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的詔安客家重鎮雲林崙背,除了布袋戲、哈密瓜有名,還有一寶就是牛乳,可能很多鄉親不知道自己喝的鮮奶,很大部分就是來自崙背。崙背鄉是全台灣第二大牛乳生產區,而這些乳牛因為品質好,幾乎都成為大品牌,用契約完全收購的對象。現在除了生產牛乳,當地酪農還想要打造一條乳牛大街,用新鮮的在地牛奶,製作更多產品,創造更大價值,也帶動觀光。大太陽底下,黑白相間的乳牛,不論懶洋洋躺在地上,或是乖乖站在牛棚裡,中台灣的乳牛牧場就是這麼一幅悠閒模樣,而這裡是雲林,這裡是崙背
走在詔安客家崙背的馬路上,從兩邊一眼望去,除了傳統農作物,幾乎就是一片片綠油油牧草,很明顯,這裡的確是養牛重鎮。其實早在民國六十二年,政府推動,農村經濟建設計畫時,就輔導這裡的農民養牛,每戶還分配六頭進口的荷蘭種乳牛,接著把崙背鄉南邊土地,正式成立酪農專業區,開始推展台灣乳牛事業,而這也是全國第一個。
[崙背集乳站
主任 廖甲木]
62年的時候,我們崙背鄉覺得這些勞工,沒什麼特殊的生產沒什麼特殊的收入,所以農會就來召集,召集一些屬於鄉裡面的鄉民,大家共同來組織,總共那時候找到一百戶,跟農林廳申請補助和貸款, 然後進口荷蘭六百隻能做種畜的乳牛。
目前已經是全國第二大規模的崙背乳牛專區,畜養戶數大約五十戶,乳牛總共有將近九千頭,一天牛奶生產量高達八十噸,年產值更超過五億台幣,可以說是絕對高經濟價值的農村產業,而這裡出產的鮮乳由於品質好,除了提供給知名大品牌使用,在市占率超高的情況下,一般民眾或多或少幾乎都曾經喝過。
[崙背農會
總幹事 李麗華]
崙背鄉的牛奶雖然在全省人家說第二名,但是我們覺得,崙背鄉只有一個鄉而已,應該講起來算全省第一(牛乳產量),現在市場,沒喝過崙背牛乳的很少幾乎每個人都喝過。
[雲林縣乳牛合作社
經理 簡清松]
這個就是酪農的用心啦,經過三十年這個經驗的累積,所以他們對這個乳牛的管理飼養方面的技術,都已經非常的成熟,雖然這種牛是寒帶的動物台灣亞熱帶,但是牠慢慢經過這三、四十年來,牠也都比較適應台灣的環境,當然我們政府機關的輔導,對酪農的教育訓練,也不斷提升我們酪農飼養管理的技術
受到品質不容易保存的關係,想喝新鮮的牛奶,就必須找台灣生產的,而長期受市場青睞的崙背牛乳,除了依靠三十多年畜牧經驗和專業技術,酪農鄉親又是如何用心照顧,讓這裡乳牛能夠量產出良好生乳呢,原來保護好每一頭牛就是最重要的事。
很多人愛喝牛奶,甚至有人一天沒喝都不行,而已經是,全國第二大 牛奶產區的崙背鄉這裡,品質會這麼好,最主要的是他們的保護設施做得非常好,除了這旁邊都要圍起來,另外一般人如果想要進到牛棚裡面,那是完全不可以的。
不僅普通人不能進入牛舍,學生想參觀也不容易,至於記者採訪,也必須有相關單位陪同,才能夠進入拍攝,由此可知,維護乳牛的衛生安全有多麼重要。
[崙背牛乳產銷班
班長 李萬裕]
因為如果一直讓人進來怕會感染傳染病,所以盡量都比較不給人進來,怕會傳染牛,當然如果傳染牛損失就非常大,所以我們都盡量沒給外人進來參觀
[雲林縣乳牛合作社
經理 簡清松]
因為酪農他投資很大,而且這個是他的事業,那如果因為人員不當的進出,可能會造成防疫的問題,因為這個牛,牠陌生的環境,陌生人進去的話,牠可能會有緊迫的問題,除了說有帶相關的 不良的菌進去感染以外,對牛本身如果牠緊迫的話,牠怕的話也是不好,對牠整個產乳量都會有影響
小心翼翼不讓任何危險,傷害自己珍貴的乳牛,每一位酪農都把牛當作第二生命看待,但保護措施除了牛欄,必要的消毒清掃也不能隨便。
[崙背集乳站
獸醫 李學欣]
衛生管理方面就是不管是消毒,還有蚊蟲方面,因為你蚊蟲,某些流行病的話都會經由糠蚊或是蚊蟲,來傳染一些牛會發生的疾病,像流行熱,這方面酪農朋友他都滿注重這方面的。
[崙背牛乳產銷班
班長 李萬裕]
我們差不多如果夏天,都差不多一星期消毒一次(牛舍),如果冬天就差不多半個月,那如果真的寒流差不多就二十天至一個月,都要整個牛舍全消毒。
因為是提供消費者喝進肚子裡的東西,酪農鄉親按照農業單位輔導,把牛舍環境保持到最乾淨,才能安心生產,但如果說只照顧到牛以外的部分,當然不會有優質鮮乳,所以更重要的就是牛一定要吃的「牧草」。
想要將乳牛養到最好,最重要當然是牠們吃的東西,也就是飼料,而崙背這裡因為氣候關係,所以特別適合種這些蔬果,所以也因為這樣的關係,相對他們的牧草也長得非常好,而每天能夠吃到這些牧草的乳牛,難怪擠出來的這些牛奶品質會這麼棒。
幾乎整個崙背都能看到的狼尾草,就是一般牛隻所吃的牧草,因為有了它,牛才能正常成長,不過光吃這種草還不足以讓牛奶這麼優質 酪農鄉親特別進口的這種高價值寒帶牧草,也有絕對影響。
[崙背酪農
田宗玄]
國外的話,因為他們天氣方面比較適合(牧草),而且他們種植面積也大,是寒帶的氣候,所以可以種植寒帶的這些高養分的草類,狼尾草 基本上就好像是我們的米飯一樣,而這些乾草就是用來搭配,這樣子的話,適口性會好,養分也會好,這樣子牛隻吃了會更健康 。
如果說只要用心就能獲得好牛乳,或許還不是那麼費神,想要養好這種一天擠兩次奶的乳牛,更大問題是,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不能沒有人照顧牛隻,也就是說,從事酪農這個行業根本沒得放假。
[崙背農會
總幹事 李麗華]
養牛很辛苦,很好賺錢但很辛苦,都沒有休息,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沒休息,比一般勞工還要辛苦,因為牛每天都要擠奶,現在是用機器,以前都用手現在都用機器,所以每天都要擠,不然會發炎, 所以說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沒得休息。
雖然經濟價值比一般農作物高,但是整年幾乎完全沒有空閒,原來也是養乳牛最吃力的事。
就因為酪農鄉親夠努力,現在才有穩定的成績,但好品質的鮮乳不能只是一時而已,想保持純度高內容豐富,持續受市場歡迎,最重要的,還必須對每天生產的牛奶時時觀察紀錄,注意是不是合乎標準。
[崙背集乳站
主任 廖甲木]
每天收集起來的牛乳,交給工廠以後,工廠管理的負責人特別將它的品質,就會把它用電腦(做成數據)傳給我們,我們看到電腦數據以後,裡面牛奶的品質好壞或是有問題,我們都隨時跟酪農保持聯繫,隨時跟他說該如何怎麼改進什麼,去了解有問題的地方隨時改善。
[崙背集乳站
獸醫 李學欣]
他(酪農)也是必須紀錄一下,有用藥方面的話也方便說,他牛奶方面的健康狀況也比較能控管,然後再來就是他們在餵食草料的時候,有時候就是,每隻牛都排排站的時候也就是看牠採食的狀況。
從酪農的認真嚴格看得出來,這裡的牛乳有好名聲並不是隨便說說,而這麼高優質的產品,如果光是當牛奶喝好像又太普通,尤其對於完全平原地形,沒有特殊景觀的崙背來說,似乎可以多利用牛乳這項特產,再變出一些東西
琳瑯滿目的蛋糕,光看就覺得好吃的甜點,不說你一定很難想像, 在屬於鄉間的崙背,街上竟然有著這麼一間,專門生產精緻糕點的專賣店,而最重要是,不論麵包還是蛋糕,都完全採用在地,也就是崙背當天出產的新鮮牛奶。
[崙背牛乳蛋糕業者
黃吉雄]
當初以為這只是一個蔬菜產區,不知道我們這是全國第二大的酪農產區,才知道說,我做烘培業要用到的鮮奶量也是滿大的,就想說我可以就地取材,然後又可以推廣我們地方上的特產,(和一般)糕餅店用的鮮奶是不一樣的,他們大部分都是用保久乳或是市售的鮮奶,我們這裡有地利之便,我們用崙背的生乳在酪農區,他那個出來(生乳)都是沒有調整過的,因為我們早上打電話給他(酪農),他接近中午的時候他就送過來,所以它是最新鮮的,這個是一般麵包店沒有辦法享受的這種福利
利用其他地方沒有的好處,每天製作好吃點心,靠的除了技術就是這純度百分百的牛乳,難怪老闆開玩笑說,只要使用品質好,又是新鮮在地的牛奶,一定能做出好吃的乳製品。
[崙背牛乳蛋糕業者
黃吉雄]
很多人去北海道,去吃他們那邊的蛋糕還有奶製品,都認為說他們那邊的好好吃、好香喔,我就跟他講說,因為他們北海道就出產牛奶嘛,他們北海道牛奶是最有名的嘛,所以一定是很好吃啊,所以我就想說我們雲林崙背這裡,有一個全國第二大的酪農區,我可以在這方面,去把它加強去把它發揮,做出跟北海道一樣好吃的鮮奶蛋糕跟鮮奶甜點。
[雲林縣乳牛合作社
經理 簡清松]
因為牛奶它強調新鮮嘛,那現在就是各農產品都有國外進口的, 那鮮奶這部分的話,如果從國外進口,可能有它的困難度,所以對酪農來講,這是他養牛產業的優勢。
的確,擁有新鮮牛乳優勢,製作出的相關加工品,肯定也能有好品質,但崙背鄉公所及乳牛合作社等單位,在推動酪農業多年後, 面對時代變遷更想要打造出不同的崙背味道。
[崙背鄉公所
機要 李日存]
因為在崙背養牛可以說是我們台灣第二大,所以我們是覺得如果有機會,我們來發展一條叫做乳酪大街,乳牛大街的時候,那外地的遊客就可以來這裡玩。
全國第二大酪農區,五十家以上牧場,九千頭乳牛,崙背準備動員所有酪農,打造出一條「乳牛大街」,接著藉這機會,讓大家體驗新鮮乳製品同時,進而用觀光活絡產業,甚至要讓畜養三十多年的崙背乳牛,不再只提供鮮奶,還要努力將詔安鄉親,這麼多好乳牛的名聲,打得更響,推得更遠。
採訪/撰稿 謝佳凌
攝影/剪輯 蔡裕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