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異常,連人都受不了,更別說是農作物了,面對氣候變遷,臺灣有人推動保種運動,鼓勵「農民留種」、「藏種於民」,這樣地方品種就可以選育出最適應當地風土的強健種子,接下來,記者宋宇娥、蔡裕昌帶你進到很特別的「種子交換會」現場,來看他們如何採種、交換種子、分散保種。宋宇娥跟蔡裕昌的報導。


 

 

 

NS:

一年一度的全國種子交換會在11月下旬的週末登場,不少民眾熱情參與,絲毫不受冷氣團報到影響。

 

 

NS:

黃褐枯萎的九層塔,看起來毫無生氣,其實裡面可是飽含孕育下一代生命力的種子,只見志工們分工合作,努力完成採種工作。

 

NS:020938 就這樣搓一搓
0921採裡面這個黑籽,對。
0933它種子很小,黑色的。

 

 

NS:
另一頭有人掰開乾癟的絲瓜,只為探取延續生命的種子。

 

NS:

022659 哇,好酷喔,天啊。

 

OS:

嘩啦嘩啦掉落在鍋子裡,眼前這如瓜子般大小的黑色種子,就是絲瓜種子。

種子交換會志工 熊家媛(左)

 

 

SB:0022
他就是會把種子直接拿來現場 因為種子大大小小 然後有些可能都還有帶殼 然後數量他們可能是一大包拿來 那我們就是為了要把它整理成可以讓民眾領取的形式 所以就會在這邊 然後先把種子把它處理成 就是可以種植的狀態 然後分成小包 然後把它貼上標籤 然後最後就可以進到交換會的會場裡面

 

OS:
這裡的種子,只交換,不賣,全國種子交換會從2018年開辦至今,已經邁入第六年,全臺各地農民帶來上百種、超過3千包的種子,就在兩天的活動中交換一空,而且一年比一年還要熱烈。

種子交換會發起人之一 陳惠雯(左)

 

SB:0458

從一開始大家對採種這件事情很陌生 他們就想種子一包才20塊 為什麼我要留種 一直到最近就是越來越多的 特別是家庭菜園的人 他們覺得我去外面買種子 我也不能夠留它的種子 沒有下一代 或者我也沒辦法去累積跟這個植物的照顧它的經驗 然後就開始試著雖然不熟悉 可是一點一點去採種這樣子 0547<卡>大家想要採種這個風氣是有起來了

臺灣大學農藝系名譽教授 郭華仁(右)

SB:2806

我們這個大概2011年開始提倡農民保種運動 那我們大概6年前開始做種子交換 那我們可以看得出來像今年跟以前比起來 可能參與的人就更多了 所以可能會有更多的人知道或者想做這個保種的工作

 

Os:

種子交換會發起人之一的陳惠雯,務農經驗超過30年,自家留種從6、70種,累積至今已高達150多種,但見過這麼多「世面」的她,在全國種子交換會上,依然能找到令她興奮不已的新奇種子。

種子交換會發起人之一 陳惠雯(右)

 

SB:1456
小粒萊豆 就是小顆的皇帝豆 很可愛吧 超可愛 而且它顏色很棒 對 像這種都是很少見 對 所以說真的是原住民啊或者是有一些小農 他們留下來 然後他們收集來 然後 我們就在這個地方 你一個人種 萬一你沒有種成功 還是怎麼樣的時候 大家一起種 然後明年我們還會在這裡看到它 即使自己失敗了 別人挑戰成功

 

OS:
一包一包有著編碼、品種名的種子,都即將跟著新主人,換到不同地點種植,也讓幸福的味道得以延續,

種子交換會參與者 徐惠君(左)

 

SB:3442

因為一般我們的種子要取得 都是要跟店家買 但是那都是商業種子 那可是商業種子 它的那個韌性跟強度不像自家留種的種子那麼好種 而且自家種子種出來的 它的口味 也會比較符合自己喜歡的味道

種子交換會參與者 方恬婷(右)

 

SB:3604
今年是我們自己有採了一些種子 所以等於是我們可以拿自己的種子 來這邊交換其他人的種子 <卡>3758(你今年可以換幾包?) 我今年可以換15包 (那有想要挑哪一些嗎?) 我想要挑一些 比如說老師那邊採種成功的高麗菜 然後還有比如說像洋甘菊那種香草類的 因為外面的香草類的 我回家自己孵的時候 就是存活率很低

種子交換會志工 熊家媛(左)

 

SB:0242
交換種子就是一方面就是你種了 也許你種了一個很棒的品種那你把它分散出去就會有更多人擁有這個種子 也許有一天你沒有辦法種了 這個種子還會在別的地方 繼續有一代一代延續出去

 

OS:
為什麼要耗時費力採種?不是花個20、30元就能在種苗行輕鬆入手嗎?原來啊,因為商業育種,導致消費者在市場看到的蔬菜、作物種類早就受到限制,但透過全國性的種子交換會,農民可以增加新的品種和作物,育種家也就有機會從中找到對抗嚴苛氣候的基因。

臺灣大學農藝系名譽教授 郭華仁(右)

SB:2601

所以這個時候呢 農民每一年都同樣的在種這些東西 然後選最好的這個農作物來保留它的種子 那意思就是說 這一些農民手上的這個種子呢 都是最能夠適應當時候的氣候的 <卡>2644那你假設沒有農民保種 只有這個種子公司的這個品種的話 那將來種子公司遇到新的氣候 它也找不到好的這個材料來做育種的工作

 

OS:
如果某些種子消失,意味著某些農作物滅絕,而我們生活中的餐桌上樣貌可能就會有所不同,甚至連飲食文化都會缺了一角。

種子交換會發起人之一 陳惠雯(左)

 

SB:0607
對種苗商來講 我們都用買的 那種苗商來講 他同樣是芥菜 他只要種一種 他這個生產線成本就很低 所以他不會想要去種各式各樣的芥菜 可是在譬如說像客家菜裡面 他會說梅乾菜要做什麼什麼什麼 那他都會需要 比較硬一點的吧 或是葉子比較大一點的等等不同個性的 那這樣子的話 種子行它就不可能為你做那麼多的生產線 可能也許五年十年以後 你這個料理就沒有材料可以做了 所以這個其實不是種子不見 而是文化不見 所以說真的不是20塊30塊的問題 而是這個文化可不可以流傳這樣子

採訪/撰稿 宋宇娥

攝影/剪輯 蔡裕昌

OS:

這些大小不一的種子,交換到不同人手裡,分散保種,捍衛了基因多樣性,在掌握種子自主權的同時,也進一步守護了未來餐桌上的永續。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