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讚是臺灣紀實攝影先驅的劉安明今年離世了;他早年用紀實攝影相片敘說鄉村風土人情,捕捉臺灣由農村過渡至都會時期的珍貴縮影,每一張黑白照片都成為今日重要的歷史資料。客家電視台曾經在2009年以《世紀的寶貝—單鏡頭人生》記錄下攝影大師劉安明的生命故事,帶大家一起來回顧。
被稱讚是臺灣紀實攝影先驅的劉安明今年離世了;他早年用紀實攝影相片敘說鄉村風土人情,捕捉臺灣由農村過渡至都會時期的珍貴縮影,每一張黑白照片都成為今日重要的歷史資料。客家電視台曾經在2009年以《世紀的寶貝—單鏡頭人生》記錄下攝影大師劉安明的生命故事,帶大家一起來回顧。
攝影大師劉安明一生留下的攝影作品,備受國內外肯定。今年客家公共傳播基金會還以他的黑白老照片為發想,結合VR科技,製作互動影片《浮光童夢—五溝水》,不但讓人看見1960年代屏東萬巒五溝水客庄的樣貌,還橫掃國外各大獎項。雖然劉安明告別人生舞台,但卻留給世人無盡的影像寶藏。繼續看我們的整理報導。
苗栗竹南有一位原本讀化工科系的竹編工藝師,在退休前開啟了竹藝品的編織夢想,48歲退休那年他開始拜師學藝,從學習傳統竹編到後來自行研究創新的竹編工法,他更將竹藝結合不同媒材,創作出時下流行的竹編藝術品,他更給予自己一個考題,要將畢生所學會的編法創造出100種竹編法的人生目標,也透過教學希望讓竹編法能永久傳承下去,來看吳怡君和李明燈的採訪報導。
花生糖、杏仁酥糖是許多人喜歡吃的零嘴,但隨著民眾越來越注重健康的觀念,在新竹北埔老街上有一間賣花生酥糖和杏仁茶的老店,老闆每天現場示範手炒各式口味的酥糖,吸引不少遊客目光,為了配合養生觀念店家也不斷研發養生、少糖不黏牙的酥糖,另外也研發出天然沒有化學味的杏仁茶,還打進百貨公司市場,翻轉大家對杏仁茶飲的印象,跟著吳怡君和李明燈的鏡頭去看看。
臺中東勢的大茅埔,是一個傳統的客家聚落。有一群年輕人和在地耆老,共同組成了大茅埔調查團,很有地方特色的「龍神山水祭」就是由他們籌劃舉辦。這群很有心的人,除了持續調查地方文史,這幾年更加入當地的生態調查,要把東勢大茅埔的點點滴滴記錄下來。記者林秋伶跟江長銘的報導。
為了照顧18歲以上的心智障礙者,桃園一間教養院,成立獨一無二的愛心棉被工作坊,院生們不僅學習製作棉被的手藝,透過每天練習減緩身體退化,院裡更針對不同院生適合課程及興趣開設各種課程。其中特別的是每個月還有一群廚師成立的『義煮』團隊進駐,除了烹煮料理,也指導院生們料理手藝,為他們的生活增添色彩,來看吳怡君和李明燈的採訪報導。
這幾年來由於疫情影響,許多餐飲店家都經營困難,但在苗栗卻有兩位年輕主廚,決定回鄉開一家結合客家風味跟義大利風情的創意餐廳。而且他們租下了一間老房子,用既有的復古元素增加異國設計,加上餐點本身又有很多獨創特色,給客家庄激發出了另一種料理風格。來看吳怡君和李明燈的採訪報導。
「四孤搶粄」這項民俗活動是屏東高樹大路關客家人獨有的文化活動。早年因為水患,大路關居民集體遷居到內埔大和庄,2018年開始,大和庄人重新找回「四孤搶粄」這項傳統民俗活動,不同於大路關在中元節舉行,而是在還福(完福)時登場。如今大和庄的「四孤搶粄」越辦越盛大,今年更有在地青年加入新創意,舉辦「大和庄藝術節」,以藝文角度重新詮釋大和庄這片土地上的故事。
隨著印刷技術不斷演進,早期的活版印刷早已經沒落,就算曾經是印刷業最繁盛的臺北萬華,現在也只剩幾間堅持使用老方式。一位來自苗栗的活版印刷師傅,歷經這行業的興衰,儘管已經退休多年,因為實在太惦記著這份回憶,最近特地就去萬華老工廠拜訪參觀。而老師傅們一見面,相談甚歡同時,也希望讓這珍貴工藝,能讓更多人記得跟認識。記者涂至伶、陳靖維的報導。
科技日新月異,許多傳統工藝逐漸走向夕陽,活版印刷就是其中一個。為了讓這項珍貴的工藝能繼續傳承下去,有一位年輕的設計師就添加文創改造,推出了隨身活版印刷機,不但時時處處都能印張名片,也讓老文化再次進到日常生活中。繼續看涂至伶跟陳靖維的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