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縣溪口鄉位於嘉義縣北邊,是嘉義縣18個鄉鎮市中,面積最小的一個,鮮為人知的是,溪口的客家族群大約占了4成之多,只不過都已經福佬化了。民國98年,溪口客家文化館成立之後,開始推動客家相關調查跟計畫,才讓當地鄉親漸漸找回自己的根。林秋伶跟江長銘的報導。


 

影片提供 嘉義縣溪口鄉公所

0000~0007

根據文史調查,溪口有41%的客家族群,但是因為在族群融合之後,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是客家人。

影片提供 嘉義縣溪口鄉公所

0011~0014

透過這個(客家文化)館來做一個尋根的地方,那也讓我們的鄉親知道說,原來我們很多的,這邊溪口有很多是客家的後裔

 

(來這)300年了,300年了,(一直到現在你們都知道你們是廣東饒平來的客家人),對,。

 

晴耕雨讀表示刻苦耐勞,還有對下一輩的教育很重視,這客家人的精神。

 

這個中式的門窗就是這樣,我們大廳要進去,都這個門兩片合在一起,再來,它都有雕刻,那個西洋的門就是沒有雕刻,我們中式的都有雕刻。

 

精緻細膩的雕刻,處處展現房子主人的用心。

 

鳳凰、還有麒麟、還有那個牡丹花,就是三王,都是王就對了。

影片提供 嘉義縣溪口鄉公所

0126~0133

溪口鄉的曾氏洋樓,於昭和3年起造,中央山牆上除了有一個大大的「曾」字,最上面還雕塑著一隻展翅高飛的老鷹,氣勢雄偉。

溪口鄉溪東社區協會前理事長 黃拱照(左)

這間洋樓蓋的時候,這個地方大概是一片荒野,都沒有房子啦,它蓋在這裡很特別,從新港一進來,就看到這間洋樓。

記者 林秋伶(左)

溪口鄉的曾家老屋,是一棟兩層樓的洋樓建築,2018年的時候,把它登錄為縣定古蹟,而它也是溪口鄉這裡,非常重要的文化資產。

溪口鄉溪東社區協會前理事長 黃拱照(左)

這間也是中西合併,上面是,上面第二層樓是巴洛克建築,下面這層樓是中式的建築。

影片提供 嘉義縣溪口鄉公所

0222~0411

 

溪口鄉曾家客家後裔 曾嘉鴻(右)

 

從小這個洋房蓋好之後,我們只知道晴耕雨讀好像是客家人的習俗,我們就覺得很奇怪,客家人給人家一種印象,就是好鬥,然後比較刻苦,然後比較勤儉,但是在我們家並沒有發生啊,我發現我們家是客家人的身份的時候,我覺得有點驚訝,有人說我們是從六堆那邊過來的,剛開始我也是半信半疑,六堆喔,對,有可能,後來我們自己去追根尋源,我們竟然是消失在這個嘉南平原上面的饒平客家人。

OS

融入在溪口的生活中,逐漸淡忘了原本的語言,然而在古文書當中,卻留下了尋根的線索。

溪口鄉曾家客家後裔 曾嘉鴻(右)

我也很好奇,我就回原鄉去看,就發現有很多古文書,都是用客語下去發音的,雖然寫的是國字,寫的是中國字,漢字,但事實上,用漢字、用閩南語發音都是格格不入,後來我去找了客語老師,他才跟我講,欸,這是用客語發音,你們知道嗎,如果用客家語來翻譯,了解這些家書,他要表達的是什麼,對祖先、對家鄉的思念。

嘉義縣溪口鄉文化生活館長 王秀眉(左)

那後來在跟他們聊的過程當中會發現到,他們保存了2、3千件的古文書,那後來公所這邊,再去協助他們去做列冊,總共目前有列冊了1557件,那再把重要的這些古文書的部分,再下去做修復的,已經完成了57件,那會發現到說,在這樣做的過程當中,客家的資源,客家的這樣盤出來的資料越來越完整。

影片提供 嘉義縣溪口鄉公所

0436~0526

在重新發現自己的客家身分時,曾嘉鴻坦言,內心很是衝擊。

溪口鄉曾家客家後裔 曾嘉鴻(右)

源0614我們從我爸爸、我爺爺的時候,都講閩南語,我發現我們家是客家人的身份的時候,我心裡面有一種互相衝擊的感覺,就是,這個都是我祖先親口用嘴巴講的,然後手寫的東西,但是對我來講,又很陌生,我身為客家人,但是我不會講客家話。

底圖來源 溪口鄉公所

根據客委會的定義,具有客家血統,但已經不會說客語,卻能說流利河洛語的人,稱之為「客底」,嘉義縣溪口鄉就有41%的客底客家人。

溪口舊名雙溪口,因為三疊溪與北側的石龜溪交會而得名。溪口鄉各村,都有其顯著的優勢族裔,其中泉州籍主要分布在西北邊,漳州籍分布於西南邊,以粵東客家為主的領域大多分布在東北位置,來自閩西的客家人則位於東南位置。而溪口鄉的客家人主要有張姓、劉姓、曾姓、邱姓,以及詹姓等等。

 

我們這都客家的擺飾就對了,你看,也有觀音、土地公。

嘉義縣溪口鄉鄉親 張景超(左)

我們溪口有兩個宗祠,一個是張名旺這裡,名旺公,一個名卿在那邊,所以我們叫做頂公和下公。

OS

來到溪口鄉的張氏宗祠,門上大大的廣東、饒平四個字,清楚記載著張家祖先是從哪裡來的。

嘉義縣溪口鄉鄉親 張景超(左)

影片提供 嘉義縣溪口鄉公所

0639~0644

以前我們祖先在廣東那邊都是客家人,但是後來會一直變閩南,都不會說客家話了,都說臺灣話了,(你們有印象說你們的阿祖或是誰還會說嗎,或是早就不會了),我阿祖他們,因為我們現在,我們現在叫姑姑都叫阿姑,那就是客家話啊。

OS

即便已經不會說客語,但是仍然記得自己的客家身分。

嘉義縣溪口鄉鄉親 張景超(左)

溪011054(那像你這樣子,就是大家都還知道說自己是客家的後代),對,就差在客家話不會說而已,(所以一樣有跟我們的下一代,下下一代都一直有講說,我們是客家人),對。

嘉義縣溪口鄉鄉親 張金花女士(右)

 

影片提供 嘉義縣溪口鄉公所

0712~0817

我媽媽她是辛苦人家的孩子啦,都會去做工,都跟人家那個,(他們)以前過來的祖先都是客家人,我媽媽都跟他們那些大人工作,都說客語,都說客語,我們如果要問人吃飽沒,就說吃飯,他們吃飯說叫做吃飯啦,你吃飽了嗎,你吃飽沒這樣啦,我媽媽會說客語,就是在我媽媽的,她的嘴巴和她的肚子裡啊,我現在想要學客語就是說,我們的祖先就是說客語的人,那為什麼我們會有他的血脈,為什麼我們沒有去把他的語言學回來這樣啦。

嘉義縣溪口鄉文化生活館長 王秀眉(左)

我們在溪口這個地方的話,是不同族群的共融,才有今日繁華的溪口,但是也因為我們的客家族群先民,他們早期來到溪口這邊,然後我們的客家饒平的客家人,他們所呈現的熱情的一面,那在長久下來,經營我們的溪口,也是成為我們溪口文化的基底。

嘉義縣溪口鄉長 孫維聰(左)

溪1041所以在我們民國98年,文化館成立之後,我們的文化生活館開始推動客家的這個調查跟計畫,那逐漸才很多人知道,原來自己是客家人,那包括是我自己,我的外公也是客家,廣東饒平過來的這個客家人。

OS

然而,在這麼一個客家人隱形的地方、不具有客家認同的地方,成立一間客家文化館,溪口鄉親一開始並不接受,還有人來踢館。

嘉義縣溪口鄉文化生活館長 王秀眉(左)

98年的時候,客家館這邊開館,其實對我們來講,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因為鄉親他並不能夠認同,溪口它是一個客家的鄉鎮,因為可能早期的客家人,給人家的印記是不好的,所以後來我們就接受了好幾個民眾來這邊踢館,那後來呢,我們館員就把我們的族譜,還有一些當初那時候94年所調查的一些研究的調查案,一一的去跟他做展示的成果,一一的跟他們說明,那後來這些的鄉親,很可愛的,後來也陸續成為了我們的志工

OS

影片提供 嘉義縣溪口鄉公所

0948~1004

就是因為看不到什麼客家元素,一間客家文化館在溪口成立,看起來很是突兀,但是這也更突顯客家文化館存在的重要性了。

嘉義縣溪口鄉長 孫維聰(左)

PROMO

所以我們在前幾年我們這個客家館剛開幕的時候,我們的口號就是,尋根溯源、交融共存,那客家在溪口是一個既存的歷史,不管多或少,那我們希望保存這樣的一個既有的文化,讓民眾能夠更認同我們在地的這個文化這樣子。

嘉義縣溪口鄉文化生活館長 王秀眉(左)

我們推的過程當中,雖然我們遇到了一些瓶頸,但是最後民眾因為了解,然後深入到投入,然後到支持我們,然後去推展,也才有今天,有辦法營造出來的,饒平的好客溪口。

影片提供 嘉義縣溪口鄉公所

1049~1104

客家文化館不只是一棟建築物,也不只是一個展覽的硬體空間而已,透過客家文化館,鄉親們漸漸了解溪口和客家的關係,而它更是鄉親可以藉以尋根的地方。

嘉義縣溪口鄉文化生活館長 王秀眉(左)

民眾)透過這樣的活動的參與、然後資料的搜尋、資料的觀看,然後會發現到說,我是客家的後裔,然後他也會來參與這樣子的一個,我們的活動。

嘉義縣溪口鄉鄉親 張景超(右)

這裡面放神像,這放神像,外面還有人寄的神像,神像現在就怕會破壞到神像,所以說用網子。

溪口鄉溪東社區協會前理事長 黃拱照(右)

有人專門在賣雞籠、雞罩,就是用這個車,是用這個車子,沿途一直叫雞籠、雞罩,有人要買雞籠、雞罩嗎。

 

滿間的古物,全是張景超的收藏,不論是早期的生活用品還是古農具等等,都細細勾勒出溪口早期的生活樣貌。

 

這兩個一個是裝沙、一個是裝水,日據時代,日據時代,每一個家家戶戶都要有裝水、裝沙的地方,這個因為有空襲、防空警報的時候,救火用的,(一般會放在房子的哪邊),放在門口,(喔,都放在門口喔),對。

 

這裡是早期溪口最熱鬧的中正路商圈,在清道光年間形成,還留存的老房子,見證了當時的繁華。

溪口鄉溪東社區協會前理事長 黃拱照(右)

道光年間,因為人口已經很集中了,集中以後它變成一個街,街以後,大埤、大林、還有元長、新港,來這裡交易。你想到的東西,這裡應有盡有,涼蓆、鐵店、爆米花、撞球間、還有酒家、茶室、旅館都有。

 

這裡成為附近鄉鎮重要的集散地,山產、海產,都集中在此交易。

溪口鄉溪東社區協會前理事長 黃拱照(右)

溪012124我們後面還有一條河流,河流有一個小碼頭,因為貨在這裡集散地,可以出去,所以在這裡形成市集以後,慢慢慢慢,就成一條街,只有這一條而已喔,以前,前、後都沒有道路。

 

老街上的這間張濟生中藥店,已經有130多年了,傳統的木造房子、還有滿滿的藥櫃、鐵盒,都充滿了歷史感。

溪口鄉溪東社區協會前理事長 黃拱照(左)

拿藥在那裡拿,這裡是在抓藥,所有他這裡的東西,這個比較古老的,都100年以上了,這個錢櫃從以前到現在都用這個,這個櫃子,這裡,它這裡有一個可以放錢進去,這塞住了。

影片提供 嘉義縣溪口鄉公所

1406~1428

走進老藥房,彷彿走進時光隧道,康熙末年,廣東先民來到溪口開墾,歷經了2、3百年的改變,在溪口基本上早已聽不到客語、看不到什麼客家庄的特色,如今藉由還留存的老建築和生活習俗,以及鄉公所的努力下,漸漸的,又把客家給找了回來,讓大家又看見了「溪口客家」。

採訪/撰述 林秋伶

攝影/剪輯 江長銘

 

arrow
arrow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