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著紅手巾,頭戴著大紅花,媒人婆帶著穿著喜氣的隊伍,熱熱鬧鬧來迎親。
配著輕快的節奏,踏著整齊的步伐,搖擺前進,在客家電視進入公廣集團的表演活動中,雲霞舞蹈班帶來的「轎夫」,炒熱了現場氣氛。 <不會不會。你不要發嘛,你就尾巴的時候再發,你就擺的時候,搖大力一點,反正你這有點一個痣啊>

這群班員,來自各行各業,有的是麵條大王、有的開旅館、有的還是科技大廠的老闆娘,每個禮拜,利用晚上空閒時間,齊聚在一起練習,雖然都是業餘的表演者,但專業的表現,得到大家的掌聲。

[雲霞舞蹈班
班長 鄒美雲]
我以前也很忙,現在自從參加這個之後,得很有成長,不論唱歌、跳舞,現在還有戲劇。

[忠勤歌謠班
班長 張盛興]
參加之前,大家都像歐巴桑一樣,參加之後,每個人年輕二十歲,會跳、會玩、會讀,每個人都很高興。

忠勤歌謠班雲霞舞蹈班,都隸屬於台北市客家長青會,兩個班的班長張盛興和鄒美雲是夫妻,之前因為經費及人員問題,團體差點就撐不下去,但是憑著對客家的熱愛,夫妻兩毅然決然接下這個重任。

[忠勤歌謠班
班長 張盛興]
因為經費、人員問題比較少,差一點就結束了,我們夫妻兩就扛起來,不敢說欣欣向榮,最起碼人員已經穩定

隨著機器轉動的聲響,麵團變成了麵條,陣陣的麵香撲鼻而來,這間隱身在台北市林森南路的麵店,是張盛興和鄒美雲兩夫妻賴以唯生的吃飯傢伙。

[忠勤歌謠班
班長 張盛興]
客家人很會做粄、粢粑、湯圓、菜包,小時候我就看我媽媽他們做,教我說怎麼做才會Q,才會好吃,才會軟,其實這麵的東西,和我們客家人米做的米食,其實原理是一樣的,這種麵正確來講是外省麵,但是我把它加入客家的元素,所以我的麵比別家都好吃,Q又軟,我的麵什麼都不放,鹽也不放,只放麵粉和水。
<夏天做乾一點,冬天可以做溼一點,(因為冬天比較乾),冬天因為天氣涼,不容易壞>

做了二十五年的麵,堅持不添加任何防腐劑及調味料,為了提供客戶最新鮮的麵條,老闆和老闆娘每天半夜二點,大家還在熟睡的時候,就開始做麵,辛苦自然不在話下。

[雲霞舞蹈班
班長 鄒美雲]
我們辛苦的地方就是,以前小孩小,叫他們去睡覺的時候,起床先做麵,等一下小孩醒了,又要照顧小孩。睡覺就晚上十一點到凌晨二點、三點,生意好,二點就要起床,冬天,爬不起來,坐著縮啊縮,夏天就還好,我們做這個也有旺季淡季,冬天又冷又辛苦,要做這麼多。

<我這裡是麵店,要多少,不早點打電話,我這樣很趕,好,我馬上送過去,要幾包>

因為經過機器的研磨,剛做好的麵條有點燙,用電風扇將麵條吹冷,再一包包裝袋,麵店每天都得出貨1400斤,才夠供應訂貨需求,老經驗加上誠懇親切的態度,讓老闆緊緊抓住了客戶的心,客人來買麵,還會帶個伴手禮和老闆一起分享呢。

<回娘家,帶糯米飯來,來,一起吃>

可別小看這間小小的麵店,兩夫妻白手起家,靠著這間店及一點一滴的努力,兩個兒子現在可都是台灣大學的高材生。

[忠勤歌謠班
班長 張盛興]
(店名)蚨裕的蚨,蚨有兩種解釋,一種解釋就是說牠是一種昆蟲,另外一種就是它是一種銅錢的別名,就小錢,雖然我這間店,賺的是小錢,但是源源不斷就是會充裕,慢慢就是小錢會變大錢。

客家人胼手胝足的例子不在少數,這位穿著時髦,一口流利英文的舞蹈班團員陳月娥,不僅是台北市一家旅館的經營者,對於客家事務的熱心參與,更是不在話下。

[雲霞舞蹈班
陳月娥]
生活上多了很多趣味,好像活力十足,不然以前做生意只跟做生意的人在一起,參加客家事務覺得很高興,全部客家人,唱歌、表演,覺得客家有活力,像我公公就說,唷,妳今天看起來比較年輕,比較有笑容這樣。

旅館老闆娘,拿著麥克風站在台上,馬上搖身一變成了山歌老師,這個班裡、三分之一是客家人,另外三分之二都是福佬人。

[忠勤歌謠班
李梅齡]
可以多學習,至少我現在就知道怎麼唱歌,那個客家歌,我以前不會。

[忠勤歌謠班
鄧麗美]
覺得心情很好,可以學一些客家歌,而且我很多朋友是客家人

[雲霞舞蹈班
陳月娥]
很多人不敢走出來,像個就看想什麼辦法,客家人全部要叫出來,參加客家運動,再帶到外族群,福佬人、外省人,讓他們融入客家,這樣才會慢慢壯大。

<有沒有 有沒有。有 有 真的哭出來了>

客家戲曲的瑰寶、三叔公林炳煥,令人嘆為觀止的三秒落淚,讓團員個個看得是嘖嘖稱奇,他們不僅玩舞蹈、玩歌謠、也玩客家戲曲,每個星期請三叔公來教他們客家採茶戲,不過,從高齡八十一歲的三叔公口裡,卻也聽得出他對於傳統客家文化傳承的憂心。

[客家戲資深演員
林炳煥]
我今年81歲了,如果我死了,「孔夫子都不敢領人家的隔夜帖」,我什麼時候會往生,我什麼時候停止呼吸,不知道,是不是,會的人已經這麼老了,不趕快傳承下去,以後誰學、誰教了?要學的人不知道在哪,要教的人不知道在哪。

雖然只剩一根牙齒,但是三叔公不論是反串表演新娘,跳勁舞,或是耍猴戲,都堅持他一貫的原則,演什麼像什麼,也讓後生晚輩自嘆不如。

[忠勤歌謠班
班長 張盛興]
把我們客家固有的文化、傳統的文化、山歌採茶,我們的目標就這樣,走出自己的班上,上舞台,盡量大家上舞台,表演給社會大眾,讓客家文化,讓外族群也了解。

不管是歌謠班、舞蹈班,還是山歌班,這群到異地為生活打拚的客家人,雖然離開故鄉,卻始終不忘記自己客家人的身份,雖然隱身在都會區,但一直不甘於被遺忘、被邊緣化,默默為傳承客家文化而努力。從他們的身上,我們看到了客家人的熱情和溫暖,也看到客家人不忘本的精神。

採訪/撰稿 林秋伶
攝影/剪輯 徐榮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