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親朋友,吃飽了嗎?今天你吃麵還是吃飯呢?根據調查,臺灣人的食米量年年下跌,反觀麵粉攝取量卻逐步上升,兩者差距已經逼近死亡交叉。農政單位為了拉抬國人食米量,10年前師法日本推廣「米穀粉」,希望逐漸取代進口麵粉,但10年過去,發展現況如何?米穀粉究竟能怎麼運用?推廣上又遇到什麼困難?記者宋宇娥、洪郁雯帶你一起來了解。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與麵粉來比,米穀粉成本高、市場小,加上它沒有筋性,用來加工、烘焙需要較多技巧,不過,近年無麩質飲食風潮興起,不少人因為健康需求,選擇不含麩質的米製品。新興米穀粉運用有了發展新契機,100%米蛋糕、甜點,甚至是米麵條、米點心,在市場上百花齊放,而且趁勢進攻歐美無麩質飲食市場。繼續看記者宋宇娥跟洪郁雯的報導。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般人聽到墓園、納骨塔這些殯葬設施,多數並不歡迎,但其實這又是人生必需品。因此各地方政府想方設法,要讓殯葬設施與民眾共生共好。像新竹市蓋了一座清水模的時尚納骨塔,奪得國際獎項成為臺灣之光。臺北市一殯即將開拆併入二殯,周遭生活機能、房價、商業模式,勢必改頭換面。但也有專家點出,臺灣從北到南,不少殯葬設施蓋在丘陵地,雖遠離人群,但是不是又潛藏地質環境遭破壞的隱憂呢?能利用的土地越來越少,先人的長眠地和後代子孫的生存地,究竟該如何平衡?記者黃貞茹跟李明燈的報導。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生死是人生大事,每個人都難免經歷。但臺灣土地有限,該如何面對許多矛盾跟課題?《死有葬身之地》系列報導就特地帶您來探討。首先,我們從客家最大縣的新竹縣開始觀察;五十八萬的人口卻沒有一個縣立殯葬專區,因此縣政府預計在新豐湖口交界處,蓋一座縣立生命紀念園區。但這讓首當其衝的當地鄉親相當反彈、激烈抗爭。居民怒吼說,殯葬車隊恐怕加劇交通問題,火葬場也會產生空汙,而且周遭有好幾所學校,對三千多名學生恐怕造成影響。但其中最關鍵的是,當地早就已經有一座私立生命園區,現在還要再來一座,大家就怕「殯葬鄉』會成為他們的代名詞。記者黃貞茹跟陳靖維的追蹤報導。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客家庄常見的含笑花是「客家五花之一」,過去多拿來觀賞與聞香之用,如今透過農業與生技技術結合後,將創造出什麼樣的新火花呢?宜蘭有生技公司和在地農民合作將有機茶與有機含笑花一起做窨製,烘焙出獨特的含笑花茶,再透過生技方式,從含笑花中萃取出精華成分,製成美容保養用品,翻轉了傳統農業新的價值,來看吳怡君和李明燈的採訪報導。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23年客家電視年度戲劇《暗夜微光》,正熱烈播映中,由知名演員梁修身、吳奕蓉等人挑大樑擔綱演出。故事以一家豆漿店為背景,串起了一家人的故事,中間更歷經了長輩失智、家人過世等劇變,為這家人帶來非常大的衝擊。而家人間的衝突如何化解?家人又該如何走過?來看林秋伶跟江長銘的報導。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尼泊爾,這個在許多人心中,既遙遠又神祕的國家,不僅擁有豐富多元的自然景觀,更是亞洲古文明的發源地,然而這裡的人民卻長期飽受貧窮與疾病之苦,醫療資源更是嚴重匱乏,位於桃園的聯新國際醫院,從2007年開始前往尼泊爾義診,到今天已經邁入第15年,更在當地打造臺灣唯一的常駐醫療中心,協助當地居民增進健康識能,這次客家新聞採訪團隊,就首次跟著義診團隊,前進尼泊爾的山區小聚落,深入了解尼泊爾的醫療狀況。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臺灣醫療團除了長期關注,尼泊爾偏鄉居民的健康,2018年由聯新文教基金會發起的,"尼泊爾孩童營養午餐資助計畫",服務範圍,更擴展到學童教育問題,透過臺灣社福團體的協助,不僅讓當地學童有營養午餐可吃,降低校園輟學率,尼泊爾教師團也在去年月來臺灣學習,希望能夠把經驗帶回尼泊爾,為孩童打造更完善的學習環境。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世界上最高的十座山峰,就有八座位於尼泊爾境內,豐富的自然美景、宗教文化,歷史遺跡,讓尼泊爾每年都吸引全球遊客前往旅遊朝聖,當然,觀光業也就成為尼泊爾重要的經濟支柱,然而前幾年新冠疫情席捲全球,當地觀光產業大受打擊,如今全球逐步解封,尼泊爾的旅遊現況是否逐步復甦,繼續跟著我們的鏡頭一起前進尼泊爾觀察。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7年,臺灣第一位被英國BBC選入全球百大女性的林念慈,她是桃園客家人,也長期深耕尼泊爾的她,這些年不僅跟當地婦女一起車縫布衛生棉,創造就業機會,也持續透過月經教育,破除當地對月經的迷思與恐懼,她更跟一位藏族藝術家,一同創立一間複合式旅店,除了主打環保友善,也協助尼泊爾流亡藏人就業,讓藏族青年在尼泊爾找回歸屬感,繼續看我們的報導。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