔村襲捲而來。

[溪州鄉西畔村民
葉飄輝]
我們這輩的會(講客語)啦,像這個孫子就比較不會了,兒子還會講啦。你會和孫女講客語嗎?有啊,我會跟他講啊,講了也不會,全部講河洛語比較多。

[溪州鄉西畔村民
鄭石順]
講話就是要流通才會講啊,沒有流通就不會講啦,像我最大的兒子六十歲,他也聽不懂(客語),也不會講。俗語說入庄隨俗,來這邊就娶這裡的在地人,語言一定就是..(流失)。

農閒之餘,西畔村民都會自動來到三角涼亭報到,一起閒話家常聯絡情感,雖然不少都是客家人,但他們所選擇使用的語言卻是河洛話為主,客語為輔。

[溪州鄉西畔村民
徐春和]
用河洛語(聊天),有的全部都不會講(客語)了,有些是客家人也不會講客語啦,客家人不是很多,怎麼會這樣呢?出社會賺錢養家呀,就順應使用其它語言了,大家都講河洛語,你講客家話是要講給誰聽啊。大家也知道背祖,從小出去工作都是在講河洛語,哪有機會講客語。

[文史研究者
洪長源]
最主要就是一種人口比較少的問題,因為在我們南彰化這邊客家人所佔的比例很少,為了生活上,為了經濟上,他們必須跟福佬人在一起,可是他們人數又比較少,久而久之,很自然的被福佬人同化了。

<來 你要學啼,你要學啼,這個啼叫叫做啼,啼。>

教材裡,大公雞教小公雞怎麼發出啼叫,現實中,老師教學生怎麼講自己的母語,這是西畔分校每週一次的客語日教學。

<我會大聲啼,我會大聲啼。>

學生人數僅三十三人的西畔分校,三年前成立客家生活文化學園,是彰化縣唯一推動客家鄉土文化的小學。在客語傳承嚴重斷層的西畔村裡,扮演著力挽狂瀾的重要角色。

[成功國小西畔分校
客語老師 羅進興]
看我們的客語能不能再復甦起來,不要說被人家同化掉了,很可惜。

[成功國小校長
許秀英]
語言是很重要的,客語的學習,客語學習的方式很多元,客家歌謠、帶動唱,反正怎麼樣能夠把語言用很活潑的方式融入到教學中,動靜皆宜,客家方面的語言我們很重視。

<今天爺爺過生日,爺爺今年幾歲>

[溪州鄉西畔村民
古堂源]
小孩子比較不會講(客語),年紀越小越不會講,現在靠這個學校(成功國小西畔分校)多少教一點,教一些客語,回來會講,才有辦法保留下來,不然就要被同化掉了。

<謝謝老師 放學囉>

星期三這天中午放學,剛上完客語課的六年級學生鄭淨予,沿著稻田一路騎腳踏車回家準備吃午餐。學校客語課的教學成效,是不是能夠隨著學生回家,而把客語從課堂帶回家庭呢?

[成功國小西畔分校
學生家長 黃惠瑛]
會啊(和孩子講客語嗎),有時候他們也會問我,會教他們。因為他們會打電話跟外婆講話,不懂的,就會教他。

[成功國小西畔分校
學生 鄭淨予]
你的客語怎麼學的?學校學的,在家裡會跟誰講客語?媽媽。

像鄭淨予這樣,在家裡還有機會說客家話的孩子,其實在溪州鄕西畔村的比例並不高,

[成功國小西畔分校
主任 陳建文]
他們(家長)對於客語傳承,我問他們的看法,他們都表示非常的贊同,可是我再另外問問我們的學生,你回到家裡現在有在講客家話的,和阿公阿婆有沒有多少用客家話來交談,可是那樣的機會似乎不大。

雖然西畔村民都看到了客語傳承的問題,但卻似乎還沒真正意識到語言消逝的迫切性。

[成功國小西畔分校
主任 陳建文]
文化的傳承,依賴學校來做的話,效果畢竟非常有限,他們雖然非常重視,可是那個意識還是沒有提升起來,所以造成這樣的一個現象。

[成功國小西畔分校
客語老師 羅進興]
娶河洛人、外省人當老婆,要在家裡學客語實在也是不容易,很難得學校還有學客語的課程,希望政府重視以外,家庭也要重視,讓我們的子孫回來這邊讀書。

[成功國小西畔分校
家長會長 溫成年]
讓鄉親認同我們客家語言一定要傳承下去,如果沒有在教,沒有傳承下去,客家語言會沒落,以後在這邊要聽到客家語言,以後也許真的沒有機會。

移民到彰化墾殖的桃竹苗客家人,靠著刻苦耐勞的天性,硬是在大小石頭滿佈的砂礫地上,耕出豐碩的農業成果,他們繁茂了不毛之地,卻荒蕪了自身的文化和語言,若是再不正視客語流失的危機,恐怕再過幾年,就無法在濁水溪流間繼續聽到琅琅的客語傳揚了。

採訪撰稿/宋宇娥
攝影剪輯/蔡裕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