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介紹一個,協力改造老屋新生,並且活絡地方的故事。咖啡館負責人賴元豐,和建築設計師黃卓仁、利培安三人回鄉,把屏東竹田一棟荒廢數十年的舊碾米廠改造成特色咖啡館,他們保留舊建物原本的鋼梁紅磚牆結構,還置入兩個玻璃屋空間,讓新舊融合,打造成網紅名店。他們說,希望在家鄉有棟代表性建物,讓從前囤米的生存空間,變成囤咖啡豆的生產空間,未來還能是吸引人才回鄉的生活空間。
烘豆機裡頭的咖啡豆不斷地翻動,賴元豐聞了一下炒豆味道,確定可以了,就把烘焙好的豆子倒下來,頓時滿室咖啡香。

會在三分鐘之內降到室溫,就完成了我們的淺焙烘焙,就是這樣來的!

[照片提供 賴元豐]
新穎的機器設備,旁邊堆滿咖啡豆,不時還有一袋又一袋咖啡豆送進來,這間咖啡館的前身,原是廢棄了數十年的碾米廠。

[咖啡館 負責人
賴元豐]
像你看,以前我們碾米廠是碾米嘛,你看,現在變成咖啡豆,以前的時代跟現在的時代不一樣了,所以我們建築物的再利用,可以把咖啡豆帶進來,就可以讓年輕人再回來這個空間,就可以做更好的一個利用。

[照片提供 賴元豐]
從前囤米,現在改囤咖啡豆,碾米廠改建成咖啡館的過程可不容易,難就難在咖啡館負責人賴元豐想將碾米廠原樣保存,他找來建築師黃卓仁、設計師利培安,一同商議改建大事,一開始三人可是傷透腦筋。

[照片提供 賴元豐]
[咖啡館 負責人
賴元豐]
(當時)跟培安跟卓仁進來,三個人站在這裡說,麻煩了,這個不知道要花多少錢來處理,第一個想到的是這個,不是說不行,第二個是說,這裡破成這樣,要如何處理?因為大家都沒看過沒有屋頂的,屋頂,我們有一個最關鍵的一個東西就是圍牆要留著,這個新舊建案,圍牆留著不要用它,這個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對建築師來說,老房子打掉重建很簡單,但是要保留舊碾米廠外觀,又是一棟全新的建築,那得要有深厚的功力。

[設計師
利培安]
一開始其實是黃建築師,有一次的過年,他就帶我來這個地方,那其實我已經很久沒有來竹田了,當他帶我進來這個穀倉的時候呢,我發現怎麼會有那麼荒廢的空間,以前是德興碾米廠。

[建築師
黃卓仁]
它雖然已經崩壞了,但是它,它留下來的那個歷史的質感,非常地有味道,所以我們就非常有興趣做這個案子,然後在跟那個元豐聊的時候,他其實,他們想做的,不只是一個咖啡店,再深入聊了以後我們發覺,他想要做的事,是整個帶動整個竹田區,甚至於整個屏東的一個改造計畫。

咖啡館的後續工程一直沒停過,利培安經常當日往返屏東竹田和台北之間,這個在家鄉的案子,花了他很多時間,雖然不賺錢,但他甘之如飴,因為這可是要蓋給家鄉父老看的啊!

[咖啡館 負責人
賴元豐]
他們改圖也改了N百遍,有些時候,我說,欸,培安,這個(預算)可能,這樣沒辦法做下去,他說,沒關係,這個是我們自己的家鄉,不收錢也要做!

我們放了兩個盒子進去,然後希望跟原來的舊有建物都留下來,我們的盒子放進去,是希望跟原來舊(建)物脫開,脫開的時候就會有一些光線啊,空間可以有一些有趣的光線跟空間灑下來。

黃卓仁認為,現代建築不要被老屋限制住,他大膽地用新的材質去實驗,在碾米廠的舊牆立面裡,放進兩個玻璃屋,也就是他口中的盒子,保留老屋原來富有歷史又安全的牆面,這樣一來,舊中有新,再保留部分原本的鋼梁等等,新中又有舊!

[建築師
黃卓仁]
我們一方面想要有一些對於家的情感來做這件事情,但是在處理上,我們又希望純粹跳出來,從材料、美學、空間來思考這個。

[設計師
利培正]
那當初的時候,元豐是想要保留這個的骨架,以及紅磚牆,以及那個藝術家彩繪的這個磚牆的時候呢,所以我們就在思考,如何讓新建築融合在舊建築當中。
照片提供 利培正 這個玻璃屋咖啡館,有陽光,有樹,又不熱,美學設計也到位,比如這個懸空桌子,是利培安的弟弟利培正設計,計算結構力學以鋼筋水泥打造,新舊交融、別具設計感的咖啡館,迅速成為網路名店。

[咖啡館 負責人
賴元豐]
不只是要囤豆,也要囤人,要把我們這個年輕一輩的人(才)囤起來,可以讓大家回來,我們就不必跑這麼遠的地方,像我和培安和卓仁,我們二十年、三十年都在外面,有這個機會才有有辦法回來,在這個土地做一些事情。

賴元豐的想法是,當更多人看見他們回到家鄉,也願意跟著回來,讓這裡發展更為活絡。

[咖啡館 負責人
賴元豐]
卓仁也說,欸,我們自己沒在家,沒在自己屏東,我們都是屏東人吔,都是附近的客家人,沒有,沒有一個,沒有一個,沒有一個建案,沒有一個案子,是我在我自己家鄉做的,所以我要做給,不是做賺錢的,是做給自己人看的。

[設計師
利培正]
也因為這個案子,在這個,這一年多的時間來做這個案子的時候呢,我們因為北上工作,久久才回去一次,然後讓我們因為這個案子,時常北高往來跑過程當中呢,也會慢慢回想起小時候在家,對家鄉的,家鄉對我們的照顧。

[利培安、利培正父親
利明金]
因為我爸爸以前是做米穀事業,所以我對這個,這個米倉,我特別有感情。回過頭來,看到說,我的小孩能夠回到故鄉,來將他所學到的東西,來發揮在這個故鄉,能夠這樣在這方面,我覺得很高興。

從廢棄的舊碾米廠出發,改造成咖啡館,從囤米變成囤豆,未來還希望囤人,家鄉就會跟老屋新生一樣,既保留原來的歷史質感,還愈來愈生氣蓬勃。

採訪 鍾雄秀
攝影/剪輯 蔡裕昌
彙整/旁白 宋宇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