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田驛站前,近八十年歷史的碾米廠,在廢棄數十年後,去年底改建成咖啡館,不但維持原本空間的歷史質感,保留了當年的鋼梁紅磚牆結構,和藝術家李明則的手繪外牆,引入大量光線、植物,還置入兩個玻璃屋空間,讓新舊融合,迅速成為網紅名店。這是咖啡館負責人賴元豐,和建築設計師黃卓仁、利培安三人回鄉,協力改造老屋新生的故事,也活絡了人口稀少的竹田。當人近中年,他們希望在家鄉有一棟代表性建物,讓從前囤米的生存空間,變成囤咖啡豆的生產空間,未來是吸引人才回鄉的生活和生涯空間。
烘豆機裡頭的咖啡豆不斷地翻動,不時發出清脆的爆音,一支豆子從淺焙到深焙,有不同的味道,賴元豐炒豆有自己的喜好區間,先聞一下味道是否可以了,再把烘焙好的豆子倒下來,滿室咖啡香。

會在三分鐘之內降到室溫,就完成了我們的淺焙烘焙,就是這樣來的!

[照片提供 賴元豐]
新穎的機器設備,旁邊堆滿咖啡豆,不時還有一袋又一袋咖啡豆送進來,其實咖啡館在去年底開業前,原來是廢棄了數十年的碾米廠。

[咖啡館負責人
賴元豐]
像你看,以前我們碾米廠是碾米嘛,你看,現在變成咖啡豆,以前的時代跟現在的時代不一樣了,所以我們建築物的再利用,可以把咖啡豆帶進來,就可以讓年輕人再回來這個空間,就可以做更好的一個利用。

[照片提供 賴元豐]
從前囤米,現在改囤咖啡豆,像這根鋼梁,本來是支撐碾米廠的支柱,在改建過程被留了下來,用來見證在半個世紀以前,這裡曾經有過的風華歲月!賴元豐還記得兩年多前,剛踏進像廢墟一樣的碾米廠,他和建築師黃卓仁、設計師利培安三人傷透腦筋,而竹田鄉長傅民雄更擔心舊牆的立面會被打掉,詳談之後才知道會被原樣保存。

[竹田鄉 鄉長
傅民雄]
因為我第二次,有跟這個老夫子,王澤老師,去它那裡看的時候,他才知道說,他(利培安)也被王澤教過,所以他是王澤的學生,王澤在那邊跟他講了很多,看要用什麼方式來營造,不要影響到這些牆壁的情況下呢,因為那個牆壁,畫畫的老師很有名,叫做李明則老師。

[照片提供 賴元豐]
[咖啡館 負責人
賴元豐]
(當時)跟培安跟卓仁進來,三個人站在這裡說,麻煩了,這個不知道要花多少錢來處理,第一個想到的是這個,不是說不行,第二個是說,這裡破成這樣,要如何處理?因為大家都沒看過沒有屋頂的,屋頂,我們有一個最關鍵的東西就是圍牆要留著,這個新舊建案,圍牆留著不要用它,這個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賴元豐是佳冬人,黃卓仁的建築師事務所在台南,利培安則是在台北開建築設計公司,兩人都是內埔人,也都在業界頗負盛名,有趣的是,三人第一次在舊碾米廠開會時,邀請鄉長傅民雄一起討論如何融入竹田的發展軌跡,傅民雄還以為他們三位都是外地人。

[竹田鄉 鄉長
傅民雄]
我記得是下午時候,我就過去,過去看到他們的臉型這些,可能是外面搬進來的,開始我就跟他們講河洛語,就一直說,說到最後才知道,他也是客家人,就在內埔,另一位住在佳冬,大家才說,原來都是我們六堆人士,我們六堆的年輕人,今天這麼有作為。

對建築師來說,老房子打掉重建很簡單,但是要保留舊碾米廠外觀,又是一棟全新的建築,那得要有深厚的功力。

[設計師
利培安]
一開始其實是黃建築師,有一次的過年,他就帶我來這個地方,那其實我已經很久沒有來竹田了,當他帶我進來這個穀倉的時候呢,我發現怎麼會有那麼荒廢的空間,以前是德興碾米廠。

[建築師
黃卓仁]
它雖然已經崩壞了,但是它,它留下來的那個歷史的質感,非常地有味道,所以我們就非常有興趣做這個案子,然後在跟那個元豐聊的時候,他其實,他們想做的,不只是一個咖啡店,再深入聊了以後我們發覺,他想要做的事,就是整個帶動整個竹田區,甚至於整個屏東的一個改造計畫。

新咖啡館取名頓物所,「頓物」是竹田的舊稱,早年這裡是六堆米穀買賣要地,賴元豐的改造計畫,是想讓這裡變成咖啡集散地,實際上,三年前,他已先在屏東市青島街開設第一家店,店長也是在地麟洛人,幫背後的企業主規畫後續的休閒事業部門。

[咖啡店 店長
林雪琳]
會來到這邊,是因為說,我們在車站,屏東車站前面有一棟,大和旅社,那以前是旅社,因為老板娘是萬丹人,他們回娘家的時候呢,因為家裡有很多人,他們就沒什麼地方住,所以老板就,他想說他喜歡老房子,就把大和旅社買下來。

[咖啡館 負責人
賴元豐]
第一間店做三年了,覺得,欸 還不錯喔,現在,現在咖啡豆的用量愈來愈大,愈來愈大,所以我們跟老板說,欸,老板,我們現在少一個地方,因為現在咖啡豆需求愈來愈多了,他就說,這個碾米廠我十幾年前買的,所以我就回來這個地方。

咖啡館的後續工程一直沒停過,利培安經常當日往返屏東竹田和台北之間,每次進咖啡館,總是先拍照館內擺設,確認從光線到桌子都有到位,這個在家鄉的建案,花了他很多時間,卻還是不賺錢的案子,因為這是要蓋給家鄉父老看的,他和建築師黃卓仁有共同的理念,這樣的空間如果是在寸土寸金的台北,會被蓋滿滿,但是屏東很熱,陽光取之不盡,反而是要放掉台北的設計手法,尋找在地的材料,配合竹田舊車站的普魯士藍,甚至是延續舊穀倉紅磚的顏色。

[咖啡館 負責人
賴元豐]
他們改圖也改了N百遍,有些時候,我說,欸,培安,這個(預算)可能,這樣沒辦法做下去,他說,沒關係,這個是我們自己的家鄉,不收錢也要做!

我們放了兩個盒子進去,然後希望跟原來的舊有建物都留下來,我們的盒子放進去,是希望跟原來舊的建物脫開,脫開的時候,就會有一些光線啊,空間可以有一些有趣的光線跟空間灑下來。

黃卓仁認為,現代建築不要被老屋限制住,他大膽地用新的材質去實驗,在碾米廠的舊牆立面裡,放進兩個玻璃屋,也就是他口中的盒子,保留老屋原來富有歷史又安全的牆面,這樣一來,舊中有新,再保留部分原本的鋼梁等等,新中又有舊!黃卓仁近年來,在台南也有許多類似案例,他自己的建築師事務所,就座落於台南市中西區的正興街,這裡是近來台南老屋新生的模範區,事務所原本也是破落老屋,他把屋內加蓋的天花板撬開,讓光線透過原來的天窗穿透進去,經常有遊客跑進來,想要參觀。

[建築師
黃卓仁]
如果談到家鄉,如果掉於鄉愁,那個又會回到比較,可能又要原樣修復啊或是狀態。我們一方面想要有一些對於家的情感來做這件事情,但是在處理上,我們又希望純粹跳出來,從材料、美學、空間來思考這個。

[設計師
利培正]
因為這個房子是以前,王永慶第一(次),那時候在這邊經營的時候呢,他在這裡當米倉,穀倉為一個他的事業的起點,那當初的時候,元豐是想要保留這個的骨架,以及紅磚牆,以及那個藝術家彩繪的這個磚牆的時候呢,所以我們就在思考,如何讓新建築融合在舊建築當中。

[照片提供 利培正]
這個玻璃屋咖啡館,有陽光有樹又不熱,美學設計也到位,比如這個懸空桌子,是利培安的弟弟利培正設計,計算結構力學以鋼筋水泥打造,今年開館過後,結合前方的竹田驛站,成為網美勝地。

[咖啡館 負責人
賴元豐]
因為我們當初做這個地方,就是一個烘焙的基地,就想說,應該不會有很多人來,因為主要是供給我們自己,要用的咖啡豆跟批發客戶,跟一些合作店家的咖啡豆的中心。所以就這樣改了以後,我們跟老板說,現在不能關店,外面一直在排隊了,開始後面一直增建出來,才變成網美的勝地。

咖啡館正在規畫第四期工程,石頭門推開,後方還有一個偌大的穀倉,牆上留有當年堆疊米穀的刻度表,利培安特別拍照,想要保留下來,以後用來測量堆疊的咖啡豆袋,這裡將要改建成咖啡教室與囤豆的空間。

門在這邊,那我們希望在這個地方,這邊四個都會有玻璃門,去把它封起來,我們會修繕屋頂之後,把這個縫啊什麼做好,但是我要在這邊開一個大的洞,讓光線整個可以照得下來。

[設計師
利培安]
在這個空間裡面,它以前基本上這個大倉庫,它就是一個度量的空間,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在柱子的垂直軸向,它以一尺一尺30公分,已經標高到有一個高度,所以基本上,在以前的穀倉,它就是一個用垂直水平,做一個度量的工具,未來我們希望把這個空間當作是一個教學的空間。

[咖啡館 負責人
賴元豐]
不是要囤豆,也要囤人,要把我們年輕一輩的人才囤起來,可以讓大家回來,我們就不必跑這麼遠的地方,像我和培安和卓仁,我們是上,也不能說是上一個世代的人,但是我們,我們二十年、三十年都在外面,有這個機會才有辦法回來,在這個土地做一些事情。

賴元豐的想法是,當更多人看見他們回到家鄉,也願意跟著回來,讓這裡發展順利。

[設計師
利培正]
也因為這個案子,在這個,這一年多的時間來做這個案子的時候呢,我們因為北上工作,久久才回去一次,然後讓我們因為這個案子,時常北高往來跑過程當中呢,也會慢慢回想起小時候在家,對家鄉的,家鄉對我們的照顧。

[咖啡館 負責人
賴元豐]
卓仁也說,我們沒在家,沒在自己屏東,我們都是屏東人吔,都是附近的客家人,沒有一個,沒有一個建案是我們在自己家鄉做的,所以我要做給,不是做賺錢的,是做給自己人看的,就跟我爸爸說,你看,你不是常問我在做什麼?我就是做這個的。

利培安、利培正的父母,當時聽說兩兄弟接下竹田驛站碾米廠改建案,心裡非常高興,這裡充滿他們年輕時的回憶。

[利培安、利培正父親
利明金]
因為我爸爸以前是做米穀事業,而且張德財(德興碾米廠)的兒子又是我的同學,初中的同學,所以我對這個,這個米倉,我特別有感情。回過頭來,看到說,我的小孩能夠回到故鄉,來將他所學到的東西,來發揮在這個故鄉,能夠在這方面,我覺得很高興。

[建築師
黃卓仁]
如果我們一直做這種私人的,其實不會有突破,所以我們現在有在屏東處理,兩個國小建案在進行中,很困難,很多刁難,很多奇奇怪怪的意見。不過,你不去突破不去闖,它一直都會這樣,就是那種老派建築師,做一樣的國小。

黃卓仁用心想以建築改變屏東,最近成功接下兩所國小建案,這所在枋山海邊的國小,設計成鯨魚造型,即將成為當地的地標生態建築!他們都希望能為家鄉做點事,竹田鄉長傅民雄則是借力使力,結合年輕一代的創意,推動國際慢城計畫。

[竹田鄉 鄉長
傅民雄]
我們在裡面有談到,要用大數據,來研究說,來我們竹田玩的遊客,他們會去哪裡,這個部分我有跟他們一起坐下來談。然後咖啡館有這麼多年輕人來這裡幫忙,我們公部門絕對會和它,密切地跟它配合,將我們國際慢城打造得更不一樣。

[咖啡館 負責人
賴元豐]
因為我們就在火車站前的第一間店,一定要從我們開始啊,你如果要推,我們就開始負責,因為一個慢活都市的一個政策,不是一個點,是一個面的產生,所以我們會花很多時間,希望大家來參與,這個點才會愈來愈好,竹田才會愈來愈好,竹田愈來愈好,六堆就有機會愈來愈好。

從廢棄的舊碾米廠出發,改造成咖啡館,從囤米變成囤豆,未來還希望囤人,家鄉就會跟老屋新生一樣,既保留原來的歷史質感,還愈來愈好。

採訪/撰稿 鍾雄秀
攝影/剪輯 蔡裕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