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台灣陶藝獎陶藝成就獎得主劉鎮洲,今年66歲,早年讀的是商科,曾在銀行工作十年,他說,因為以前銀行4點就下班了,下班了沒事幹,他不想浪費時間就去學日文,之後又去當時的國立藝專美工科念夜間部,接觸到陶藝,因為小時候在北埔鄉下長大,對土地特別有感情,對捏陶越來越不能忘情,29歲那年辭去月薪3萬,當時大家認為是金飯碗的銀行工作,遠赴日本學作陶,從此踏上玩陶教陶的路。
他不是專業劇場表演者。

也不是導覽解說員。

他是在陶藝界享有盛名的劉鎮洲老師。

從小在北埔長大的劉鎮洲,最擅長的是用陶土說家鄉的故事,作品中的山和階梯是他對北埔的記憶。

[陶藝家
劉鎮洲]
因為我住在北埔,北埔有很多山,水啊,河川這些,小時候常常在山上跑來跑去,所以對北埔的自然風景就很有印象。

劉老師今年剛獲頒2017台灣陶藝獎陶藝成就獎,但他說,這些都不是他計畫當中的事,他只是不想浪費時間,誤打誤撞走到這。

[陶藝家
劉鎮洲]
我在銀行上班,當然那個工作就是收錢,辦一些事務的事情,不過因為小時候玩慣了,就想說有一些休閒的活動。

劉鎮洲原來念的是商科,畢業後就到銀行上班,工作穩定平淡,所以他就利用下班時間去學了日文,考進國立藝專美工科進修。

[陶藝家
劉鎮洲]
美工科就是做這做那啊,做木工,作陶的,或是做精工這些東西,我就是比較好動,我想,本來是這樣我愛玩的部分,變成我的休閒生活。

美術工藝原來是作為休閒,卻越玩越投入,民國69年,他29歲那年,放棄了當時3萬元的月薪,大約是現在的13萬元,遠赴日本留學作陶。

[陶藝家
劉鎮洲]
我其實去日本的時候,主要,剛剛開始,我想要做釉藥啦,因為釉藥,那時候台灣的釉藥,大家都像祕密一樣,不公開,想要做一個漂亮的釉藥很難去得到這樣的配方。

原來為了求取釉藥配方才到日本取經,從此踏上陶藝創作的「不歸路」。

[陶藝家
劉鎮洲]
日本,對泥土的處理,和大自然這樣的關係,其實它做了很多的,也做得很好,所以我就想,釉藥這個問題,可能有很多其他的人可以研究,我是不是來做做一些藝術的創作==ns==

在日本留學四年回來後,劉鎮洲的手藝升級了,對創作也有了更多想法,開始將大自然帶到作品中。

[陶藝家
劉鎮洲]
像這個作品,這個斜斜的線條,就像我們下雨一樣,上面這個像水面一樣,那其實是雲的感覺。

而後,他的作品就像他的人一樣越來越內斂,作品回歸大地原色。

[陶藝家
劉鎮洲]
我們大自然的東西還是很有生命的東西,切的線也不是直的,又這樣微微的弓出來,像裡面有東西會這樣跑出來這樣的感覺。

近十年來,劉鎮洲受到中國山水畫「留白」的啟發,作品除了呈現印象中家鄉的主觀風景,也不忘留下客觀的空間,給欣賞者有不同的想像。

[陶藝家
劉鎮洲]
我的作品裡,我就想做個樓梯,和這樣四四方方的洞,這樣就像我們和山有融在一起的那種感覺。所以看的人就會覺得,我們在這裡這樣走走,去到後面,又會看到另一個世界==ns==

圓圓的山,簡單的幾段階梯,劉鎮洲的作品,雖然看來簡單質樸,其中卻藏了許多的細節。

[陶藝家
劉鎮洲]
因為我小時候常常在那跑來跑去,跑來跑去,就知道這樣彎要怎麼做,所以小時候的那種印象,其實對我的創作很有幫助。

創作一定要有所本,而非沒來由的天馬行空,這是劉鎮洲對作品的堅持,也是他對學生的要求。民國73年,劉老師剛回國,就到母校任教,不藏私的和學生分享日本所學的新思維和技巧。

[陶藝家
劉鎮洲]
我覺得我作陶這件事情,得到很多的快樂,這個快樂,我覺得可以和人分享,分享的方式當然很多,我想我在學校教書呢,是用教學生的方式來做這樣的分享。

在教育上,他給學生留了很多思考的空間,希望學生透過自省,找到創作的初衷,因此他常問學生,為什麼?

[工藝設計系 碩士生
柚 子]
為什麼你用土做?為什麼你要這個形式做?為什麼你不用別的形式做?為什麼你不用各種可能的方法去解決?為什麼你不去怎樣怎樣,那這個東西跟這個東西之間的關聯是什麼?那這個東西跟你原初的想法是什麼,對,他其實在發掘你一直,這可以說是一種反省吧,就是一種反省,自省的能力。

但他不馬上給答案的教學方式,也經常讓學生很抓狂。

[工藝設計系 碩士生
柚 子]
因為他每次一句話講出來,大概要差不多三個月吧,你才會懂老師講什麼,老師看到我的器皿,他就講說,啊,你這個東西口緣沒有表情啊,對啊,沒有表情,啊,什麼是沒有表情,所以這的確很抓狂,因為你要一直想,可是一旦通透之後我就會覺得,那個東西你忘不掉。

杯子就是杯子,碗就是碗啊,要什麼表情呢?

[陶藝家
劉鎮洲]
表情就是就像我們這個碗,邊緣就像我們的嘴唇一樣,像這個是拉坯的,拉坯的它從這邊彎出來,這個弧度和這個,和這樣有收回來的這種感覺,這就是這個碗的表情。這個就沒做什麼表情,就變成這樣,就像沒有嘴唇一樣==ns==

作品總是離不開山和兒時對家鄉的記憶,因此,閒暇時劉鎮洲總愛從工作室遙望大屯山峰,找靈感。他說雖然北埔自家的老房子沒了,但透過作陶他就能再回到台三線,回到印象的家鄉。

採訪/撰稿 邱月華
攝影/剪輯 蔡裕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