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將今年訂為國際豆類年,許多國家都在推廣雜糧豆類復興,台灣也呼籲推廣相當多年。其實台灣在民國五十年時,大豆耕種面積有近6萬公頃,但民國五十五年開放進口後,面積就逐年下降。五年前開始,各地漸漸興起復興雜糧的運動,不僅農民實際耕作,現在也有社區媽媽帶孩子一起種豆,也有學校推廣豆類,透過食農教育讓孩子了解豆類,收成了也就成為孩子們的營養午餐。今年美濃區農會也發起好豆季,毛豆認股的活動,希望帶動國產豆,一起來看推廣成果。
來,一個一次,一次一顆,要不要兩顆。
社區媽媽們將一顆顆黃豆種下,一邊討論種豆類的心得。
這個台灣九號,就發現這個發芽率比較好,你看它,它長得比較健壯,對我覺得它很奇怪就是,它很特別的就是,你看它是圓圓的,可是它發芽的時候,你看看,那個子葉出來的時候,它變成是那個呢,橢圓形的。
這些媽媽們是台中東海國小附近社區的家長,去年他們為了孩子與家人的健康,在社區裡的空地打造這個農場基地,由於這裡位於大肚山,特色作物就是花生,因此他們決定要種些在地的特色豆類。
[東海美食育基地 負責人
呂木蘭]
就是土豆、然後落花生,然後另外還有就是像翼豆,還有那個豌豆、四季豆,這些都是很家常的豆類,然後餐桌上的蔬菜,那我們平常在吃,可是我們不知道說這些豆類,這些蔬菜到底是怎麼長成的,所以我們就想說,欸,我們還是要來試試看,然後知道說,從產地到餐桌,然後那個蔬菜的、豆類的成長的過程是怎麼樣。
[相片提供 呂木蘭]
除了讓孩子在課後可以親近土地,了解豆類成長過程,他們更嘗試依照季節種植各種豆類。
[東海美食育基地 社區媽媽
翁淑慧]
一方面考量它的季節性,二方面呢,考量到說,這個季節性也有適合種其他的植物,那什麼植物也是需要這樣的養分,我們就在這個時候讓它們種在一起,那這樣種的時候,其實,環境好了,養分夠了,其實,我們就其實不需要特別的幫它那個施額外的肥,因為土壤就會自然地給它了。
大豆要快快長大喔。
每天都有家長輪流到農場基地整理及照顧,幫菜園澆水,有時還會將採收下來的食材煮成簡單料理,大家一同分享。而會想親自種豆類,也是因為基因改造食品充斥,讓他們擔心。
[東海美食育基地 社區媽媽
翁淑慧]
雖然我們去買的東西,它常常是標明是非基改,可是,就我們的觀察,我們很多的豆類是從,都是從國外進口的,所以很多東西它都寫上它是,非基改的,所以我就會打一個問號,有時候我們要從我們自己本身,就是我們先帶小朋友來認識,對,豆類它是怎麼樣的那個成長過程,然後他了解之後呢,他會比較有感覺。
[東海美食育基地 負責人
呂木蘭]
發現這個翼豆,它的形狀就是很特別,因為它長得很像楊桃,然後它的四角,很像要飛起來的樣子,然後又叫羊角豆,它的名字就是還滿多樣的,然後吃起來脆脆的,所以我們在這邊種,欸,其實也吸引滿多,就是本來不認識它的,的家長。
台中有社區媽媽一起種豆,在高雄美濃,也有學校帶著孩子們種豆。
老師問大家,你們為什麼要種毛豆,吃啊,要吃,對 要吃,因為現在是冬天,冬天它的雨水,雨下得比較少,所以不適合種水稻,我們美濃的話,在冬天的時候就會種一些短期的作物,像這個毛豆。
美濃的龍肚國小,一直很重視孩子們的食農教育,除了種水稻以外,三年前開始嘗試跟著節氣,並搭配在地種農作物,種了黃豆與毛豆。
[高雄市龍肚國小 主任
黃鴻松]
我們學校就有安排,我覺得就是跟社區的節奏相同,譬如說這個時候,我們就說,在冬季裡作期間的時候,就蔬果,蔬果類、雜糧類,所以這個時候我們就會安排小朋友種菜,或是種豆類,像這個這樣,那春天,春天的時候,我們就插秧,插秧,大約就這兩,兩種在輪作。
老師帶著學生們,從種植、拔草、照顧到收成,一同觀察學習。
[高雄市龍肚國小 老師
李浩肇]
我們學校有種菜,那除了種菜以外就,以外就會給小孩種豆類,因為種豆類的話,因為接下來我們要插秧,因為插秧的話要有這些肥料,一般人都撒肥料,那就想說種毛豆的話,因為它是豆類,豆類啊,有這種根瘤菌可以固氮,所以,第一個就是,我們就,我們就省了撒肥料的這個過程。
[相片提供 高雄市龍肚國小]
而收成後的這些豆類,都成為孩子們的營養午餐或點心,也讓他們更懂得珍惜食材。
[高雄市龍肚國小 主任
黃鴻松]
食農教育就是說,要給小朋友知道說,食物怎麼來,他可能在家裡會喝到豆漿,在家裡會吃到毛豆,但是他沒有參與過,沒參與過,這樣因為,之前的經驗就會發現到,小孩子有參與過,再來對這個食物會更有感情,會更珍惜這個食物這樣。
[高雄市龍肚國小 學生
劉智仁]
就是讓我們知道說,農夫種東西其實沒有那麼簡單,然後要照顧它長大,也不容易。
[高雄市龍肚國小 學生
王稚晴]
就是,對啊,吃起來很安全,很健康啊,就是絕對沒有灑農藥,而且,自己種的嘛,覺得很好吃。
政府一直推廣要多用國產豆類的理念,現在也傳遞到許多家庭中。
豆類有關的,像味噌也是豆類,等一下我會炒一個,味噌番薯葉,味噌可以做炒大腸、蘸菜,好像我們的黃豆一樣,醬黃豆一樣,非常好吃。
樹豆豬腳湯、豆豉蒸蛋、雞肉炒豆豉、炒豆皮,甚至是用自己做的味噌來拌炒番薯葉,淑芳姊將黃豆、黑豆、樹豆等變出一整桌豆豆大餐。
[美濃家政班媽媽
朱淑芳]
像媽媽說的,那飯一粒要四個月,豆子也要好幾個月,所以都不會浪費東西,我們的東西,沒吃完的,醃起來,然後,又可以做調配菜,客家的菜料,都很方便,然後也很好吃,很下飯,我們客家人,美濃客家人大部分是做農的嘛,做農的,比較喜歡,比較重口味一點,所以它的味道會講究,比較香,有一點鹹,味道很道地,才可以配著飯吃啊。
這些豆類對許多人來說,充滿了童年回憶。
[美濃家政班媽媽
朱淑芳]
豆子,因為我們,像我以前小時候有沒有,我小時候家裡都有種豆子,紅豆、黃豆、黑豆,大部分都有種,再來我們都會去割豆子,那黑豆小小顆的,我們就會做豆豉,黃仁的,現在有青仁的,青仁的就炒了就泡茶吃,以前傳統下來的還是黃肉的,黃肉的我們就會拿來做豆豉。
社區裡也有客家媽媽做出最傳統的豆豉和豆醬,一甕一甕的成品在陽光下特別吸引人。
[豆豉達人
鍾春蘭]
就是說以前的人都很苦,全部都自己做了才有得吃,小孩子這些有得吃這樣啊,對啊,黑豆豉,每一個人,我以前我記得我媽也,全部都是一甕,整甕的在做,(用)美濃在地的本地豆,進口的,進口的比較沒人要,我們客家人比較要本地豆,我有啊,我這個以前也做很多。
其中在南部客家庄經常聽到的樹豆,也跟當地生活文化息息相關。
[美濃家政班媽媽
劉黃秀蘭]
以前的人,就是生活沒有那麼好,田裡面種的豆子那些,就有時候山坳地有在種,種了,吃了營養很好,又有香氣,熬起來的味道很好,這個屏東的那些客家人也有,我們這裡也有,就像是我們客家的名產一樣,對,大家吃了,這個味道不錯,跟這個大骨、跟這個豬腳那些,熬好了,這個蒜、這個香菜,加進去,真的就很好吃。
政府與民間推廣下,美濃區農會今年年底也舉辦好豆季活動,一同復興毛豆,也要讓休耕地有新的活化利用。
[美濃區農會 總幹事
鍾清輝]
所以我們想說,那是不是透過一個,我們雜糧的復興運動,當然雜糧的部分包括黃豆、紅豆、黑豆,也包括說我們其他雜糧的部分,我們覺得這樣是可以,讓原本休耕的土地,不要荒廢掉,確實又可以提高,我們糧食自給率的量的一個部分。
這次活動也開放民眾認股,讓消費者體驗採收毛豆的過程。
[美濃區農會 總幹事
鍾清輝]
所以我們會提倡一個好豆季,我們就希望說,透過友善耕種的一個方式,確實我們(這樣)的訊息,要傳達給我們的消費者,譬如來說,我們的毛豆季裡面,我們就有開放一個股東的認股,還有他認股的部分不是只有認股,他可以在他家裡,透過我們網站上的一個直播,那邊會放上我們相關的一個資料,他在家裡就可以了解,喔,我認股的毛豆田,是怎麼樣生長的一個情形。
農民對要復興種豆類樂觀其成,趕在採收前做好生物防治工作,要預防蟲害。
[美濃農民
張治紘]
其實我們現在種毛豆來講,老實講,老實講就是幫助我們自己美濃鎮,也帶動一個我們的一個觀光,其實不錯,所以我很樂意去參加這個活動。
[美濃農民
黃偉宸]
其實以前就有種過小區塊的毛豆,今年就第一次試種大規模的那個,開放股份,這樣讓民眾來我們這採毛豆,當然有幫助,因為這個算是美濃產業,可以帶動其他的作物,譬如說橙蜜番茄,或者是白玉蘿蔔,都是在那個冬季裡作的作物,所以可以帶來,對農民的話是非常有大的幫助,很大的幫助這樣。
從食農教育到社區、農民自發種植、食用國產豆,要將台灣生產的豆類發揮最大功效,除了幫助活化休耕地,也能讓國人吃到更安全的食糧,除了因應基改作物的充斥,也讓農業發展更多元。
採訪/撰稿 吳怡君
攝影/剪輯 蔡裕昌
- Dec 07 Wed 2016 16:43
518集-保豆行動(上)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