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縣多處為地層下陷嚴重、容易淹水地區,其中崙背、二崙的八角亭大排、大義崙大排,及施厝崙大排的整治計劃,更是列入水患治理計畫優先名單中。今年602豪雨及718卡玫基颱風,就在當地帶來可怕的災情,但是該地區的整治至今仍未完畢,看似乎連亡羊居補羊也難以,那麼、如再來豪雨或颱風呢,居民無不擔心。自前年開始政府準備用八年的時間,投資1160億元治水,成效真能達到人民的需求?看來也許言之會過早。像雲林地區等地,超抽地下水的根本問題沒決解,民眾想要高枕無憂於水患的願望,也許仍遙不可及。[崙背鄉民
鍾素鑾]
務農的就是耕種這些需要收成,結果被水淹掉就沒得收了,每年種每年被收走,每年被水收走。
[中興大學水保系
教授 段錦浩]
如果說每天都發生就絕對不叫天災,因為天災應該是頻率年很高的,突然的事件,我是認為那邊的排水系統根本沒有處理好。
狂烈的風勢夾帶著磅礡的大雨傾盆而下,大地的萬物無不低下腰來,躲避這場風雨,七月來襲的卡玫基颱風為全台帶來不小的災情。
<新聞片段>
<大水有一台遊覽車這麼高,在水裡面救出自己的東西>
<這平常稍微下雨,水就滿起來了>
其中在7月18日卡玫基颱風來襲的當天,雲林縣崙背鄉望眼所及無論是田園、水圳或是馬路卻早已難以分別,猶如一片汪洋。
[崙背鄉民
鍾素鑾]
西螺那邊若下雨,我們這邊就淹水,所有的水都從這邊來,我們這邊一定淹,我們這邊不一定要下雨,只要西螺、二崙下雨,這邊就要淹水了。
<你的稻子還有用嗎?多少有用。>
還沒收割的稻作泡在水裡,金黃的稻穗在水面上漂來漂去,心有不甘的農民仍把握雨停後,努力的撈起他處來的垃圾。
<記者STAND>
颱風過後的西南氣流所帶來的大雨,不僅是把崙背這邊的菜園和瓜園都淹沒,崙背最有名的乳牛也全部泡在水裡面。
<從一大早就開始了,水就一直來了。>
柵欄裡的乳牛張著著略顯無辜的眼神,偶爾一兩聲的哞叫,似乎在控訴主人虐待牠們。
[崙背鄉育牛場主人
鍾文通]
因為這牛是吃整天的,今天都沒吃,也不敢倒下來,平常會倒下來喔,它吃一吃會休息倒下來要反芻,草吐出來嚼,現在因為淹水所以不敢倒下來,都不敢倒下來。
乳牛長時間泡在水裡也許會帶來疾病,但如果淹水時間短影響就不大,而農民卻沒有這麼幸運。
曾是十大傑出農民的李應期,正無奈的拉起塑膠布,撲鼻而來的是一陣腐臭味,田裡面看過去都是枯黃腐爛的洋香瓜,去年八月聖帕颱風所帶來的819水災,他的瓜田幾乎全毀。
[崙背鄉瓜農
李應期](96年8月)
到了7、8月才清溝,應該是2、3月就要清了,風雨還沒來的時候就要清乾淨來,7、8月的時候當然排水不好。
轟然乍響的抽水機,賣力的將瓜田裡的水往外抽,李應期的太太,無奈的拿起田裡泡爛的哈密瓜讓我們拍攝,農田淹水的狀況今年並沒有改善,卡玫基颱風帶來的718水災,再次淹沒了他們的瓜田,這樣的窘境每年他們幾乎都要面對。
<我自己三甲多,三甲多都沒用了,都沒用了,都像這樣子淹水,對。>
<今年這樣都沒用了,這都沒用了,這些都要清掉去了,這回更嚴重,上次還有一些還好,沒有這次這麼嚴重。>
據崙背鄉公所的統計,<CG1 IN>去年柯羅莎及聖帕颱風造成農業損失近五千萬元,而今年六月的豪大雨農業損失便達350萬,而卡玫基颱風農業損失面積也約有1000公頃。<CG1 OUT>
[崙背鄉豐榮村
鄉民代表 林金玲]
卡玫基颱風的時候,這邊損失有三成,不只三成,都是瓜類等於全軍覆沒,剛好水稻已經收割了,雖然損失比較少,但是瓜類就(很慘),因為這是屬於哈密瓜的栽培區,還有洋香瓜、美濃瓜、西瓜這一類的,都等於說全軍覆沒。
[雲林縣崙背鄉公所
秘書 李日存]
幾乎每年颱風來就是淹大水,我覺得說不知道治水怎樣治的,所以說政府在做事上應該越快越好,一直在做計劃,結果第二年農夫種的瓜還是被淹掉。
雲林縣崙背、二崙地區屬於地勢較緩的濁水溪沖積扇平原,北有濁水溪,南有新虎尾溪,灌溉系統可謂四通八達也才使得當地農業興盛,但為何水路暢通的崙背、二崙地區卻每逢豪大雨必淹水?主要原因卻與農地重劃有很密切的關係。
[雲林縣政府水利處
代理處長 林榮川]
當時的排放水標準是三天不淹水,而且保護程度只有到兩年,所以說它容許它農田淹水,由於目前我們人口密度的增加及聚落的發展,所以說早期排水的標準已經不符合現在的排水需求。
[水利署第五河川局
局長 賴丁甫]
崙背、二崙地區是位於大義崙排水及八角亭排水中間,這兩條排水是流入中央管河川濁水溪,這個地區地勢比較低漥。
由於雲林縣的水源不足,又加上地勢低漥,因此農業灌溉用水便需要依靠地下水及回歸水,<CG3 IN>其中分佈在崙背、二崙地區的各主要大排如八角亭大排、大義崙大排等,農田水利會便設置了許多的滯水閘門,以抬高水位用重力灌溉的方式,將水引到兩側的農田裡,但豪大雨時也因為這些滯水閘門,讓洪水宣洩不及造成溢堤。<CG3 OUT>
[雲林縣政府水利處
代理處長 林榮川]
這些相對的要利用重力排水,相對的會把水抬高,就會類似上次,頂埤頭的淹水狀況也是這樣子,還有八角亭的低置水閥也是這種狀況,一方面要滿足農民的取水,一方面又要滿足排防洪的需求,就是兩者必須取得一個平衡。
轉八角亭大排拆水門現場卡玫基颱風當天下午雨勢漸歇,一群農民陸續圍在八角亭大排復興段的水門旁,巨大的怪手正拆著大排中的水閘門設施。
[崙背鄉民
鍾素鑾]
整個水從西螺二崙,水都擠在一起從這邊過,水變成一整條,大家才會叫它說海龍王。是這樣的原因,你沒看到整片都是水,所有的水都擠到這邊過才會叫海龍王。
[崙背鄉民代表
廖建廷]
這水門,這八角亭大排的水門,因為設計不是很好,所以上游的水都到這來,這個村落好幾百人整村人每逢下雨就淹水,所以縣政府副縣長臨時下令,先將這個水門拆掉。
雖然雲林縣政府下令拆除這個水閘門,但雲林縣農田水利會的人員,卻在現場試圖阻擋拆除的動作,也因此讓現場的民眾忿忿不平。
<這水閘門一點用處都沒有,害死了新厝、後厝、水卞頭兩百多甲都叫苦連天,水利會就只會在領薪水,農民的痛苦和悲哀,有幫忙排解嗎。>
誰來排解,這樣的困境呈現出目前全國水的主管單位紛亂的情形,以崙背鄉為例,<CG4 IN>北面的濁水溪屬於中央管河川,主管單位是水利署第五河川局,新虎尾溪、八角亭大排、施厝寮大排等屬於縣管河川及大排,主管單位是雲林縣水利處,而八角亭大排的灌溉用水及週遭的灌溉水圳卻是雲林縣農田水利會,而各市區的雨水下水道卻是歸內政部營建署主管。<CG4 OUT>
[雲林縣政府水利處
代理處長 林榮川]
水利會負責供水,排水是縣政府,比較大的河系又屬於中央的,水利系統的整合其實需要磨合,我們希望說縣政府當然是地方水利的主管機關,水利會是一個民間組織,我們是希望這個如果可以整合的話,這樣我們雲林的治水才有希望,我們常常會遇到水利會的滯水閘卡住的問題。
一條大排多個主管單位,那平常誰來維護管理呢,像鳳凰颱風來襲當天,八角亭大排的水閘門邊就堆著漂來的垃圾無人清理,而八角亭大排通過台19線省道的涵洞,更被指為是阻塞了水路。
[雲林縣崙背鄉公所
秘書 李日存]
它(道路)在做的時候可能就沒有淹水,結果現在水都很大,這個涵洞真的太小了,垃圾很容易塞到,下雨都淹水,它沒有固定清那個涵洞嗎,沒有,那這應該誰管的,也不知道,這整條應該是水利要管的吧,應該是縣政府管的。
[中興大學水保系
教授 段錦浩]
沒有說一個單位負責,這個水路應該一個單位負責,不要說你兩個單位還意見不一樣,台灣像這樣上下游管得很雜亂,這其實不是無解,就是高層要有魄力,有魄力就有解。
據學者研究,聚落的開發也是近年來水災越來越嚴重的主因,大量的水泥化,讓原本該滲入地下的雨水,無處可去,只能在地面上流動。
[中興大學水保系
教授 段錦浩]
原來這個水會滲入或是它有很多森林,它地表徑流少,現在樹被你砍了,平地都砍光了,那地表徑流增加,又拼命蓋房子,又鋪了很多不透水鋪面,水就越來越多,所以下來的雨並沒有增加什麼,但是會在地面上跑的水增加了,這個問題若不解決,這就是死棋了。
其中滿佈在田園的水圳問題更是嚴重,主要承載水流的水路早已水泥化,對此雲林縣水利處也提出新的概念來解決。
[雲林縣政府水利處
代理處長 林榮川]
很多一些設計公司都會做U型溝的部份,U型溝的部份可以讓水很快的流走,我們現在推的方法就是,(水溝)底下你不能封死,假如說你要支撐你做橫樑沒有關係,但是你不能封死,這樣水才能入滲,這是目前我們水利處做的水溝都朝這個方向做。
除了水圳工法的改變,大量設置滯洪池也是目前治水的主要方式,藉由滯洪池的特性滯留水流。
[雲林縣政府水利處
代理處長 林榮川]
我們廣設很多滯洪池,滯洪池有適當的量後,集中的大雨就可以吸納到裡面,然後慢慢流出來,這樣河就不止它的10年、25年(洪峰量),甚至提升到更高。
[水利署第五河川局
局長 賴丁甫]
因為地勢低窪不能用傳統,就是兩岸做堤防護岸就能解決,地勢低窪它必須,重力排不出去的話,它必須用滯洪池,加上輔助的抽水站,抽水機用機械抽排的,必要的時候,還要考慮到高地和低地的排水讓它分離,用這種多元的手段叫做總合治水。
嚴重的水患讓崙背、二崙地區也被列為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計畫的優先整治地區,並自去年開始第一階段,投資近十億的經費進行總合治水的規劃及緊急的疏濬、瓶頸段工程,但就目前來說,還未能看到治水的成果。
[水利署第五河川局
局長 賴丁甫]
這個是常年來的淹水的老問題,不可能很短時間就看到成效,首先我剛有強調,要投注經費,要提供計畫一定要有好的規劃方案,先有規劃再有設計再有發包施工。
[雲林縣政府水利處
代理處長 林榮川]
我們可以跟民眾保證說,我們可以漸漸的減輕水患的威脅,但是我不能說完全的免除水患的威脅,這也是我們水利單位也要讓民眾知道說,我不可能一做就馬上不淹水,這個部分我不敢講。
就目前的相關治水計畫中,大義崙大排已進入規劃結案階段,而八角亭大排才剛進入規劃中,也因此要進入正式實作階段,最少還需要一年以上的時間,民眾何時才能免於水災之苦,卻無人能保證。
<這些都種菜都爛了,那些沒有爛是因為還小,大叢的都爛光,這些都是別人的流過來,我請一堆工人來做。>
面對颱風季節,隨時出現的大雨,阿婆雖然埋怨著前一個颱風帶來的影響都還沒整理好,但是手裡仍忙碌的割著蕃薯葉,繼續過生活,相對天災人禍,他們用自己的勞動來面對,古人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水帶給我們生命,但也帶來災害,我們該如何面對它呢?
採訪/撰稿 陳君明
攝影/剪輯 洪炎山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