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近在地,現在是很受歡迎的旅行方式,以提供學生住宿為主的接待家庭,近年來在台灣也越來越多,有些人到各地旅遊,會選擇住接待家庭,更融入在地生活。屏東高樹的新豐社區,這幾年也將閒置的房間整理,供民眾歇宿,同時讓遊客體驗更深層的農村文化。一大早,在地居民的帶領下,來自各縣市20多位民眾,戴上安全帽,騎著單車,四處漫遊。

<那客家人呢,它這個供桌是直接做的,那它底下還有拜一個土地龍神,就在這邊,那一般我們閩南的就沒有這種區分。>

首站,當然就是高樹新豐村,回顧近年來所受最重大的衝擊,這座荖濃溪畔的老伙房,八八風災時淹沒,屋主免費提供給社區,整理成為八八災後紀念教室,就是要提醒民眾,別忘了大自然的威力。

<這本來是廚房、餐廳,裡面有大灶,還有那個瓦斯灶,都有,現代化的還有古早的都有,但是現在整個被,一夜之間呢,被淤泥整個淤積了,所以我們看完之後,我們(大家)還是要好好的去,跟大自然共同共生、共存,要稍微讓一下。>

大自然的威脅令人畏懼,孕育的生命卻是令人雀躍,溪畔隨處可見的花草、動物,個個都是活教材。

<這個叫做小雨蛙,牠再長的話,牠這個已經是中型的了,再長的話差不多,像我們的中指這麼大而已>

<大豐收>

除了動植物,肥沃的土地上,還有辛勤的農民,不分晝夜揮汗耕耘,種出的甜美果實。

<(工作)到九點我就休息,下午差不多四點再來做,做到六點多休息,結果晚上我再來加班,因為太陽太大了,晚上來工作比較涼。>

遊客親自彎腰固定苗芽,摘下顆顆飽滿的玉米,剝下玉米殼後,大口咬下,嘴裡滿是不曾有過的清甜。

<嗯 好甜>

[活動成員
陳姿樺]
(那你覺得印象),(是哪一個印象最深刻),就是弄那個玉米,(為什麼),因為很好玩,剝開還可以煮湯。

[活動成員
黃曼淇]
(那你今天覺得),(哪一個最有印象、最好玩),採玉米,(為什麼),好玩啊,(為什麼好玩),很好玩,就是很好玩。

天真的都市小孩,親手摘下無毒的水果玉米,第一次走進田間的樂趣,回味無窮,而這也是新豐社區經歷八八風災後,逐年推動的農村體驗活動。

[高樹鄉新豐村
村民 沈榮福]
現代人的喜歡反璞歸真,因為這裡沒有什麼破壞,沒有什麼建設,還是原來的農村的風味,這裡就是我們的特色。

[活動成員
陳姿樺]
因為很久沒有來鄉下了,(為什麼很久沒來鄉下),(你是鄉下人嗎),不是,因為之前去過鄉下覺得很好玩,所以就很喜歡鄉下。 (那鄉下有什麼好玩的),(為什麼你想來),有很多植物,然後空氣很清新。

而這種農村體驗活動,並非搭上遊覽車,景點式地遊玩,而是騎單車,行過鄉間小道,慢慢品味農村。

[高樹鄉新豐村
村民 沈榮福]
這種的自行車之旅的,它不一樣,他可以小細節,每一個農村的生產路,生產的路線,可以慢慢的去體會,慢慢去跟他介紹,慢慢的讓他們體驗到,哇 這個農村。

[活動成員
藍苑綺]
我本來想說我們要來種稻田的,種稻米的,一開始是這樣子認為,沒想到說,原來是騎著腳踏車,這樣慢慢去認識一個小村庄,然後我會覺得,你會和這個地方會培養出一個感情。

到了夜晚,旅人也不是到附近的旅社或民宿,而是分批走向聚落各地的民家。

<來給你打擾了 謝謝,不會啦,不要這麼說。>

[活動成員
陳姿樺]
(你知道你今天晚上要住哪嗎),這裡,(這是哪裡),就這裡啊,(那你覺得那是怎樣的地方),不知道,(猜猜看),大概就幾個房間,然後應該會養一隻狗吧。

[活動成員
莊國興]
我不曉得,完全不曉得,都不知道,還沒去過,所以充滿著幻想,想說,那個是怎樣的主人,或都是房子這樣子,很期待啦,很期待。

近年來,新豐社區團體,說服村內十戶人家,把空出來的房間整理整理,接待訪客。

<因為我們年輕人都走了,離開,像今天他就回來,昨天晚上回來,等一下就走了,那今天晚上就是我們就留下這空房間,就來做這個計畫,就是所謂接待家庭>

不同於時下的民宿經營模式,除了是社區統一經營外,訪客還可以參與主人一天的生活,認識農村日常的生活點滴。

[高樹鄉新豐村
村民 李美發]
我們曾經有兩個人很快的就進到他的家庭,就包括投入他們的生活裡面,從早上一直到晚上,就跟著他們,他們這些就比較中上年紀的這些農夫,就跟著他一天的生活這樣走,這真的是,讓都市裡面的人學習到農村到底是在怎樣生活。

[活動成員
藍苑綺]
我們今天早上兩個,就那個媽媽跟我,我們就五點起床,我們就,她就開始帶著我去逛這個地方,然後另外我就覺得,她一路上跟好多,種田的伯伯、奶奶就開始在打招呼,然後那個奶奶、伯伯就會說,我們這邊有種百香果,結果我就帶一袋百香果,然後讓我就突然覺得我好想就跟我老公講說,我們可以在這買一塊地,會覺得滿,很溫馨。

在專人的帶領下,訪客靜靜地在村內漫遊,也讓這個平常老年人口居多的村落,多了點人氣,協助新豐社區災後產業重建的團體,也希望藉此讓社區有新的收入。

[高樹鄉新豐村
村民 沈榮福]
有大家來玩,對社區就比較多人氣,對這個社區本來就會有幫助。

[高樹家園重建中心
社工 杜筱玲]
不管是產業,或是文化觀光推廣的活動,那最主要是希望這些,受過風災的這些社區,能夠因為我們帶來的一個新的契機,然後也藉由就是說接待家庭跟農村體驗的活動,那希望就是說讓外來的遊客呢,能夠更了解我們這些,我們這些社區的一些面貌。

然而,災後三年來,這些深度旅遊活動,無論是手染布體驗、餐飲、導覽、住宿等,大部分有公部門的預算補貼,訪客僅需付一些象徵性的費用,未來沒了補助,是否還能成為常態性的產業仍是未知數。

[活動成員
藍苑綺]
我會覺得大概兩千元差不多,兩千元OK,(怎麼算出來說大約兩千元),我就是先想說你的住宿,那你的吃,而且還有導遊這樣全程,全程這樣跟著,其實兩千元我覺得還太少了一點,說真的,我覺得還太少了一點,我覺得大概要兩千五百差不多,可是你如果再多一點我們可能也覺得,有可能又太高了。

[高樹鄉新豐村
居民 李美發]
事實上這種接待家庭,它是一個很好的一個點子,但是因為受限於農村,憑良心講,農村它,每一個家庭可供支配的那種經費,要投到這裡面(有困難),因為接待家庭,最起碼你要(有經費)把房間(做)最基本的整理。

沒有華麗的裝潢與設備,親切的笑容與熱情是他們的特色,這個由水圳孕育的村落,嘗試用簡單又豐富的農村文化,吸引遠來的旅人。讓更多人與農村有更深刻的交流。

採訪/撰稿 陳君明
攝影/剪輯 徐偉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