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初和8月初正是稻子的分蘖期,也是讓許多農民恨之入骨的「稻黑椿象」產卵初期。在之前突破大量繁殖稻黑椿象天敵的瓶頸後,苗栗和臺東的農改場都將黑卵蜂帶往關山德高有機田區,趁著稻黑椿象的卵還沒有孵化前,先讓黑卵蜂的卵搶先寄生其中,終結稻黑椿象新世代的繁衍,達到「生物防治」的目的。記者邱月華跟羅應展的報導。


 

 

有有有,在這邊,底下基部,都躲在基部這邊。

牠就是在這個地方叮咬之後,牠末端就不會輸送養分過去了。

2月份、關山鎮德高地區有機田區一期作插秧過後,3月就開始分糵,稻黑椿象就陸續回到田區交配產卵,這時候鮮嫩多汁的嫩芽正是牠最好的糧食來源。

 

臺東農改場作物環境科長 蔡恕仁(左)

牠跟水稻其實滿同步的,牠就是等到水稻開始在分糵的時候,那時候比較嫩的時候牠就進來,進來卵只有一點點而已,等到農民如果發現說,田裡面椿象很嚴重的時候,通常是下一代又出來。

惹人厭的稻黑椿象,最脆弱的時候就是牠的「卵期」,這時如果天敵能適時出現,就能有效降低稻黑椿象對稻田的危害。

 

臺東農改場作物環境科長 蔡恕仁 (右)

牠(黑卵蜂)不會像我們用農藥,可能用一次之後,就只有那一次的效果,那小蜂的話牠會繁殖,繁殖的話,因為你看椿象的卵一次,大概是牠生下來就是14粒,那牠(黑卵蜂)如果可以的話,牠基本上會把那一批的卵塊全部都寄生掉。

但稻黑椿象的天敵黑卵蜂,卻還得等上一陣子才會在田間出現。

 

臺東農改場作物環境科長 蔡恕仁(右)

這些寄生蜂牠把卵都下在這個椿象卵裡面,那基本上這個椿象卵是死掉了,因為寄生蜂的話,大概是10天一代,這椿象比較久,椿象牠大概要到一個半月(45天),牠才會一個世代,所以10天一代的話,牠如果可以一直這樣繁殖下去,後面出來的卵牠就都會被寄生蜂把牠(卵塊)寄生掉。

照食物鏈的先後法則,寄主數必須先到達一定的量,天敵才會出現,到那時要將稻黑椿象〝斷後〞就太慢了。

 

臺東農改場作物環境科長 蔡恕仁(右)

但是因為蟲發生之後,牠再交配繁殖,它有一個倍率,我們大概推演牠的繁殖倍率,大概是在20倍左右。所以你看從2千萬隻,乘上去就變成上億了。

 

3月和8月是稻黑椿象產卵初期,為了要增補天敵黑卵蜂還沒有出現的空窗期,就得以人力強力介入。

 

臺東農改場作物環境科長 蔡恕仁 (右)

所以我們現在就是請苗栗區農業改良場,幫我們就是準備好,牠的天敵,黑卵蜂,我們希望說能夠藉由黑卵蜂,在早期就把牠(稻黑椿象)的族群,把牠壓制下來。

苗改場生物防治分場副研究員

吳怡慧 (左)

因為生物防治分場,我們這邊主要的專長,就是在做天敵昆蟲的量產,我們就非常快速的著手,進行這一隻(黑卵蜂),就是牠整個量產的流程。

 

這個是(2022年)8月19號羽化的小蜂,我們待會呢,就會把它打開盒蓋,讓小蜂飛出來,讓牠到田裡面發揮牠寄生卵的功能。

8月初,德高有機田區二期稻插秧期,苗栗農改場對量產黑卵蜂的技術也有了突破。

8月底,苗栗農改場將一批量產的黑卵蜂,送往臺東的農改場,作物環境科長蔡恕仁立馬接力,送往德高有機田區釋放,就怕耽誤時間。

 

聲音來源

臺東農改場作物環境科長 蔡恕仁

如果田裡面的(稻)黑椿象已經產卵的話,牠就會開始去找這些卵來寄生,接下來就看牠們的表現囉。

 

牠在田裡面的功能,就是也是相當的重要,就是靠這些天敵來,才能夠抑制這些害蟲。

 

活力十足黑卵蜂,急著想要衝鋒陷陣滅蟲去,因為才剛開始試繁殖,技術尚未穩定,效果如何就等收割後驗收了。

 

(這個耶)就從行動捕蟲車撈出來死掉的,我剛以為是堆肥,全死的啊。

米廠裏到處是成堆成堆的蟲屍,都是夜間被燈光吸引誘殺的稻黑椿象,但這僅是冰山一角。

 

臺東農改場作物環境科長 蔡恕仁 (右)

目前就是用有機的資材,短時間之內沒有辦法把牠消除掉,那麼大的族群,我們曾經燈光誘集,一個晚上30分鐘之內,它可以抓3萬隻的(稻)黑椿象。

 

稻田收割後,稻叢底部仍有稻黑椿象到處竄動的。

 

米廠老闆娘 劉張妃姝(左)

(長嘆一聲)你說二期稻喔,因為它(稻田)有不同的位置,不同的位置,大概總收益不到4成半耶,樹林邊啊,或者那個河邊,河堤邊,就是我們那個楠溪邊,那個就一成耶。

 

聽到米廠老闆娘的嘆息聲,就知道8月份放的蜂寡不敵眾,防治效果不盡理想。

 

臺東農改場作物環境科長 蔡恕仁 (左)

這次我們評估,整體來講的數量,當然比一期作的話,大概是少百分之40左右,整體的數量是有降低,但是部分的田區,其實蟲的數量還是像當多。

 

苗改場生物防治分場副研究員吳怡慧(左)

今年(2022)其實因為第二期稻的時候,我們的這個技術,有一些還沒有辦法突破,所以其實當時,可能拿過去的小蜂其實數量,可能才6千多,但是我們明年(2023)的預計數量,應該是會幾十萬或者是可以到百萬的這個數目,是我們的一個目標。

 

之後,苗改場找到了更適合黑卵蜂寄生的替代寄主,大大提高了孵化率。

 

臺東農改場作物環境科長 蔡恕仁(左)

以前的存活率可能不太好,像我們8月23來這邊放的時候,牠的孵化率可能還不太好,現在都可以拉高到8成以上。

 

春天來了,又是新的一年,剛插秧的稻田綠油油一片。

 

臺東農改場作物環境科長 蔡恕仁(右)

溫度上升,蟲子就會開始回到稻田裡面,這時候剛好是水稻的分糵期,到水稻的分蘖盛期的這段時間,也是蟲子最喜歡到田裡面來的這個階段。

 

稻黑椿象開始又在田區活躍了,黑卵蜂和稻黑椿象交鋒的時刻又到了。

我們明天大概就是從這條路,然後放,到這邊這邊,就是這個區域,這邊的蟲還比較少,目前3、4天,概抓將近1千多隻,就是蟲子有開始出來的現象。

帶著大量繁殖的成果,2023年3月,苗栗農業改良場的研究人員,親自護送10萬多隻的黑卵蜂,去到臺東農業改良場,要再次決戰稻黑椿象。

可是我現在怕,米廠那邊的溫度有點低,沒關係,我們就先放我那邊。

擔心長途跋涉,再加上溫度、溼度有差異,會造成折損,研究人員先將黑卵蜂和牠的卵片,留在研究室養精蓄銳,。

在上禮拜先寄了3片卵片,跟我們現在同時期的去給米廠,我其實就是想要測試,結果他現在跟我說,他們的現在變成放水,變成(田)是乾的,土都是乾的,(土是乾的也沒關係),可是你要有溼度牠才羽化的出來。

應該在這邊,在這邊,對對對。

將一切安頓好之後,研究人員馬不停蹄的,去德高有機田區做現勘。

有幾區是不是比較晚插(秧),這邊都比較晚啦,這邊都年後(插秧),對啊,如果比較晚的話,就沒有必要進來這邊。

每兩公里嘛,我們有幾盒。

我雖然帶了12萬(隻),但是它有分,我有分,我們就算10。

從來沒有如此大規模的釋放過黑卵蜂,研究人員只能推敲著,討論著距離多遠放一批?分幾次來放?

抓蟲大隊,看誰抓最多。

所以說牠都躲在土裡面,你真的要處理牠,也沒那麼容易,有一點困難。

因為黑卵蜂一羽化,就能交配產卵,研究人員蹲在田埂上,搜尋著稻黑椿象藏匿的地方。

 

臺東農改場作物環境科長 蔡恕仁(右)

因為我們水稻田大概一公頃是16萬株,所以就是採樣之後去推算,乘以稻株的數量的話,大約推估在這塊地有多少蟲。

 

椿象的交配之後,產卵前期也沒有幾天,大概5天而已,3、5天就產卵了。

敵暗我明,如果能先知道哪些田區的蟲害最嚴重,就直接在那裏釋放黑卵蜂,就能將8、9成的蟲卵,就會被黑卵蜂寄生掉。

第二天早上,研究團隊騎著摩托車到處搜尋,要在稻黑椿象的重災區放蜂。

他剛剛農民說比較嚴重的是,就是他的(田),你有看到卵嗎?沒有看到卵,看到蟲了。

但無論事前準備的多充分,實際操作起來還是有許多的難題要克服。

 

苗改場生物防治分場副研究員 吳怡慧 (左)

根據去年的經驗,目前應該是牠的一個交尾產卵期,但是我們今年可能應該是氣候的關係,椿象開始出現,但是卵的數量,好像現在還沒開始看到(就是有點太超前布署了),生物防治本來就是會,的確會是超前。

 

嘖,有點尷尬,我們因為,就是移來移去,所以有一些,有一點給損失掉。

 

「天要下雨,糧要解營」半點不由人,放蜂這天東北季風來,溫度驟降,溼氣太重,黑卵蜂羽化量不如預期,種種原因都不利於放蜂。

 

苗改場技工 古政中(左)

實驗室,我們可以加溫到牠(黑卵蜂)要的溫度,你大自然就沒有辦法啊,比如說,像我們在苗栗實驗室27度,你來到今天,像昨天就剛好變天,變成10幾度,我們就沒辦法啦,那就會有一些落差啊。

 

苗改場生物防治分場副研究員 吳怡慧 (左)

這3天可能,這個溫度一下子就降下來,造成好像水氣比我們預期的時候,水氣太多了,所以我們的小蜂就有一些損失。

 

但箭在弦上,也只能見招拆招,邊做邊修正了。

 

苗改場技工 古政中(左)

這種東西(黑卵蜂),牠是會飛的東西,牠會飛,你今天太溼,牠就無法飛得出來,太冷牠又沒辦法,很難生存,有風向,就是說我們今天,放下去的卵片,我們也不要讓它(卵片)飛走,它(卵片)今天飛到水裡,牠(蟲卵)全都會死掉,牠無法羽化,牠(黑卵蜂)就沒有辦法幫農民工作。

 

我們預期是,你應該每天都會巡一下啦,所以如果有(孵)出的話,有開始(孵)出的話,讓牠出24小時之後,就是隔天要放掉

生物防治得天時地利人和,方方面面配合才能發揮最高的效益,為了不讓黑卵蜂輕易的折損,苗改場決定將飼養黑卵蜂的技術,移轉給在地米廠,更能掌控釋放的時效。

 

苗改場生物防治分場副研究員 吳怡慧(左)

我們應該就會去討論說,那是不是以後的卵片,所有都,我們寄生好(黑卵蜂),所有移到米廠那邊,讓牠直接去羽化。

 

從3月中開始,在地米廠就和苗栗農改場相互配合,苗改場努力量產天敵,米廠配合著放,每週一次,直到4月底,一共釋放9次,總計80多萬隻黑卵蜂,期望這次能以量取勝,擊潰稻黑椿象。

 

採訪/撰述 邱月華
攝影/剪輯 羅應展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