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語‧育語》專題報導的上集,我們看見孩子們在百年老屋裡唱歌跳舞、學客語,也和空間產生連結;而下集的故事,則從屋外開始。這間老屋幼兒園,讓語言課不只停留在書本裡,而是走進孩子們的生活。孩子們跟著老師和長輩走進菜園、動手做黏土、DIY美食,用小小的雙手學說話、學生活,一點一滴,將文化的種子種進了日常風景裡。來看記者許儷齡跟左燕輝的報導。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都市的鋼筋水泥叢林裡,孩子們的語言風景其實正悄悄改變中,華語成了日常,客語只在節慶或課本中刻意出現。但現在在城市裡有一間幼兒園,有人正試著讓孩子們重新開口說客語,從遊戲到故事,從生活到情感,在沒有客庄的地方,帶著孩子們一字一句,重新找回講客語的勇氣。來看記者許儷齡、左燕輝的報導。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竹產業在臺灣曾經相當興盛,其中苗栗縣大湖鄉和泰安鄉更是桂竹的主要栽培區,這些年有不少返鄉青年回鄉加入竹業加工廠,希望從第一級原料生產漸漸轉型升級六級產業,同時也致力於提升竹製品價值,甚至研究和創作竹藝品和裝置藝術,異業結盟合作推廣等等,希望振興竹產業發展,吳怡君和李明燈的報導。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現代人對於健康和環保意識抬頭,在新竹有一間展示農產品與結合食農教育的場域空間,創辦人與當地青農一同合作,推廣健康吃在地的觀念,透過創辦人精湛的廚藝將在地小農食材烹煮出一道道蔬食料理,並結合以環保素材盛裝的美味蔬食便當,更不定期舉辦食農教育課程,希望將減碳與環境永續的理念傳達給更多消費者了解,跟著吳怡君和李明燈的鏡頭,一起去看看。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竹北埔大坪國小的育英樓,五年前校方打算拆除重建,沒想到卻引發一場拆除與保存的戰役,歷經多次論辯,最終登錄為歷史建築,過程中關心地方文史的鄉親,找出這棟學校建築匠師竟然都是北埔人,建材也都是在地取材,一棟建築物連結了不同世代的歷史記憶與情感,而這些故事都匯集在《來自土地的建築》這本書裡。記者宋宇娥、蔡裕昌的報導。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桃園是北臺灣草花生產重鎮,種植面積468公頃,素有「草花王國」美譽,在面對氣候變遷和農業缺工的難題下,桃園區農改場長期致力研發新技術,希望協助農友更省工,尤其這幾年導入智慧農業銳不可當,有盆花業者導入智慧化灌溉系統,省水、省工,還能增加產能。記者宋宇娥、蔡裕昌的報導。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當老屋屋主、音樂創作人、退休返鄉大叔遇見返鄉奇女子,會激發出什麼火花呢?這5人聯手合資共組公司,以屏東新埤張家百年老伙房為基地,打造質感與歷史感十足的咖啡廳,讓人有機會走進老屋坐尞,並將伙房其中一個空間作為藝術展區,每月固定在禾埕舉辦音樂會,透過咖啡、藝術、音樂,展現新埤的不同樣貌,要讓人看見新埤。記者宋宇娥、蔡裕昌的報導。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939年出生於新竹縣關西鎮的第一屆榮譽步道師羅吉榮,在4月辭世了,羅老師從小學習到一身砌石(石剝)崁的技藝,不僅如此,他還投身古道修繕,更把知識、技藝透過一次次的活動,傳承下去。如今人生畫下句點,令人無限懷念,這一集我們要藉著千里步道協會拍攝的紀錄片,和客家新聞雜誌記者林秋伶、江長銘之前的採訪畫面,一起來緬懷這位溫暖、又令人尊敬的「步道大師」。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竹縣新埔鎮有一棟百年伙房,保存很好同時是一間讓孩子們學語言、學生活的教室。這棟伙房是幼兒園,也是臺灣駐奧地利大使劉玄詠的老家。老屋見證家族成長,如今成為文化傳承的場域,孩子穿梭在廂房、公廳和禾埕間,在生活中跟語言、土地,產生進一步連結。來看我們的深度報導。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預計一年半要落成的宜蘭冬山市場,如今已經兩年多了,過去曾經深入了解的採訪小組,最近再度前往冬山市場,發現市場仍在趕工中,原來那些依賴傳統市場討生活的攤商們去了哪裡?他們還好嗎?讓我們一起去看看他們的現況。記者邱月華跟羅應展的報導。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