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台灣多山的地形,需建造許多水利工程,協助農業在乾季發展,其中引水灌溉的水圳更是遍佈全國。位在台中縣的白冷圳,就因為艱辛的水利工程建造,創下了許多水利奇蹟,成為遠東地區最特別的水圳。白冷圳的水源來自於大甲溪,利用大氣壓力的原理,讓大甲溪水從16公里外的山頭,流到新社台地,讓原本乾旱的新社,因為有了白冷圳的灌溉,帶來了新社的繁榮及奇蹟,不過現在因為中科和台中市也想共享白冷圳的水資源,再加上產權不清等等的問題,讓白冷圳產生許多爭議。地方人士都希望這些問題能盡快解決,讓這條台中的生命之母,繼續開創地方產業的新契機,來看記者林秋伶、洪炎山的採訪報導。
黃色的陽光,穿過葉片,灑落在葡萄園中,一串串綠到發亮的葡萄,垂吊在藤架上,就像是珍珠般的美麗。另外一頭,農婦們正忙著套上套袋,好讓這才剛結果的巨峰葡萄,避免被鳥吃。
水管中噴灑出的水,不斷灌溉著葡萄園,被圳水滋潤過的葡萄園,更加顯得翠綠,也格外吸引人,而這些水全部都是從白冷圳引來的水。
在平坦的新社台地上,放眼望去,百花齊放,一群花農拿著小鋤頭,在花田中忙著除草鬆土,隱藏在花叢中的灌溉水管,噴出的水花就像是在跳舞一樣,原本就已經美得冒泡的花朵,看起來更嬌嫩欲滴了。這也是來自白冷圳的水。
一滴滴的水珠沿著葉片滑落,大太陽底下,被洗滌過的葉子,散發出閃閃光芒。農夫戴著斗笠,穿梭在枇杷園中,正在進行疏果。
[新社鄉農民
陳昭勇]
疏果以後結的果子才會大顆。這種的都要疏果,如果沒有疏果就會比較小顆。
新社鄉枇杷栽種面積約500公頃,秋天是枇杷開花的季節,也正是最需要水源灌溉的時候,倚賴的,一樣還是白冷圳的水。
位在台中縣東邊的新社鄉,不但氣候溫和適合居住,也是個純樸安定的農業鄉鎮,雖然全鄉人口不到三萬人,土地面積也不算太大,更是一個沒有水源的乾旱台地,不過新社鄉卻克服了天然障礙,成為中台灣重要的農業產地。
七十幾年前,日本政府認為,甘蔗經濟價值高,選定了新社台地,做為蔗苗養成所,但是由於當地缺乏水源,一年之中乾旱期長達六個月,在經過仔細勘查後,才選定海拔554公尺高的大甲溪上游,以人工取水方式,創造了號稱新社生命線的白冷圳。
[農委會種苗改良繁殖場
場長 陳國雄]
因為新社這個地區,它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地形,是一個高地平台,那高地平台它的海拔,平均是五百公尺左右,在這裡有個好處就是,在地理環境上,算是很隔離,這在種苗繁殖方面,是可以達到跟一些病蟲害,做區隔的一個環境。
[白冷圳促進會
總幹事 徐炳乾]
新社台地那邊是沒水源,連地下水都沒有自然產生的,就要靠這白冷圳,這樣送水過去,灌溉以後,滲透下去以後的水,再抽取起來,作自來水民生用水。
西元1928年開工,1932年完工,花費大約現在12億台幣興建的白冷圳,以「倒虹吸管原理」,從幾座山頭外引用大甲溪水,利用大氣壓力原理,讓溪水翻越一座又一座的山嶺,灌溉了東台中4000公頃以上耕地,全長16.6公里,高低落差22.6公尺。建造過程的艱辛,實在難以想像先民,為了要用一滴水,必須克服多少重重困難。
[白冷圳促進會
總幹事 徐炳乾]
隧道就7.2公里,也只有1.3米高度,所以人要蹲著工作,那實在在當時是非常辛苦。
旱地變水田,因為白冷圳的引水工程,讓新社成為水源豐沛的耕種地,不但造就當年蔗糖業發展,光復後種苗改良繁殖場栽種的各種農作物苗,更是為台灣農產品打下良好基礎。
[農委會種苗改良繁殖場
場長 陳國雄]
過去完全是作甘蔗苗,現在已經變成農作物的幾個主要種苗,都是在這個場所來繁殖,後來量非常大的就是玉米跟高粱。
白冷圳不僅讓新社台地農產豐富,近年來興起的庭園咖啡和休閒農業,也為新社鄉民帶來不少經濟效益。
穿著筆挺襯衫,為來訪遊客講解著白冷圳的故事,他是這間庭園咖啡的店長。帶著遊客沿著400多階、陡峭的巡水梯而上,或許能讓遊客也小小體會一下,前人建造白冷圳的艱辛。
[新社鄉庭園咖啡業者
林昌民]
因為白冷圳就在我們旁邊,所以我們希望說也把白冷圳,這個新社鄉生命的源頭的一個脈動,也引導進我們這個園區裡面,來創造我們共同文化的價值。
以農業立鄉的新社,許多農園近幾年也轉型為休閒農場。
一朵朵又圓又飽滿的香菇,奮力從木屑堆中冒出頭來,需要在陰暗潮溼環境下生長的香菇,每天都得依賴白冷圳的水來灌溉。
[新社休閒農園業者
侯文亮]
後面開始長菇之後,我們唯一的工作就是要給水。以務農來講,(新社)本身就是一個相當好的地理環境,它是一個河階台地,到這邊海拔大概500多(公尺),夜溫降得下來,所以香菇才能維持整年度的生長
新社是台灣最大的香菇產地,一年可以創造十幾億的產值,轉型為休閒農場後,民眾也可以自己來摘採新鮮香菇。
[新社休閒農園業者
侯文亮]
新社已經轉型這麼多,有這麼多的庭園咖啡,我剛好在路旁,有這個客源可以吸收得到,就順著去轉型,當然它整個單價,我批給商人跟我自己零售,當然有多一些收益,所以對我的收入來講,算是說有相當大的改善。
有白冷圳的孕育,也才有新社鄉,但是原設計使用年限只有50年的白冷圳,卻運轉了76年,貢獻的同時當然也受到傷害,尤其921地震更讓白冷圳嚴重損毀,造成台地一度無水可用,整個東台中的民眾,更因此感受到這條生命線有多麼重要。
[新社休閒農園業者
侯文亮]
921地震後那幾個月,很多人都買水桶到處載水來澆、來施用,因為沒辦法,山上這邊要抽根本抽不到地下水,對整個產業的影響面積相當大。
[新社鄉農民
陳昭勇]
30年前就在這種田的,921地震之後就沒有水了,才改成種水果。
[白冷圳促進會
總幹事 徐炳乾]
921大地震時,政府沒有一個單位提出,這白冷圳要重建,所以地方的人,地震後第二年才知道,知道沒水了,大家才趕快發動,白冷圳復活運動這樣,它超年限使用,一整條圳都在漏水,地震又搖晃破壞,幾乎都沒水運行了。
當時由921重建委員會提撥預算,總算讓白冷圳繼續恢復供水,體認到這條生命線的重要,新社鄉民也團結了起來。
有人拿畚箕,有人拿鏟子,奮力清除水圳中的淤泥,另一頭還有人拿著鐮刀除草,在白冷圳76歲生日這天,新社鄉民動員了300多人,一起來清理水圳。
[新社鄉民]
水利單位都沒什麼關心,所以我們村民自己清,才比較有水來。
雖然白冷圳是全國唯一的官方水圳,產權屬於經濟部水利署,但主管機關卻是行政院農委會,而實際執行管理維護的卻是台中農田水利會,長年來白冷圳產權不清的爭議,讓水圳的管理及維護,都出現許多問題。
[經濟部水利署
副署長 吳約西]
水利會所有的經費補助,或者農田水利設施灌溉的修護、復建的經費,都由農委會來編列,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如果今天白冷圳受損,要恢復它農業灌溉的功能,所需要的費用,是會由農委會來編列。
[台中農田水利會
總幹事 蔡篤乾]
(921)重建以前,大概是2500到3000萬一年,就是包括它的維護、改善、搶修,921改善了以後,現在水利設施比較堅固,現在大概1000多萬還是必要的。我們就是希望把產權交到我們水利會的名下,因為我們投資了很多建設,投資那麼多的建設,但是產權不是我們的,所以這個非常不合理,要不然就是交給政府收回去管理。
面對管理權責始終不清,新社鄉民對於白冷圳的現在和未來,始終感到憂心,因為這不但是他們唯一依賴的水源,白冷圳在水利工程史上的地位,更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它除了是遠東最大最長倒虹吸管水圳,也列為臺中縣歷史建築物第一名、和全國百景第26名。
產權問題也許棘手,地方人士也正在努力為白冷圳奔走,希望早日解決產權爭議,同時積極進行白冷圳流域歷史文化和生態、產業的整體規畫,要讓這條牽動著新社人記憶與情感的白冷圳,永續發展,源遠流長。
採訪/撰稿 林秋伶
攝影/剪輯 洪炎山
- Oct 31 Wed 2007 15:48
44集-白冷圳的產權管理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