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新竹內灣線上的九讚頭社區,是傳統的客家庄,工作機會不多,許多單親媽媽、待業中年人不容易覓得工作機會,為了讓他們有一個安心就業的環境,九讚頭文化協會召集社區婦女成立縫紉班,製作手工布包販賣,所得再用來輔導更多人加入,三年多來不僅改善許多家庭的生活,各式各樣的布包,融合客家風格與年輕設計師的巧思,也吸引更多年輕族群的喜愛。一手控制輪盤,雙腳來回踩踏踏板,一塊塊剪好的布順著手勢向前移動,在老針車上縫出一條筆直的縫線,師傅操作起來如同家常便飯,其實手腳節奏一個沒跟上,線斷了或線捲鬆了不打緊,連針都可能車斷。
[布包工作室裁縫師
劉琳妹]
我們本來就會裁縫,會做,剛好這裡有缺,文化協會缺這樣的人,會車,平車的人,那我就轉行,轉行來做這個平車。
頂著一頭時髦的紅髮,今年64歲的劉琳妹,她的針線手藝,在社區數一數二,連身上的衣服也都是自己手工定製,不假他手,剛剛的幾塊布料,到了她手上,不一會兒,已經看得出是個帶有花布邊的小巧布包,這間布包工作室,位於新竹內灣線上的九讚頭社區,也是現在的新興村,成員都是社區婦女,人雖少,卻分工清楚,一組人負責打版裁剪,一組人按照設計圖,將花花綠綠的布塊組合出各種用途,有時還帶有客家特色的布包。
[布包工作室設計師
黃虹穎]
因為我們這個品牌呢,算是屬於在地的品牌,那除了客家元素之外呢,也是這幾年來,我們也有加入年輕的元素,是希望能夠把客家這邊的元素,跟我們年輕市場的元素把它打開,讓各個年齡層都能夠喜歡我們品牌的包包。
由於社區許多媽媽,年輕時曾在成衣廠工作,或是在家兼做家庭代工,對於縫紉並不陌生,三年多前,為了替村裡的單親媽媽,以及中年待業的居民創造工作機會,社區的文化協會以家庭工廠的概念,號召有經濟需求的婦女,成立布包工作室,並通過勞委會多元就業方案補助,創立品牌,剛好附近的橫山國中,正要淘汰一批傳統的腳踏針車,於是這群婆婆媽媽就利用現成的機器,和社區提供的場地開創事業第二春。
[布包工作室裁縫師
劉琳妹]
像我們的年齡找不到工作,很難找工作,像二度就業的媽媽們要來學,是很好機會,你一邊做,一邊又有錢可賺,是不是。
[布包工作室公關
彭康明]
希望增加到三十個工作機會這樣子,讓人可以在這裡做,也可以在家裡做,兩邊讓他們,是為了幫助他們就業,也可以有一份穩定的收入。
不過有些人還是沒有縫紉的經驗,加上也有些年紀,從頭學起倍感吃力,也一度想要放棄,幸而一群姐妹相稱的夥伴互相扶持,才總算嘗到甜美的成果。
[布包工作室裁縫師
邱月嫦]
才開始的時候,確實真的很辛苦,都會遇到瓶頸,比如說像我們車拉鍊這些,比較不好車,只能一直車、一直車、一直車這樣,有時候剛開始的時候很想要放棄這樣,有些姊妹大家一起鼓勵著,就有比較好,我還是要學下去不能放棄它。
幾位剛畢業的年輕設計師,也被媽媽們的熱忱感動,選擇來到小村子,貢獻所學,希望布包在本來的客家風格上,結合時下流行的設計元素,增加市場接受度,讓更多人看見這群媽媽認真打拚的精神。
[布包工作室設計師
黃虹穎]
因為那些媽媽們,她們工作的態度,還有跟人家相處,讓我覺得很親切,所以我會想說,如果以後,我有機會在這邊工作的話,可以跟媽媽們一起很快樂,然後也可以跟她們一起學習這樣子,也可以把我所學習到的東西跟媽媽們分享。
[布包工作室設計師
鄭雅純]
其實我剛到這社區的時候滿感動,就是因為她們凝聚,還有她們互相相愛的那種感覺,然後又發現這邊很多需要,然後我當然是希望用我的專長,可以跟她們一起來讓這個社區更好,也可以讓她們被看見,然後我們也可以就是幫助他們。
從一開始的花布系列,慢慢地開發出明亮清新的手提包,肩背包,皮包到餐具套,市場反應也越來越好,有段時期,同時有十位師傅在趕工。然而三年一期的多元就業方案,未必每次都能順利通過,也影響了工作室人力運作。為了減少依賴政府補助,社區透過舉辦裁縫教室傳授技術,讓有需要的民眾可以在家論件代工,同時也解決許多人,需照顧家庭無法出門上班的處境。
[布包工作室公關
彭康明]
2012年跟2013沒計畫的時候,我們協會的經費沒這麼多,所以才想出一個方法,要怎麼樣可以幫助這些社區媽媽,讓她們有收入貼補家用,這樣這個品牌才可以繼續做,穩定的走下去,所以說,這個方法一定是長久的,因為計畫不會知道,政府的(補助)計畫你不知道它哪時有或沒有,所以說,這一定是兩條路同時並行。
一針一線仔細地縫製布包,連內部細節都不馬虎,即使客人不見得會注意,縫線密不密,收邊的功夫細不細,都影響布包耐用程度,全神貫注的媽媽們,比市場上工廠大量生產的商品,多了一份體貼與用心,也讓人看見社區互助的溫暖和感動。
採訪/撰稿 陳鴻偉
攝影/剪輯 洪炎山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