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近年來鼓勵各大學客家學術研究,共有六校三院十三系所興辦客家高等教育,但這些系所卻普遍缺乏師資。繼屏東教育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於今年9月被合併後,最近高雄師範大學也計畫整併客文所,消息傳出,學生發起連署並以行動劇抗議,也在全國客家文化會議時陳情,抗議高師大的做法違背了客家基本法,雖然經過客委會協調,校方同意暫緩整併,但仍堅持公部門應該專案補足師資缺額。推動了近七年的客家高等教育,目前的發展情形如何,高師大或屏教大的整併動作是特例,或只是一連串效應的開始?<請爸爸還給我受教育的權利,請爸爸還給我受教育的權利,應該還給你的。>
高雄師範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十幾位碩士班研究生,以行動劇,控訴校方礙於經費試圖裁併客文所,未顧及學生的意願及權利。
<小客每年都品學兼優,所以他可以領獎學金對不對,那我可以用他的獎學金分給其他的孩子,這樣我就不用負擔這麼多的教育費啦。>
依照教育部2008年修正的,大學院校學程及招生名額發展審查作業要點,相關系所師資員額比例,將是系所評鑑的重要指標,一般獨立研究所,學生超過十五人,專任師資至少需七人,但教育部特別放寬客研所專任師資僅需五人,但高師大仍無法符合,因此系所評鑑不過,將面臨減招的危機。
<聲音來源>
[高雄師範大學
副校長 吳連賞]
研究所發展很關鍵的就是員額,結果我們只拿到三個員額,那現在三個員額,(而)因為學生數已經超過十五位,按照教育部的標準,就沒達到五位專任師資的員額,那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就曾經考慮過討論整合的問題。
在客文所不增聘老師的前提下,校方便希望將客文所併到其他獨立所,讓師資員額能跨過教育部規定的門檻,而整併後,也未必會有客家相關組別,如此學生與教師將被拆散,客文所學生認為,這完全違背了當初客文所招生的條件。
[高師大客文所學生聯誼會
會長 陳詠笙]
你今天進來可能是客家文化所,那你明年出去可能變成一個,經學所或者是奇怪的研究所,或許有可能是台灣文化研究所,有種種可能,對,但是這樣我覺得,那個跟當初學生來念這個所的整個心境跟期待,是完全不一樣的。
學生表示,校方打算整併,卻未曾和學生溝通,因此發起,網路連署搶救高師大客文所,四處陳情,甚至召開研討會討論客文所存廢問題,而行政院客委會及教育部也開始介入協調。
[行政院客委會企劃處
處長 廖育珮]
我們現在是希望用時間來換取空間,就是也許,可能明年學校的經費比較充裕了,他們可以再提供兩個師資的員額,給客文所也不一定。
客委會、教育部關切及輿論壓力,讓高師大校方初步同意暫緩整併時程,等2012年的系所評鑑後再決定,但仍堅持政府應專案補足缺額師資。
<聲音來源>
[高雄師範大學
副校長 吳連賞]
如果客委會一直認為客家文化是重要的,是重點學門,那是不是教育部應該,不要讓高師大自己來負擔這經費,教育部可以核撥一個或兩個員額,讓高師大的客家文化研究所(可以)發展更好。
[教育部高教司
副司長 楊玉惠]
那當初是考量客家研究是在國內比較新興的,那我們為了讓這些新興的一個學術領域,能夠成立,所以我們(專案)給它三個員額,這個已經是其他所都沒有的待遇,所以政府已經給三個了,相對的學校也應該再投入一半,兩個進來。
對於不足師資經費何處來,教育部和高師大仍是各說各話,但問題的癥結,該不該多聘兩個專任教師,學生和校方的看法也是兩極。
<聲音來源>
[高雄師範大學
副校長 吳連賞]
如果一個獨立所只有碩一、碩二兩班,三個老師都可以滿足基本需求,聘五個老師他要開什麼課,<卡>這個時候學校要不要考慮成本問題。
[高師大客文所學生聯誼會
會長 陳詠笙]
多了兩個老師,其實我們是多了六門課可以選擇的,我們現在三個老師可以選擇的課其實還是有限,我們學校可以開設客家相關課程的老師其實也不多,可是學校又遲遲不讓我們增聘更多的老師,對學生是一個很大的權益受損。
為了呼應社會需求,政府近十年來鼓勵各大學客家學術研究,截至目前共有六校三院共十三系所興辦客家高等教育,但依據行政院客委會2007年的委託調查顯示,這些系所卻普遍缺乏師資,像成立不到四年的屏東教育大學客文所,今年即被整併為文化創意研究所的客語組,而最早成立的中央大學的客家系所,也相同面臨教師不足的問題。
[中央大學客語研究所
所長 羅肇錦]
現在教育部規定一個所,最少要有七個專任教員的情況下才可以維持,所以現在這個(客家)所,差不多都沒有這樣的人員,有些就兩個、三個,最多四個、五個這樣而已,所以很多人都講說要裁併。
缺乏師資也不僅是學校經營成本考量,由於客家學仍在起步階段,專業教師並不多,因此常是明明有缺卻找不到老師。
[中央大學客語研究所
助理教授 陳秀琪]
很弔詭的是,我們是有名額,有師資的名額,不過學校聘人的要求,可能會比較高,我們不見得可以順利的聘到老師來教書,有這樣專業的老師,老實講也不是很多。
[作家
鍾鐵民]
根本就沒這(客家)方面的師資,所以現在就要開始培育,如果廢掉了,你要從哪邊來培育,雖然還有很多問題,但是至少是一個菜園一樣,菜可以種下去,如果沒有菜園的話,你的菜要從哪邊來。
如今除了擔心沒園地,還得愁沒秧苗。根據行政院客委會的調查顯示,客家相關系所的報考人數,逐年下滑,像高師大客文所的報考人數,短短三年,便從100多人,降到不到50人,甚至有些研究所隔年錄取率增加2到3倍,甚至更高達六成。
[中央大學客語研究所
所長 羅肇錦]
像我們語文研究所來說,希望會講客語,又要有心做客家研究的,這樣才錄取,現在都經濟導向情況下,來考的人就很少,來考的人少了,學校就認為你辦起來沒什麼利益。
[客家文史工作者
邱彥貴]
北部的三個(客家)學院,全部都放在工科或是綜合性的大學裡面,這幾個(客家)所是最不賺錢的,學生是最少的,所以在不久的將來可能也會被併掉。
沒有學生就更要不到資源,系所存在的必要性當然也會受到質疑,類似的狀況也出現在其他文學系、哲學系等學科,近10年來,高等教育急速擴張,據統計大學生、碩博士生增加了2到3倍,但礙於少子化,各科系的報考人數普遍下滑,非應用學科也就首當其衝。
[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院長 江明修]
研究所的教育,不僅是客家這方面,無論是福佬或一般人文方面,原本就比較弱勢,即便是理工方面,博士班、碩士班招不到學生,報考接近零的也很多,這是整體的現象,不是只有客家有這樣的現象。
[政治大學教育系
教授 周祝瑛]
客家學院這些整併,也反應整個大學人數,和市場的需求之間的落差,這是一個蠻大的問題。
高等教育的選擇往往決定未來職業的取向,像目前就讀於高師大客文所的林慧欣,早已開始參與客家節目的主持工作,未來畢業後也打算從事客家相關工作。
[高師大客文所
研究生 林慧欣]
我畢業以後可能會從數位媒體,讓更多的鄉親看到我們的客家文化。
汪承漢是交大客家學院傳播與科技系第二屆的畢業生,退伍後苦讀準備公職考試,但桌上堆放的卻非關客家,多是法律相關書籍。
[交大客家學院傳科系
第二屆畢業生 汪承漢]
大學大一進去可能還不是很明顯,到大二可以明顯感覺到,我們系上還找不到,我們系的定位,既然取名傳播科技,我覺得它既不科技也不傳播,就是它很模糊,我覺得這樣,我完全無法和其他傳播科技的學生競爭。
保守估計每年有50到100位客家相關系所的畢業生,許多客家系所也在招生簡章中,強調畢業後可以考公職、客家電視廣播等工作,但不可否認,目前客家相關工作畢竟有限,雖然高普考今年開始有客家行政類科,錄取率不到1,而其他客家傳播工作也不是太多,畢業後的出路要與所學相關,幾乎是可遇不可求。
[高師大客文所
研究生 林慧欣]
可是出去之後會發現說,可能現在的社會並沒有這麼重視客家文化,所以出去的時候,我們可能會被迫對現實低頭,然後就要放棄我們熱愛的客家文化。
[政治大學教育系
教授 周祝瑛]
在培養的過程當中,從我們教育的角度來看,我們是應該考量,一方面要考量學生的就業,二來就是像是這種專門的、特殊的、小語種的這種,其實要考量到它的跨科系的能力,在非傳統就業概念下去突破,去推展,也就是所謂的藍海策略。
也因此許多客家學院開始強調非客家應用學科來招生,但根據客委會的調查,高達兩成四就讀客家學院的學生,並未因為客家學程而更認同客家,像汪承漢便曾在自製的短片中,表達對讀客家學院的疑惑,而學者更認為這是辦學者,應該要認真面對的問題。
<ㄟ,我們讀客家學院紀錄片 如果我們可以畢業的話,有人問我們讀什麼學院,你會說讀客家學院嗎,招邦,不會、阿泰,不會、林暐家,當然不會,你勒,當然不會啦。>
[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院長 江明修]
你自己既然不想讀客家學院,你為什麼要來報考,你自己要負最大的責任,客家學院這方面,假如你的學生有這樣的反應,他不想來讀或不了解,應該盡量來了解,假如真的不想讀客家學院,輔導他轉想讀的科系,不是說辦學資源花下去了,沒得到效果,又不認同我們,這就是雙輸。
其實早在各大學紛設客家系所時,便有學者曾提出客家系所過於浮濫,將分散掉原本就不多的教育資源,陷入大家都有得吃,卻吃不飽的窘境。
[高師大客文所
所長 吳中杰]
因為當初客委會你申請他就鼓勵,南部就這樣有三個(客家)所,可以說是通通有獎的這樣方式,大家都中獎這樣,但是這種方式確實讓資源,分散到三個不一樣的地方。
[中央大學客語所
所長 羅肇錦]
沒有辦法用一種集中的方式(管理),就像目前讓各個學校用它自己的系統去管理,我想繼續下去以後,一個個會被合併掉。
面對客家系所的生存危機,有學者也開始呼籲,應該重新檢討目前的客家高等教育,甚至用虛擬的客家大學概念來統整全國客家高等教育資源,而非讓各系所單打獨鬥。
[中央大學客語所
所長 羅肇錦]
尤其現在各個大學自治的情況下,你要在裡面生存就更難,現在也不可能全部退出,再成立(客家大學)也不可能,我覺得他們提的方式,真的看教育部出來和各個大學溝通,讓客家學院比較特殊一樣,等於它是一個比較自治的學院,但又是隸屬於另一個客家大學的系統來管理才有效。
跨校合作的概念,其實高師大也曾嘗試和屏東教育大學合開客家學程,再各自承認學分,卻礙於法規無法實行,也就更不用說跨校客家系所行政、教育資源共享的可能。
[高師大客文所
所長 吳中杰]
現在的法規沒有辦法讓兩間學校,開一門課,然後這門課兩間學校都承認學分,現在沒辦法做這樣的事情,一門課都沒辦法,更不可能兩個學校的系所變成一個系所。
教育部雖然認同客家高等教育資源有整合的必要,但尊重大學自主的前提下,又不便出面,只能希冀各大學能審慎考量。
[教育部高教司
副司長 楊玉惠]
(客家系所)要整併、要整合、要合作,當然要各大學(處理),以行政機關並不能強迫,因為是大學自主,我想這方面,我們學者專家,在這相關領域的老師們,其實他們也有這樣的看法,那就看看透過什麼樣的合作方式,來去做一些調整。
[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院長 江明修]
尤其越是沒有市場競爭能力的,高深研究的領域,比如很多歷史、哲學、文學這方面,對一個國家、一個文明、一個歷史、一個社會發展,還有人文素養,還有公民的價值很重要的部分,政府一定要全力支持,政府就是要協助這些非市場化可以做到的事情,這才是政府存在的目的。
早在三年前行政院客委會的調查報告裡,就已看到各校客家系所師資缺乏及教育資源分散等問題,如今高師大客文所整併的爭議,隨著學生的反彈而引爆,相關部門若不從長計議,繼續以拖待變,下次被引爆時,恐怕遍地烽火。
採訪/撰稿 陳君明
攝影/剪輯 陳靖維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