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底到十一月中旬,桃園新屋幾乎天天都上新聞版面,因為黃色小鴨。不過小鴨來這似乎命運多舛,展出沒幾天就爆裂,向高雄商借的代班小鴨也突然消氣,一波三折加上媒體推波助瀾,幾乎讓人忘了地景藝術節還有什麼,又是為何而辦,本集節目的前兩個單元,就要探討藝術節在台灣的矛盾與困境。新屋這個純樸的農村,人口數近五萬,是桃園縣人口第二少的鄉鎮,客家人約占九成,不過這裡卻是全台最大的農業鄉鎮,灌溉農田的陂塘更是桃園特有的景致,桃園縣文化局選在這裡舉辦地景藝術節,找來國外及在地藝術家將作品與地景結合,期盼喚起民眾對陂塘文化的關心,只是大多數民眾的重點還是只有黃色小鴨,第一個單元,先來了解這次地景藝術節的本意。<畫面提供 桃園縣政府>
今年十月,新屋鄉掀起一股國際藝術浪潮,文化局舉辦「桃園地景藝術節」,邀請韓國的崔正化、日本的草間彌生,以及來自荷蘭的,黃色小鴨創作者霍夫曼等藝術家,以環境保育和陂塘文化資產保存為主軸,將藝術作品融入新屋美景中,期盼喚醒民眾對陂塘文化的關心。
[桃園縣文化局
局長 張壯謀]
因為陂塘是桃園的特色,最多的時候,桃園有兩萬多口的陂塘,現在剩下兩千八百多口,這次的展覽,地景藝術節的展覽,最主要是要利用藝術家的作品,來引起大家的注意,大家注意了,才會來關心陂塘,因為陂塘是我們客家先民很重要的一個文化資產。
日本藝術家草間彌生的作品,「點點--生命的足跡」,就放在新屋埤上,大小不一的黑點,點綴在桃紅為底的裝置物上,隨風漂浮,象徵著生命的旺盛移動力量,展現生命的不同足跡。
[草間彌生助理
高杉惠]
我們有些作品,也會放在戶外的環境,有水、有風、有藍天還有樹木,我覺得這樣子很好,民眾很有可能會藉此去發掘,更多這地方的重要性,我想,我們的作品會很適合這樣子的地方。
韓國藝術家崔正化設計的巨型蓮花,放置在過嶺58號池,被風吹得時開時閉,猶如真的蓮花一般,一大一小的蓮花在陂塘中,更有著傳承與希望的意涵。
風靡全球的黃色小鴨,則棲身於桃園第二大陂塘後湖塘,在鄉間持續傳遞愛與和平的精神。
[藝術家
霍夫曼]
(在哪裡展出)並沒有什麼差別,我的用意是聚集全世界的人們,並不是去比較哪邊比較好或比較差,或哪裡遊客多哪裡遊客少,重點是分享愛。
<畫面提供 桃園縣社造中心>
迎接黃色小鴨到來,主辦單位結合桃園社區和便當業者,推出特色便當,以在地食材、在地料理方式為主,企圖以常民生活文化,讓遊客與當地產生連結。
[桃園縣社區營造中心
計畫主持人 謝佩娟]
用米的東西很多,因為我們會有南瓜粄、我們會有客家菜包,那我們也會有台粳九號米,然後上面配的是客家小炒,那我們盡量就用在地的食材,包括南瓜,然後這塊炸的魚,是桃園的魚,桃園的吳郭魚,所以我們這在其實在談的事情是,在地,然後我們生活裡面會吃到的,那不一定是要外來的。
[遊客]
剛看到小鴨造型也滿可愛的,所以他滿喜歡吃就買給他吃吃看這樣。它的那些造型啊,或是像可以迎合這次活動這樣,那我想滿討喜的,所以如果說,配合一些客家的一些元素在裡面,我覺得是還滿不錯的這樣子。
除了外國藝術家之外,為了這場為期十六天的桃園地景藝術節,早有國內藝術家進駐新屋,帶著鄉親,一同為家鄉增添文藝氣息。
<如果這個筆不好用,那邊有那個水彩筆,稍微畫一下邊緣,修一下。>
這天,藝術家潘羽祐帶著當地大人小孩,彩繪巷弄,創作「水圈圈」作品,畫出新屋居民的生活特色與情境。
[藝術家
潘羽祐]
我們這邊就是做那個水巷的一個意象的延續嘛,那我就是以一個,都市人到新屋他看到新屋的景象的一個,他的感官,跟他對於這些景色的訝異性就對了。
以水藍色為底,在替代水圳的柏油路上,彩繪大型水龍頭、陂塘裡優游的生物、餐桌上取自陂塘的料理,讓水巷下的水圳,透過彩繪圖像再度出現在居民生活周遭,喚起民眾的生活記憶。
[藝術家
潘羽祐]
有一些區域是,希望由他們來,做一個,比較屬於他們自我的一個展現,因為我大概就是一個,就像水流沖過來的時候,它其實會涵蓋很多東西,大概,可能會有地方文化的一個脈絡,或什麼的,把他們平常日常生活看到的,或他們熟悉的新屋的景色給畫出來,會比較實際。
拿起畫筆、油漆刷,把巷弄街道當成大畫布,連大人也童心大起,和孩子們畫得不亦樂乎。
<香蕉,(你畫幾根香蕉了)?兩根,(好不好畫)?好,(會不會很難畫)?不會,(那你喜歡出來畫畫嗎)?喜歡。>
[參與民眾
王添杰]
很好啊,你看小朋友玩到,你看他們在玩色彩、然後畫畫,像我們這組是做菜園組的,那就小朋友讓他們,就這樣跟著做,我覺得,假日帶他們出來走走很好啊。
[新屋社區發展協會
理事長 邱國師]
你看那麼多小孩子,有看到嗎,大家都參與,來參與,對我們的環境,我們新屋的地方發展也很好,那麼多的小朋友,你看,大家都很開心,像我家的孩子,我孫女那些,七早八早就吵著說要來,我要彩繪。
另一頭則是正在製作稻草人,大學生在草編工藝家王昱翔的指導下,紮起稻草人,大伙發揮創意,幫稻草人打扮,有人編辮子,有人學著編織裙子,一群人玩得超開心。
[草編工藝家
王昱翔]
現在做這個稻草人,就教一些大學生或小學生,已經失傳了,稻草人都抓不起來,就教他們來做,大家都玩得非常的開心。
還有幼稚園自發性參與,號召學校老師一起做稻草人,為地景藝術節的步行區增加可看性,要遊客漫步鄉間感到新鮮有趣。
[幼兒園
園長 彭桂容]
因為我是新屋人啊,新屋人就是要為地方做一點事情,既然是地景藝術節,地方的景致,我覺得就是,一個很棒的景色,而且家家戶戶都有這個責任,讓外地的遊客來認識新屋,讓他們發覺,其實新屋就是一個,很有人情味,很純樸的一個鄉村,一個居住環境很好的鄉鎮。
還有藝術家進駐新屋一個月,帶著在地高中生、社區居民,將舊家具當作容器,進行立體構成,種植花草,共同創作出「綠雕塑」。
[藝術家
周靈芝]
比較希望是跟環境、跟在地,有一個比較深入的一個連結,那當時會想到說,用一個地景裡面的雕塑這樣子一個概念,那是用一個比較回收家具的方式,因為基本上,所謂的綠雕塑其實包含兩個層面,一個綠是指種植的部分,那另外一個綠,其實是指就是說,我們怎麼樣回收再利用,能夠盡量以一個對環境友善的方式。
透過工作坊的引導,高中生將課桌椅解構,有人做出伯公廟、有人做出101大樓,令藝術家周靈芝相當驚艷。
[藝術家
周靈芝]
他們對於,整個用課桌椅來做創作這件事情,做得非常好,讓我非常驚訝,所以我在想說,也許課桌椅是跟他們生活裡面,最密切相關的材料,也就是他們從小學,甚至於幼稚園開始,每天,一年當中呢,有非常多的時間是跟課桌椅相處的,所以這在他們生活當中是非常熟悉的,所以做出來的東西也讓我很驚艷。
在地藝術家鄭炳和利用回收廢鐵,打造創意鋼鐵的異想世界。並將機器人作品裝置成藝術大道,吸引路過民眾駐足攝影留念,充滿生命力的鋼鐵機器人,也成了宣揚環保理念最佳教材。
[藝術家
鄭炳和]
我大部分是做有些故事的,故事性的,有些是做讓小朋友看了會開心的,像海綿寶寶、喜羊羊,慢慢地也有做一些比較有意境的,就是用抽象的,像割香,那就是做我們客家人傳統的這種文化這些這樣。
藝術家陳歷渝則要翻轉空間,用方塊模組拼出桃園地景,綠色是草地、稻田,紅色是建築物,藍色是陂塘,期盼透過民眾參與,表達出大家對新屋願景的期盼。
[藝術家
陳歷渝]
我這個作品呢,「當新屋遇上陂塘」,那它想要透過一個積木拼圖的方式,來表達我們這個桃園地景的這個構成,那所以原始的創作構想是希望說,當我們建構了這樣的,編織地景拼圖桃園的這個作品之後呢,能夠透過讓民眾參與,他自由的移動我們的建築,或者是我們的綠地,然後或者是我們的陂塘,來反映他對這個桃園地景的需要。
<畫面提供 桃園縣政府>
以日本大地藝術祭、瀨戶內藝術祭為範本,打造出的「桃園地景藝術節」,相同期盼以藝術為手段,活絡地方,找回新屋鄉間的活力與自信。國內藝術家努力創作,強調在地參與、在地連結,企圖透過藝術作品,讓新屋的地景、陂塘、稻田,更被突顯出來,地方人士自發性熱情投入參與,期望新屋的美被看見、並感受到純樸的人情味。不過這些美好卻被邊緣化了。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前顧問 邱傑]
它本身呢,靠著一個小鴨,就立刻成為話題,引爆了話題。可是呢,畢竟這不是一個商業行銷活動,這是一個藝術嘛,藝術節,我們要把藝術元素放多一些,那在這裡面看到的,它是被淡化掉了。就是這次好像有點失焦了,人潮很多人,跑進來,看了很開心,拍照了,拍到了,很高興,就走了,甚至於對,對這個新屋本身來講,他們的產業有沒有活絡起來呢,他們的藝術的氣質有沒有被提振起來呢,藝術家在這裡面的參與度又如何呢,這一些點點滴滴好像很淡化。
採訪/撰稿 宋宇娥
攝影/剪輯 蔡裕昌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