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花東地區,除了有好山 好水之外,更有名聲響亮的優質米。看過上星期,桃竹苗的客家先民運用智慧,克服險惡環境,所造就的水利工程之後,這星期,我們的客家引水奇蹟系列報導,將帶您到花東縱谷,領略早期到當地開墾的客家先民,如何化腐朽為神奇,興建一條又一條的水圳。而這些水圳工程,至今還是被當地農民沿用,生產出聞名的富里米 池上米和關山米等。記者羅弘昇 范群宏,帶我們到花東縱谷的客家庄,實地探訪水圳工程的浩瀚,感受空氣中飄來的陣陣稻香。綠油油的稻田像是美麗的地毯,迎風搖曳時,宛如呈現出一波波的浪花。成群的麻雀在稻海上覓食,有時還隱沒在稻穗裡。花東縱谷的田園風光,是一幅幅畫不完的美景。而這裡的好山 好水 好空氣,孕育出台灣的優質米,更有客家先民來此開墾時,克服天然條件,所建設的引水智慧在其中。

眼前這條水圳是秋林圳,灌溉富里地區,大約700公頃的面積。而這條長6.8公里的水圳,是在150多年前,由一批從屏東地區,橫越大武山而來的客家人所開墾。因為當時秀姑巒溪在大雨過後,常常會留下大量的石頭,要取水灌溉非常不容易,所以這些客家先民,就在這裡開鑿一條水圳。跟著當地村長的腳步,站在秋林圳的入水口處,耳邊秋林圳的開發史,聽完一遍後,也不禁對當時的先民肅然起敬。因為在那個沒有機械化的年代,無論開挖或維修,都要一手一鏟,大家通力合作。

[花蓮富里鄉新興村
村長 葉日信]
以前秋林圳最早在開發的時候,用人工去做埤頭,用竹簍堆石頭,全部用人工去做。如果淹水或是乾旱的時候,要灌溉時,就要用姑婆芋葉來疏通埤頭,水才會通,要不然水無法上來,當時都去山上割姑婆芋葉,大家就像做扛工一樣。

現在秋林圳的入水口,已經有閘門可以控制,而水圳也改以水泥的方式。就連從前要定期清理淤沙的工作,也有這個沉沙池取代。

[花蓮富里鄉新興村
村長 葉日信]
沉沙池的功能,是要排下大雨過後,水圳水混濁所留下來的沙子,因為那些沙子流進田裡,就會(讓田地)比較高,對米質會影響,所以在灌溉的時候,水利會會負責,把我們的水質調整好一點,不要讓它常常給沙子進去田裡,影響到我們的生產品質。

水利工程越進步,也讓農民灌溉越方便。走在稻田旁,徐徐的涼風帶有撲鼻的稻香,富里米遠近馳名,除了這裡的先天條件之外,秋林圳也是功不可沒。

[花蓮富里鄉新興村
村長 葉日信]
我們攔的水 灌溉用的水,全部是山泉水我們攔起來,尤其這個秋林圳(水量)特別大。我們的土地土質特別好,是黏土的,重黏土的土質。所以這裡的米質會那麼好,我們種出來的米,口感在全省來說,也是優質的。

幾乎是自動化的生產過程,從去殼 選米 精米到裝袋,有電腦系統控制,頂多是精緻包裝,需要一點人力。

一包包富里米,準備帶著農民的驕傲,銷售到各地。幾年前富里米還成功外銷日本,也把台灣米的名聲推向國際。一粒粒晶瑩剔透的白米,是當地半年來的耕耘成績,也是客家先民留下的珍貴寶藏。

瑞穗鄉富源社區的媽媽們,邊唱著歌邊洗衣服,悠閒又愜意。而她們所用的水,是1890年完工的興泉圳。

興泉圳的入水口,馬蘭鉤溪水大量湧入。這條長13公里的興泉圳,流經當地幾個村落。從大的溝渠到分水圳,在在都看得出興建者的智慧。

[花蓮文史工作者
林興華]
水量本來是一條圳的,後來水量不夠,它就變成雙圳,那雙圳的時候,以前都沒有水平的測量很困難,它一百公尺會設一個水沖,就是忽然滑下來,讓水能夠繼續前進。

隨便在興泉圳的一處,水聲總是大過蟲鳴鳥叫。再追問當年的歷史,才知道這是軍隊因為駐軍的需要,所興建的水圳。

[花蓮文史工作者
林興華]
清朝光緒大概15年,它已經有一個小的成形結構,因為那個時候張兆連的部隊,他屯兵在富源國小的位子,所以他就開闢一條引水道,後來這邊為了要屯墾,就開闢更大的圳,大概20年左右,這個拔仔庄圳(舊稱)已經成型了。

當年負責興泉圳的工程師,就是客家人。雖然不像花東地區的水圳一樣,是為了農作所用,不過日後也成為瑞穗地區,重要的灌溉水圳。

原以為水圳旁邊,可以看到美麗的稻田,不過眼前的景象,卻是令人失望。因為幾乎所有的農田,都處於休耕狀態,只有少數的地方,種著自給自足的蔬菜。

[花蓮文史工作者
林興華]
早期這裡是瑞穗鄉的米倉,這邊是種米的地方,以前的人窮,有一口飯吃,那個有飯吃就表示是有錢人。後面很多來種米以後,很多變成競爭,競爭很明顯的,像池上 富里那一帶的米,就比較好吃,因為那邊的水是比較濁的。那個水裡面養分很夠,所以那個米種出來好吃。我們這裡以前叫白川,水非常乾淨,太乾淨的水沒有營養。

再加上人口外移嚴重,當地的產業幾乎停擺,平常只能看到老人和小孩。而興泉圳的水,現在多半成為池塘用水。不過,懂得變通的人士,幾年前,進行社區總體營造,把具有客家特色的染布文化,運用其中,希望把這裡發展為觀光社區。

洗染布所需的用水,是來自興泉圳,讓水圳用途,做有效的利用。這樣的轉變,雖然不是開拓者的本意,不過因時制宜,未嘗不會辜負先民建設的辛苦。

卑南溪一處水閘門旁,滾滾的溪水流入渠道,這裡是池上鄉境內,多條水圳的源頭。

早在1870年代,一批來自屏東潮州的客家人,選擇來到池上的新開園開墾。而開墾需要用水,客家先民的智慧也再次展現。

放眼望去,這個看似陸橋的長長建築物,裡面流的卻是水。它的名稱也很特別,叫「浮圳」。

[台東池上鄉農會
前理事長 李鑾璋]
這個浮圳就是,因為東面山地勢比較高,還有土地非常肥沃,池上圳的水沒有辦法送上去,因為那邊地勢低漥,所以才用人工做一個浮圳。

原來浮圳,是因為要流經地勢低漥的地方,為了增加水的衝力,才會讓水圳不完全跟著地形走。

水是順利流過低窪地,不過在池上鄉,很多開發地還是位於高處,因此這些農田要灌溉,就需要水車。

[台東池上鄉農會
前理事長 李鑾璋]
(因為)水圳在比較下面,土地(農地)比較高,就用水車引水上來,就不會費力,也不用花什麼本錢。工商業還沒那麼發達的時候,以前還用人力去踩。

眼前的水車是提供觀賞之用,讓遊客遙想前人的灌溉工法。現在地勢高過水圳的農田旁,看到的是抽水馬達。

時代變遷,同樣的灌溉地方,有著不同的工具。而農民固定一段時間,也要在田裡除草,好讓稻米吸收到完全的養分。

池上鄉這幾年,致力推動有機米,因此,很多農民為了把品質做控管,常常碾米也是在自家的工廠進行。

一顆顆白米從機器裡落下,就像一條白色的瀑布。而看到農民在欣喜收成的表情,也讓人想到先民的智慧,是這樣的不平凡,因為歷經百年,影響依然存在,更在在證明當年所奠定下的基礎,是如此屹立不搖。

卑南溪的水面上,這兩處漩渦,是關山大圳的進水口,流經關山鎮大大小小的農田,也生產出聞名的關山米。

早期到關山的客家人,選擇在不容易開發的高階台地開墾,引卑南溪的水灌溉。不過當時缺乏統籌,因此常常都是自己引水,直到1958年,才完成現在這條關山大圳。

關山大圳有一項特色,就是地下箱涵,因為水圳和河流交措,為了讓水圳的水順利流向下游,因此有這樣工程。

[台東關山鎮德高里
里長 戴運連]
因為這一帶是河床,河床地勢高低不平,如果沒有做這個箱涵過去,關山大圳的水要引過來,到豐泉里 里瓏里到月眉,到瑞源 到鹿野鄉,沒有辦法過去,一定要做這個箱涵,因為這裡是河邊,你如果做浮圳的話,會影響到溪流自然的流域,有水流沙會淤積非常麻煩,(成為)最不安全的地方,所以這段,大概有一公里左右的長度,做地下箱涵。

在關山還有一項種植技術,不能不提,那就是特別的「客土」。

[台東關山鎮豐泉里
里長 黃綱榮]
(本地土)沙質涵水性不強,種出來的稻,沒多久會比較黑粒 乾葉,有客土之後,因為水稻有兩種環境,第一個環境就是吃到客土,黏土的環境,再往下稻根深一點,就吃到我們本身的沙土,它的稻根會長的比較廣,所以這種稻子有兩種環境,生產出來的米,就是比別人好吃。

現在知道了,關山米的生長環境,是底層用當地的沙質土,上一層用卑南溪對岸的黏質土,讓稻米同時生長在中央山脈,和海岸山脈的土質裡。這項種植技術,早在60年前,來這裡開墾的客家人,就已經在使用。

[台東關山鎮豐泉里
里長 黃綱榮]
以前的人過來這裡很辛苦,用牛車在對面山,硬載(客土)過來。

機械化之後,關山的農民運用客土更為方便,農田旁邊也常常可以看到,堆成小山的客土丘,隨時做土質改良。這也讓近年來,關山米都能夠維持一定的好品質。



關山米出名,遊客經過也會停下腳步,了解這裡的栽培過程,在解說員的說明下,個個都對關山米有更進一步的了解。而在品嚐時,白飯一碗接一碗。

[民眾
鍾惠美]
(米)很Q 很香,吃起來的感覺,真的很好吃。

在台灣西部,客家先民選擇了丘陵地,運用灌溉工程,為台灣種出好吃的水果。在台灣的東部,客家先民則選擇了河邊的平原地,為台灣種出優質的富里米 池上米和關山米。客家先民運用智慧,克服環境的阻礙,造就一個又一個,令人讚嘆的水利工程,同樣也能讓險惡之地,成為生產富饒的佳美之地,從這個角度來看,台灣還真的不能沒有客家人。

採訪/撰稿 羅弘昇
攝影/剪輯 范群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