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在2003年全面禁止狂牛症疫區國家輸入牛肉,而繼美國、加拿大解禁進口之後,睽違14年的日本、荷蘭及瑞典牛肉及相關產品,也在九月中解禁!由於台灣國產牛肉自給率只有6%,肉牛產業擔心高級和牛等等進口,將衝擊國產高價肉牛發展,農委會出面澄清,國產溫體牛肉與進口冷凍牛肉市場區隔明顯,進口牛肉只會相互取代。不過既然台灣牛沒有狂牛症、沒有瘦肉精的食安疑慮,食物里程又短,為何未鼓勵飼養,來替代進口牛肉?台灣的肉牛產業發展政策又是什麼?一起來關心。
飼料車一經過,牛群紛紛探頭出來吃,牧場的主人是三十多歲的張志名,原本是科技人,他熱愛美食,嚐遍牛肉佳餚,無意間品嚐清甜的台灣牛肉後,大為驚艷,回鄉當青農,飼養肉牛。

[斗南養牛青農
張志名]
因為我不是畜牧本科系的,我一開始學的是機械系,那我是當工程師的,那基本上我有的是生產管理的這些概念,那其實,碰到這個東西,其實我覺得一開始的切入的時候,一些經驗,還有一些觀察的狀況,其實我花了滿多時間,因為我沒有所謂的畜牧專長,也不知道說,欸,這個牛要怎麼樣去餵養牠。

從原本一竅不通,五年多來成為台灣第一個肉牛的專業肥育中心,所謂的「肥育」,是指肉牛在上市前,給予規格化的糧草,讓上市後的肉質穩定,品質佳,雖然目前已飼養了兩、三百頭,張志名認為,這樣的規模還是太小。

[斗南養牛青農
張志名]
小規模化的時候,其實你就是很難像國外,我們可以專人或怎麼樣,在台灣不行,台灣就是,譬如說我們這一場就是什麼,什麼都要,什麼都要做,你說,剛剛講的,有講到說有肉牛,這是肉牛的部分,肉牛餵養,我只要取肉就好了,那接下來轉到這邊的時候,我們又要,碰到母牛的時候,我們又要講到育種的部分,那育種的部分,那就更複雜了[。

因為在這邊是牠的(臍帶)那個,會有傷口,你這邊,就是每天要給牠消毒一下。

這幾頭安格斯品種小牛,剛出生沒幾天,張志名一邊噴藥劑一邊說,小牛剛出生,怕感染發炎!肉牛飼養有專業門檻,育種更是複雜,他的牧場分成好幾個區,大致來說分兩類,最大宗的一類是乳公牛,以及部分黃雜牛,另一類就是這批,今年六月才剛從澳洲進口的安格斯種母牛,這也是自從民國六十年代以來,第一個進口名種肉牛的牧場。

[斗南養牛青農
張志名]
要生小牛,那我們要接生,牠又不像說,我們又沒有辦法預期說牠什麼時候會生,所以說,牠不像我們人,那個,那個媽媽會打電話跟,欸,老公我要生了,這不行啊,牛牠不會,所以我們這個時間,這個時候,我們就花很多的時間在(這)上面,我們必須要,每天兩個小時,我們就來看一次,兩個小時來看一次。

畜牧業不分晝夜,半夜也得為種母牛接生,張志名後續還要幫母牛人工授精,就在台灣肉牛產業邁向專業化經營之際,農委會公告要開放日本、荷蘭及瑞典牛肉進口,台灣肉牛業者擔心,好不容易發展起來的肉牛產業受到衝擊。

[農委會畜牧處 副處長
王忠恕]
它的市場就是屬於很少的小眾市場,那這個可能是高級餐廳,高級餐廳或五星級飯店,它們才會引用這比較高檔的,當然,有的,很多,很多的老饕都很期待日本和牛肉進來,這個是事實,那市場它有市場的一個區隔,所以它不會跟我們本土牛肉,產生競爭。

目前國產牛肉自給率大約只有6%,其餘94%來自國外,其中美國、澳洲和紐西蘭就占了九成,農委會認為,以這次開放進口國日本為例,日本牛肉自給率約四成也偏低,年出口量約1900公噸,供應國際市場量有限,會和其他進口國相互取代,然而在地業者認為,食物里程愈短愈好,從食品安全角度來看,與其進口牛肉,為何不鼓勵進口肉牛,讓農民飼養?

[斗南農會供銷部 主任
張耀裕]
我們台灣可以進很多的那個牛肉進來,那是商人它在營利嘛,那我們是不是可以進一些,台灣的一些那個肉牛,可以來台灣養殖?那可以讓農民,農民他可以做生產,當然所有的前提,要達到規模經濟。

[台大農藝系 退休教授
郭華仁]
五十年前我們台灣,這個小農的這個社會,那麼都是家庭式的這個畜養業,那我們種很多的這個飼料作物,那我們家裡面的廚餘或者,甚至於這個牧草、雜草等等的,都可以用來這個養動物,來換肉類,那而且呢,讓這個小農家庭有比較好的收入。

台灣的肉牛產業發展,要從百年前的農業社會說起,早年無論是黃牛或水牛,大都是「役用」,也就是耕田或拉車,而比起豬肉,牛肉也較少食用,因此自給率高,轉型到工業社會之後,牛群大量消失,學者認為,肉牛產業的糧食自給率反轉,就是從這時候開始。

[農委會畜牧處 副處長
王忠恕]
在民國六十四年的時候,台灣開放美國的,這世界各國的這個冷凍牛肉的進口,那這個,那時候造成台灣牛肉很大的衝擊,衝擊到了一公斤的牛肉,居然可以賣到五十元不到。在民國七十年的時候,台灣(政府)對於養牛政策呢,已經做了一個定調,那定調以後,它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台灣的以後的養牛事業,以發展乳牛為主,肉牛為輔。

農委會定調「肉牛為輔」,既不鼓勵也不禁止,但是本土肉牛需求仍在,2003年美國爆發狂牛症疫情禁止進口,政府在2012年再度開放美牛,就在這段期間,斗南附近的養牛戶在農會整合下,成立中部唯一的肉牛產銷班,國產溫體牛肉價格穩定成長。

[斗南農會供銷部 主任
張耀裕]
台灣沒有瘦肉精,也沒有狂牛症,所以在這種因緣際會之下呢,台灣的肉牛從65元,一直漲到110到145,目前的單價是145元,那小的乳公牛,從一頭那個五百至一千元,現在漲到現在,一頭有六千至七千元。

酪農戶倒下整桶牛奶,這批小乳牛幾口就全部喝完了,旁邊還有剛出生的乳公牛,這兩天就要送到斗南肉牛產銷班去肥育,台灣肉牛目前仍是以乳公牛、黃雜牛為主,乳公牛約占55%、黃雜牛10%,還有35%,是來自淘汰乳牛的母牛,原本是酪農產業的乳牛,也撐起了肉牛產業。

[崙背酪農業者 第二代
戴宏江]
我們做這行已經做40多年了。以前都是用人工飼養,用人工,以前,所以說,以前養30頭,現在養300頭,現在的300頭,反而比較快活做,是用機械代替,所以說,我們還可以養下去。

[中興大學動物科學系 教授
余 碧]
那肉牛的來源,其實都是撿人家不要的那些牛,像說早期的水牛啦,還有現在黃雜牛啦,還有,早期很多人說,哎呦,乳公牛。相對地,現在已經有選性了,就是說你,我們都是以生母牛為主嘛,所以相對這個小公牛就比較少,所以乳公牛這個部分就愈來愈少。

戴宏江是飼養乳牛的第二代,這幾年兒子回來,第三代準備接班,他還記得十年前,剛出生的乳公牛,一頭賣不到一千元,現在透過基因選性別,乳公牛數量減少,反而一頭六、七千元,價格愈來愈好。

[崙背酪農業者 第二代
戴宏江]
育肥乳牛,價格很好,那個牛肉也很好吃。屬於繁殖障礙的,那種的就是已經無法配種的,沒有那種價值可以讓你配種了,所以你就要淘汰。

國產肉牛需求量慢慢增加,乳公牛數量反而減少,使得取得小牛的成本愈來愈高,斗南農會建議短期可仿傚日本,日本國內除了高級的和牛品種,還進口六個月大,約兩百五十公斤左右的「架子牛」,飼養一年,至六百公斤左右再屠宰,中長期策略再來育成台灣種肉牛。

[斗南農會 總幹事
張有擇]
短期就是說,因為你政府也准許,這個肉商進口肉來賣,如果我們可以來進口架子牛,進來飼養呢,來培育一些青農,讓青農對這個產業更了解,對我們消費者,也可以更肯定,再來政府的,就是說,對食安的部分,整個產業鏈慢慢地建立,初期的時候是這樣。

[農委會畜牧處 副處長
王忠恕]
那我們是認為,農委會因為有參考國外的一個經驗,它是失敗的一個經驗,沙烏地阿拉伯在三十年前,曾經發生過,也有進,從澳洲進口(架子牛),但是才進了沒多久以後,它發覺這一個牛價完全被,被這一個單一市場所壟斷,所以它們又恢復進口牛肉。

農委會明確表示反對,認為飼養架子牛,無助於國內肉牛產業的專業發展,且有斷糧疑慮,學界認為長期來看,還是得從根本做起,應該輔導國內肉牛業者引種、做好育養,改善飼養環境。

[中興大學動物科學系 教授
余 碧]
架子牛,也是可以,但是架子牛變成說,你進來,當然你可以當成,就是養養,那就屠宰掉的,那這個就比較短期性的一個,一個企業,短期的就好像搶,搶短線的,你假如說,要從基本做起的話,就是要從種牛。

[農委會畜牧處 副處長
王忠恕]
台灣要發展肉牛,就是要從自己的母牛,自己有自己的肉牛的母牛,懷孕、生產小牛,來走全套的正式的一個路線,所以在今年,我們也鼓勵了幾位的青年農民,他們進口國外最好的品種,就是安格斯牛。

青農張志名就是進口安格斯種母牛,但是農委會畜牧處這端同意進口後,卻在防疫檢疫這關卡住,原本想進口更多種母牛,卻因為檢疫場太小,最後只能少量進口。

[斗南養牛青農
張志名]
像這批種母牛,牠是坐飛機進來的,那坐飛機進來,跟船運進來的,價錢牠至少,每頭牛至少差了,至少30%到40%。那坐飛機的原因是在於說,我們的檢疫場太小,我們每次檢疫只能兩百頭,甚至到兩百五十頭。

[農委會動植物防檢局 局長
黃㯖昌]
肉牛進口的隔離檢疫,事實上,當然我們在觀音的隔離檢疫中心,它的容納量當然是有限,但是只要能夠排好期程的話,應該也沒有什麼太大的問題啦,那還有另外一個可行的方案,就是說你可以申請那個啊,指定隔離地點的檢疫。

防檢局解釋,其實經過許可,未來也可以在指定地點檢疫,讓肉牛進口檢疫更便利!青農希望,台灣想要發展畜牧產業,休耕地又這麼多,農委會應該更積極輔導農民種植牧草和青割玉米,相輔相成。

[崙背酪農業者 第三代
戴傳恩]
對於休耕地部分的話,如果當然說,那些休耕地如果說可以拿來利用說,種植牧草,甚至青割玉米的話,對我們來說,絕對是利大於弊,而且成本明顯比進口草低很多。

[斗南農會 總幹事
張有擇]
而且休耕地這麼多,為什麼不種牧草呢?這些牧草,尤其台灣有一定的競爭力,尤其呢,國產農業一定有一定的這個競爭優勢,不用怕外國什麼樣的肉牛進口,其實我個人認為,這不以為然,所以說,其實這是看我們政府有沒有決心,要不要做而已,不要一天到晚只是犧牲農業。

台灣低薪化,有一部分原因來自生產力低,養牛青農想要飼養高經濟價值肉牛,提高自給率。

[斗南養牛青農
張志名]
像我們肉牛來講,我覺得肉牛就只有6%,我隨便拉個10%,拉個5%好了,到11%,我覺得這個都是一個很大的市場,很大的一個商機在裡面。

[農委會畜牧處 副處長
王忠恕]
台灣要談到自給率提升,事實上是困難度滿高的,因為我們真的基礎牛源,你再怎麼飼養都不足,還有最重要一件事情,是台灣土地面積太小,你沒有辦法做大規模飼養,那我們的儲料的來源也供應不足,這個是我們限制性,它肉牛事業發展的一個最重要因素,那因此我們只希望小而美。

當漫長食物里程的國外牛肉紛紛進來,地產地銷的台灣牛肉卻只能維持「小而美」,在6%左右微幅增加。但青農還是想要一搏,盼望能提高檢疫規模,鬆綁相關政策,讓他們能夠有多一點的生存條件。

採訪/撰稿 鍾雄秀
攝影/剪輯 洪炎山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