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農業節水,許多人會提到的是以色列。以色列60%以上的國土處乾旱與半乾旱狀態,但由於長期致力於發展節水技術,自建國以來,農業生產增長了12倍,農業用水量只增加3.3倍。尤其以色列的滴灌等技術,台灣也越來越多農民師法,像雲林彰化地區,去年開始推動黃金廊道計畫,希望能夠減少農業用水,減緩地層下陷,其中不少種瓜果類作物的農民,便是使用滴灌技術,讓用水只需要原本的五分之一甚至十分之一,而且不僅省水,也省工。台灣這樣的灌溉方式發展得如何?有什麼條件與限制?來看這則報導。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談養殖、畜牧用水,水利署統計台灣灌溉用水比例占總用水量的63%,要談農業節水,除了加強管理灌溉用水,還要有效利用回歸水,也就是伏流水。所謂伏流水,就是潛藏在地表水層與阻水層中間緩慢流動的淺層地下水,台灣伏流水開發現況如何?有什麼困難嗎?而除了水源的有效運用,另外還有一點就是要減少漏水,因為根據統計,全台灌溉溝渠平均漏水率約為30%,以年平均灌溉水量112.6億噸來算,等於一年平白無故流失了33.7億噸的水,不過水利設施的改善,牽涉的就是龐大的經費。水資源面臨內憂外患,恐怕不是等雨季來就能解決的。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去年曾報導過彰化大城鄉台西村,這個被汙染折磨卻被遺忘的小村庄,台西村是彰化縣最接近六輕的村庄,與398支煙囪隔溪相望,每當夏日南風吹起,村民就飽受煙塵危害,是彰化縣罹癌率最高的地方,但一直苦無科學證據,四月初村民們的健檢報告出爐,他們尿中八種重金屬濃度,都高於比六輕所在地雲林麥寮的鄉民,空污毒害更甚雲林,也別以為不住在重工業區附近就能僥倖逃過,你只要呼吸,無時無刻不受到空汙戕害,空污中的細懸浮微粒PM2.5,是世界公認的一級致癌物,根據台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算出,2014年,台灣PM2.5平均值將近每立方米30微克,是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值的兩倍,堪稱台灣人健康的重大威脅,要怎麼做才能降低PM2.5濃度,讓下一代無懼呼吸,來看我們的報導。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平均從農年齡為62歲,農村人口老化非常嚴重,屏東是台灣的農業大縣,人口數約8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數約38萬,也就是縣內有四成以上居民都是以農業維生,但同樣面臨農業人力斷層的問題,屏東縣政府去年首推「燕南飛計畫」,鼓勵年輕人返鄉務農,提供農業課程,也為學員安排實習地點,分成半年的蔬菜類實習,跟一年的果樹類實習,還祭出每月1萬,最多可領36萬元的補助,初期有208位學員報名,篩選後有72人入選,到了今年四月底,所有學員的實習都完成,這時只剩43位學員留下,有人正在整地,準備開始農夫生活,有人已經小有成果,當然也有人在過程中,發現自己不適合從農決定退場,發現田園夢。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燕南飛計畫只是其中一個吸引年輕人返鄉務農的方案,近年來不論是中央,還是各縣市政府,都相繼推出補助計畫,日前國發會通過,農委會所提出的「新世代農業工作者培育方案」,未來六年將投入新台幣30億元,輔導1萬2500位青年從農,號稱讓年輕農夫年薪百萬,看似誘人,民間也有人自辦類似的農業師徒學習計畫,要幫農村缺工的問題找解決方案,今年初屏東風土合作社負責人劉哲瑋,就找了幾位農友,一起參與這項培育新血計畫,不同的是,參加學員沒有補助可領,還得自己花錢學習,也許這樣,更能看清自己在農村的位置。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北市通化街是五、六十年前,客家人北上發展的聚集地,但卻很少人知道,在台北市林業試驗所後方的三元街,也是離鄉背井、外出打拚的客家人停泊的港口,因著同鄉情誼,一個牽一個,聚集落腳於此,十一年前,我們就報導過這個台北市充滿人情味的小客庄,只是都會區客家文化環境原本就嚴苛,第三代子弟語言流失彷彿是必然,十一年後,三元街還面臨都市更新,客家鄉親走的走、搬的搬、老的老,三元街小客庄正漸漸走向夕陽。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美麗的農村,農地種農舍的情形日愈嚴重,中南部的特定農業區,這兩年農地種太陽能板的面積也多了上百倍,也就是一般稱呼的「農業大棚」,支持種電的一方認為,農地休耕嚴重,讓地力休養生息二十年,又減少超抽地下水,一併解決了地層下陷問題,尤其是在雲林縣,還可發展成「綠能首都」;而反對種電者認為,農地不農用,面積越來越小,既不利於機械化耕作,更讓年輕人難以回鄉務農!無論如何,農地兼種電現象,已成中南部新趨勢,更甚者,不少農地打著「農業設施附屬綠能設備」名義,實際上種電不種田,今天的專題,我們採訪雲嘉地區,一起來省思太陽能板的綠能發電,究竟會對台灣土地帶來什麼影響?
外面烈日當頭,在這整片大棚底下不必揮汗工作,顯得涼快許多,這裡是雲林麥寮,她們來自隔壁的崙背鄉,幫忙清除農地上的雜草。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有超過120萬人領有身障手冊,但復康巴士不到2千輛,不僅數量極度不足,復康巴士也只有針對領有身障手冊者的醫療服務接送,行動不便者要出門旅遊,常是困難重重。因為自己的外婆就遇到這個困難,許佐夫便成立了民營復康巴士,還推出無障礙旅遊服務,近期他們推出大甲鎮瀾宮媽祖遶境體驗活動,讓行動不便者也能親臨這重要慶典。帶大家一起去看看,也了解台灣無障礙環境的現況。
鞭炮聲四起,來自各地的陣頭帶來精彩表演,沿途信眾夾道歡迎,這是一年一度大甲鎮瀾宮媽祖遶境活動,許多熱情的民眾每年都會參與這場盛會,而今年隊伍中,卻有幾位坐在輪椅上的長輩及身障朋友是頭一次參與,還親自體驗鑽轎底這項習俗。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對身障者與行動不便的長輩來說,光是最基本的,到外頭吃一頓飯都相當困難,因為台灣有完整無障礙設施的餐廳少之又少,因此交通大學的林崇偉教授從2013年開始帶領學生和身障朋友,研發出可以尋找台灣無障礙餐廳的APP,後來進一步成立社會企業,身障朋友會實際到餐廳勘查是否有完整的無障礙設施,打分數,將詳細資訊上傳APP,有需要的民眾只要滑一下手機,就能挑選到適合的餐廳,一起認識這個團隊。
三位身穿紅色T恤的身障朋友,這天化作愛的特派員,穿梭在新竹各地餐廳,他們的任務很特別,要為餐廳打分數。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南部氣候穩定,水質佳,孕育出成熟的觀賞魚、蝦繁殖技術,光是去年的水族周邊產值就高達50億台幣,這個市場還繼續成長,預計2017年可達75億台幣,其中又以觀賞蝦為大宗。全球的觀賞蝦有六成由台灣出口,水晶蝦與五行蝦是兩大出口觀賞蝦,主攻歐美市場。您可能很難想像,這樣的蝦種,竟是來自屏東長治、竹田、內埔等鄉鎮的檳榔、香蕉園旁,那裡有超過一百家的養殖場。看準觀賞魚市場,去年農委會家畜衛生試驗所進駐,位在長治的屏東農業生物科技園區亞太水族營運中心,讓業者出口檢驗、檢疫通關,可於一站式服務,縮短作業時程,全力提升台灣觀賞魚、蝦的外銷競爭力。
五顏六色的小蝦子,在水裡優游自在,有紅白相間,黑色搭配白色,還有金色的、藍色的,鮮豔的色彩讓人看得目不轉睛。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