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冬山的珍珠社區,10多年前發展社區特色,以稻草手工藝品為主軸。三年前,兩個台北的年輕設計師徐景亭、蕭永明,進到社區將常民工藝注入設計概念,發展出兼具藝術價值、鄉村文化又實用的作品,日前還到德國參展,九月也會前往英國展出,讓國際看到不一樣的台灣在地鄉村文化。特別的是,兩位設計師和社區發展協會,不是設計師和施作師傅的關係,而是彼此討論、激盪、相互學習、成長的好朋友。<有啊,每個都會有結啊,沒有 這裡啦,這裡有一個結不是嗎,哪有 沒有啊,它就這樣壓著而已,沒有,它不會滑下去喔,不會,這就是一個繩結法,是厲害在這裡。>
三年來,兩個台北的年輕設計師,徐景亭和蕭永明,一有空,就會來宜蘭冬山的珍珠社區,和發展協會的阿姨們,討論設計想法與工作進度。
<沒有啊,就是說,綁到第四個感覺來了,不是 你不覺得嗎我這裡都還鬆鬆的,我綁到這一個,我就跟焱婷講說,焱婷 我覺得我變厲害了,不會啦,這個椅子做出來,說不定有另外一種趣味,希望最好是。>
在發展協會這裡,徐景亭和蕭永明,暫時沒有設計師的身分,更沒有產品進度驗收的嚴肅氛圍,而是阿姨們的好朋友。
<不然你來綁綁看,你就知道,好,你就知道你那個,你按電腦的手跟摸這個,不一樣的給她綁不然妳這支就麻煩了,我跟妳講,我會轉換模式,換打小孩的手,她會用她那個媽媽的手,溫柔地對待它這樣,然後我這個綁完之後我跟妳講,第一個作用不是拿來做椅子,先拿來搥背或打小孩>
他們的結緣,是在三年前宜蘭的一場活動,兩個年輕的設計師,看到傳統工藝的樸實和美感,決定在空餘時間,走入珍珠社區,進行一場設計和傳統彼此激盪的實驗。
[設計師
蕭永明]
我很欣賞是他們在常(民),庶民、常民工藝上的一個特色,那這些工藝其實是發展在他們日常生活的習慣裡面,譬如說,做一把稻草的掃把。我們希望能夠把這些他們原本就存在的魅力,再度發酵出來。讓他們原本的生活文化,(有)特色的一些工藝手感的一些價值,能夠發展到具有藝術價值跟經濟價值的東西,傳達給另外一種文化的人。
宜蘭冬山珍珠社區發展協會,2001年成立,稻草工藝一直是他們的發展主軸,展館裡從稻草,草繩製作,到相關的手工藝品,充分展現當地的生活型態。
[宜蘭冬山珍珠社區發展協會
專案經理 莊靜寧]
我們這個村子大概320公頃的土地面積,有大概一半,有156公頃就是通通都是在種水稻,那當初因為在找就是社造初期的時候,那時候就想說,有沒有什麼東西是社區在地的元素能夠,就是永續去發展。這幾年就是,其實稻草都被,不是被焚燒掉,不然就是被打碎,就耕到土裡面去,然後就想說,有沒有可能把這些,就是做一個文化的一個傳承。
傳統文化如何注入新元素,與時俱進,是大難題。珍珠社區發展協會很幸運,有兩個年輕的設計師,看到傳統的價值,把設計的理念帶進來,讓這裡的作品和思維可以有新的面貌和視野。
[宜蘭冬山珍珠社區發展協會
專案經理 莊靜寧]
我們以前做作品,我們就很單純就是,稻草就是稻草,可是跟他們,就是他們的介入之後,就我覺得,我們會試著去把稻草這樣子的一個元素,去跟其他的一個材質去做一個結合,然後就是把做的作品就盡量朝,日常生活的方式去走,那這樣子的時候,我是覺得說,畢竟就是因為現在大家都強調生活美學,我是覺得說,這樣子正好跟這個方向有契合到。
這張名為「豐收椅」,就是他們合作最引以為傲的作品。做法是先將一捆稻草分成五個環節,用鐵絲一圈一圈地纏緊,這是用來當椅子的小支柱。15捆集中綁在一起,圍起來就是椅子的主體。至於坐墊,則是用環氧樹脂做成,裡頭包覆著稻穀,展現天然環保、鄉村文化,和實用理念的設計意涵。
[設計師
徐景亭]
有點用在地的材質,你去發想出來的作品,其實它本身它,就已經沒有辦法排除它的在地性,那再來就是說,我們把板凳,就是這種,可能我們就是農業時期,我們吃飯,就一樣就坐在板凳上面的這個感覺,那板凳圓圓的、小小的,你很容易把它圍成一圈,大家可以坐在一起聊天,所以就用這樣子很簡單的一個元素,讓大家可以看到,就我們的米食文化,然後我們那一種,就是鄉村這種,大家情感交流的那個想法。
「豐收椅」日前還跟其他作品一起送到德國展出,九月還將到英國參展,台灣農村的在地文化,也能登上國際設計舞台。
[設計師
徐景亭]
那時候要去德國展之前,他們,就是策展人他們有來台灣,然後那時候就是他看到了這些,這系列的作品,他其實第一眼看到他就非常的喜歡,那加上就是我們有提供一些就是,譬如說像農村的一些照片,其實對他們來講,這個東西是最令他們著迷的吧,因為你在國際上你去看到的台灣,可能看不到這一面。
[宜蘭冬山珍珠社區發展協會
專案經理 莊靜寧]
這個亮點,慢慢慢慢被看到,甚至於,被帶到國際上去了,可是,在我們會覺得這是一件,我們這些鄉下阿姨會感覺,這好像(是)很不可思議的事情,可是實際上它就正在發生,我覺得說這是一個好事,就是這是一個互相就是大家互相幫忙,然後讓一個,台灣的一個很傳統的農業的東西,然後能夠有它一個另外一個就是發揮的亮點。
三年來,設計師和發展協會,從陌生到熟悉,進而成為亦師亦友的關係,成果展現在作品上,對發展協會而言,他們的創作面向更加提升,設計師也能從互動中吸取不一樣的養分。
[設計師
蕭永明]
原本可能他因為受技術限制,受新科技的限制,他無法去接觸,或無法去了解,那透過我們的方式,能夠把這些東西,帶到他們身上,讓他們做的東西能夠具有在地魅力,讓這些常民的東西的文化價值跑到最前面。
[設計師
徐景亭]
討論的過程裡面,我覺得不是單向的,好像設計師覺得怎麼樣好 怎麼樣好,而是,就像有時候我們在討論,他們會覺得,在這個過程他們會覺得怎麼樣又更好,就是大家是互相在這邊進步。
[宜蘭冬山珍珠社區發展協會
專案經理 莊靜寧]
譬如說,我可能我需要辦一個什麼樣子的一個活動,然後可能我需要一點創意的時候,我就會臉皮很厚就打電話去求助,那基本上這些年輕設計師,我講真的,我覺得我還滿幸運就是遇到他們,就是說其實他們不會覺得說,可能沒有很多的回饋好給他們,可是他們會就是,也許他們提供點子對我們有益處,那他會很不吝惜做這一塊。
照片提供 徐景亭 設計師和發展協會的合作,在珍珠社區這裡試驗很成功,也會繼續下去,新思維和傳統碰撞的巧思與火花,還會有更多令人意想不到的作品出現。
採訪/撰稿 羅弘昇
攝影/剪輯 羅應展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